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由是一柄双刃剑──萨特自由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和伦理学意义评析王雯妹自由是萨特哲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在萨特哲学中,自由既有本体论基础,又有伦理学意义。在现象学本体论中,人的自由表现为主体与客体、意识(自为)与存在(自在)的关系问题。而由于意识的否定性,即...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将意向性刻画为意识的本质特征,并对意向性结构进行了详 细分析。最为重要的是,他对意向本质与认识本质进行了区分,从而为我们理解现象学的 “存在论” 与 “认识论”的关系提供了关键线索。胡塞尔在 《逻辑研究》中的 “本质直观”的方法及其理论困 难,体现在对意向本质与认识本质的分析以及意向对象的分析中。而这样的困难使得胡塞尔在 《大观 念》(《纯粹现象学通论》的简称)中重新对意向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意向行为 (Noesis ) -意向 对象 (Noema)结构,其中将意义与存在问题相关联,深化了现象学的关键主题,从而为我们理解胡 塞尔的存在论与认识论 (存在与意义)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与萨特在当代西方哲学中被人认为是存在主义的两位著名的代表人物。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认为二者的思想是一致的,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海德格尔与萨特由于对存在的理解不同,因此导致了萨特从人的平面上来理解人,海德格尔则从“在”的平面上来讨论人的问题;海德格尔把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推进到阐释学的意向性结构,萨特则以“人的存在”为根据改造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海德格尔把自身的现象学本体论叫做基础本体论,萨特把自身的现象学本体论叫做自由本体论;海德格尔的人道主义追求人的原初存在,萨特的人道主义则追求人的本质自由。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韦勒克文论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论是20世纪著名文论家雷纳·韦勒克(René Wellek)整个文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核心。韦勒克依据现象学哲学和文论对意识对象的四种划分,将文学作品的本质认定为一种“意向性客体”。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具有“本体存在”和“经验存在”的双重性。一方面,作品具有主观性、多样性,必须通过意向性的心理经验才能得以存在,另一方面,它又有客观性、统一性,不能等同于任何一次主观体验,而是一个先于主体经验的“符号结构”。  相似文献   

5.
意向性指意识的指向性,它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现象学的中心概念。包括现象学还原在内的几乎所有现象学基本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意向性概念关联。意向性概念又是从现象学到存在哲学过渡的桥梁。因此,不首先弄清楚意向性概念的含义,就无从接近胡塞尔现象学和全面理解存在哲学。意向性概念是打开胡塞尔现象学这座神密宫殿大门的钥匙,是海德格尔和萨特尔从胡塞尔那里接受的最重要概念。本文试图对胡塞尔意向性概念的含义和它的来龙去脉做一简略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他提出意向性构成理论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路.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理论经历了由强调"使某物显现"到强调"对象构造"的发展过程,这是意向性构成理论本身的自我完善,实质是方法论的创新.它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由早期静态现象学即本质的、描述的现象学向发生现象学即构造的、解释的现象学转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是关于“纯粹意识现象”的学问,但是这种“纯粹意识现象”是一种意向性对象。现象学以这种意向性对象来反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这种关于意向性对象的观点在哲学本体论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是,以这种现象学的意向性对象来分析文学艺术作品和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却是一种揭示了文学艺术活动的审美主体性和主客体统一性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茵加登在考察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时,明确提出文学作品是一个"纯粹意向性对象",杜夫海纳则把审美对象看作是一个"纯粹知觉对象"。在现象学的框架内,虽然两者都是意象性对象,但是,在对各自意向性对象含义的理解和阐释上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茵加登把意向对象看作是意向活动的指向者和构成者,而杜夫海纳仅仅把意向对象看作是意向活动的指向者,而否定其构成。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茵加登更深地受到胡塞尔纯粹理性意识的影响,把意识活动看作是智性活动,因而其所说的纯粹意向性对象就被杜夫海纳看作是智力对象;而杜夫海纳则更深地受到梅洛-庞蒂的影响,把胡塞尔的纯粹意识修正为纯粹知觉意识,因而其所说的纯粹知觉对象就是一个感性对象。杜夫海纳就是立足于此展开对茵加登的批评的。概而言之,现实性与非现实性、自律与他律成为"纯粹知觉对象"与"纯粹意向性对象"的最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现象学中意向对象与时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层:意向对象在时间中的构造和意向对象在时间中的显现。意向对象在时间中的构造中,胡塞尔采用了意向性视域、横意向性时间、被动综合、直观、本能等概念进行阐释。因为直观与被动综合形成的意向性视域总是处于相互论证的循环之中,所以胡塞尔没有办法在意向对象的时间构造中保持其本身的同一性。而且,他用设置本能的方式来作为意向性对象的构造动力,是对意识现象学大厦的一个威胁。因为这已经是用意识以外来的东西解释意识,而非从绝对意识出发来解释意向对象。在意向对象的时间显现方面,绝对的时间之流本身的显现总是与意向对象的时间显现处于相互论证的循环之中。且意向对象的时间性显现也被设置了一种动力性因素,有违现象学精神。所以从意向对象与时间的双重关系上能看到胡塞尔在发生现象学阶段一些论证上的较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萨特认为以往哲学家提出和回答本体论问题的方法,是把它与认识论问题联系起来,即把它当作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从而陷入厂各种形式的“二元沦”。而他却采用现象学的独特方法一扫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哲学,“把存在物归结为一系列显示存在物的显现。这样做,是为了消除几种令哲学棘手的二无论,代之以现象学一元论。”‘’萨特认为这样一来,他就比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更为彻底地发展了现象学,使他的现象学既超越了唯物主义,又摆脱了唯心主义。为建构这种现象学本体论他采用了三种方法:一、现象学还原法;二、意向性方法;三、直觉主义方…  相似文献   

11.
把现象学的方法引入对语言的研究 ,是胡塞尔语言现象学的最突出的特点。胡塞尔把事物的本质显现理解为事物的本质向人的意识的显现。而意向性是人的意识活动的最大特点。语言与意向性的关系 ,是语言现象学研究的核心和出发点。在此前提下 ,胡塞尔论述了语言在纯粹逻辑学这门关于观念规律和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胡塞尔认为语言与意向性关系的具体内容 ,是通过语言与表述、语言与含义以及语言与含义意向、语言与含义充实来具体体现的  相似文献   

12.
以现象学意识分析的方法 ,从第一人称视点对死亡意识进行分析 ,将死亡作为自我存在的否定来处理。现象学的分析表明 ,“自我”属于意识所构造的意向对象之意义;自我存在的观念是作为意向对象之意义的原信念而得以确立的;而自我存在的否定,即“我”的死亡观念则是这一原信念的变样。这意味着 ,“我”的死亡观念奠基于自我观念 ,后者对于前者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逻辑上都是在先的  相似文献   

13.
意向性关联结构在胡塞尔和早年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最初所追问的是“一般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早年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本原)意义的问题则超出并包容了胡塞尔的问题。为建立一门无前提的“本源科学”,而对自己的问题目标,两人都采用相近的意向性思路来予以解决。只不过胡塞尔的“意向性”处在(纯)意识的内在性领域,而海德格尔的“生活经验”的意向性已不局限于任何现成的领域,只具有一种意向性的纯形式的“关联”意义。运用意向性关联的思路,胡塞尔和早年海德格尔才得以互有区别地显示出各自的意义世界,并揭示出其意义世界的(无前提的)自构成机能。其中,早年海德格尔关于“生活经验的意义关联域”思想构成了他后来的存在理解及其独特表达方式的必要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14.
想象是萨特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命题.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其内质是意向性;想象具有非现实性,其虚无化和否定的功能与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论相互契合;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把握的是艺术作品的非现实存在,这是萨特的审美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迈农建立了"内容-对象"的意向性模式:先验对象通过内容而"呈现"在心理经验之中."呈现"是意向性心灵的基本功能,人类的各种心理经验可以用不同的"呈现"概念来加以描述;"呈现"是把握先验对象的经验途径,这使得根据经验的类型来描述对象成为可能."呈现"概念阐发了一种经过现象学改良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是迈农建立对象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马克思哲学主题的再认识,是当代的紧迫任务。本文作者认为,对马克思和胡塞尔作比较研究是进行这种再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性原理与胡塞尔的意识的意向性原理在思想原则上同构,而目的也都在千返回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这样,他们都既反对了思辨的唯心主义,又反对了以主客体对立为前提的实证主义。但是,胡塞尔无法真正做到对这种原初关联的先验还原,而马克思则以社会存在的历史性超越了先验还原的要求,从而打开了社会批判的哲学新路向。这表明了马克思哲学对现象学原则既包含又超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现象学的方法来看,自然美既不同于实体对象与观念对象等一般意向性对象,又不同于艺术美等纯意向性对象,而是一个特殊的存在领域。它是一个意向性结构体,自然对象的审美意味性与娱观、比兴等审美知觉方式在其中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传统认识论由于预先设定一个有待认识的对象,因而必然产生与之相对的认识主体,主客二分的前提使得认识论面临两大无法回答的难题:一是我们的意识如何超越自身切中在它之外的认识对象?二是存在于具体时空中的认识如何能够超越当下获得普遍性和一般性。胡塞尔致力于寻找不以非确定性为假定前提的出发点,他认为他在我们的意识生活中找到了这样的出发点,那就是对直观中所给与的东西的描述。通过本质直观的方法和"立义—立义内容"的认知结构,胡塞尔以一种全新的现象学的方式超越了近代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感觉材料作为认识开始的地方在胡塞尔现象学里得到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舍勒的羞感现象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舍勒的羞感现象学研究在其整个情感现象学研究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羞感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意向性特征的个体的自身保护感受,它具有身体之羞与灵魂之羞这两种形式。作为一种意识行为,羞感不可能起源于后天的教育,而是人类经验结构中的本质要素。从身体羞感和灵魂羞感出发都可以生发出现象学的、先天的羞感伦理学,其先天性归根到底都源自于在羞感的本质现象学描述分析中被给予的身体羞感与灵魂羞感本身的先天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显现—显现者"结构的现象在胡塞尔那里被理解为"意向性活动—意向性对象"的意向性关系,而意向性关系是以先验自我为前提的。逆意向性则以显现者的自我为中心,更加符合现象学的"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