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现代化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叶的西欧.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上的.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从清朝后期,经历了"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和启蒙三个阶段,到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以<建国大纲>为主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极"左"思潮的磨难,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真正启动.其中邓小平同志无愧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可以根据国情选择的,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对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知青运动与毛泽东的"三农"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青运动是20世纪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政治运动.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知青运动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青年的社会就业问题,它与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密切相关.毛泽东认为,农村是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民是吸纳性最大的劳动群体,农业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通道,因此,提出面向农村的就业方针,并以运动的形式付诸实施.毛泽东在考虑青年就业问题时,基本上是从政治角度考虑,而不是从经济角度考虑.  相似文献   

3.
关于世界近代史分期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近代史是从1500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上限是16世纪海外冒险,下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体系的基本形成。这期间的世界史暗含了三条主要线索:资本主义在西欧迅速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亚非拉地区一步一步殖民化;世界工人运动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资本主义的发展线索为经,世界近代史可分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融入主义"与"黑人民族主义"作为美国黑人史上的两大思潮,贯穿于美国黑人社会发展进程,并随着美国种族关系与矛盾的变化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追根溯源,是探究美国黑人民族主义思想的源起与历史背景的角度之一。自独立战争至内战前夕,以"移民主义"思潮为基调的黑人运动孕育了美国黑人民族主义的雏形,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社会形态各异的黑人民族主义思潮的涌现奠定了基础。因而针对美国历史发展初期黑人运动与思潮的研究对于系统考察美国黑人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流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日本社会出现了城市运动。由于日本的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城市社会建立起来了。本文从幕藩体制、社会生产力、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等方面,探讨日本城市运动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地主经济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给予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深刻影响.地主与农民,特别是与长工、佃户之间的阶级对立,成为旧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在民间口头文学中,表现长工与地主抗争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文章系统而全面地考察了故事的各种异文,把这类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故事分为三个亚型,即"巧做活"亚型、"连环骗"亚型和"破难题"亚型,从叙事艺术与社会历史意义两个角度阐明了长工与地主故事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凯兴斯泰纳是德国近代著名的职业教育倡导者与改革家,他的"劳作学校"理论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初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德国经济和社会的前进.当前我国正处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历史的视角审视和吸取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西欧诸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是灾难还是福祉,如何实现自由与平等.为此,西欧诸国的思想家们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这样一场激烈的交锋.我们应在工业文明的视野下探讨这场论争,梳理其基本内容,考察其具有的历史意义.从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到,这场论争不是思想家们的个人之争,而是关系到社会发展道路的如何选择,以及对工业文明这样一种现代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陈勇勤 《南都学坛》2012,32(4):114-122
彭慕兰"大分流"是"加州学派"的代表性观点,但其基本观点实际上是从诺思假说"真正产业革命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派生出来的。"‘大分流’方法论"应当考虑,英格兰本身有调整政策的可能性,毕竟这个原始工业化区域是以一个国家而存在,但中国江南本身没有调整政策的可能性,这个原始工业化区域不过是中央集权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大分流"的研究意味着首先要切入生态经济学,进而围绕经济增长来做文章,这导致"大分流"始终只盯住生态制约。技术变迁的基本要素是物力或人力,制度变迁的基本要素是政治组织和意识形态。观察彭慕兰"大分流"明显缺乏对原始工业化的制度变迁背景作出必要分析。"大分流"的技术变迁起因又涉及立宪共和与君主专制的政体差异,旨在维护专制政体的科举制度不可能以知识存量带来技术创新,在专制下官本位抑制了能够引起社会经济变革的重大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0.
由于种种社会和历史原因,人们对"巫"、"巫术"及相关概念避讳尤深.但不可否认,在过去数千年的历史中,"巫"对中国民间美术造型的意义核心起着潜移默化的决定性作用."巫"对民间美术的介入,使民间美术具有了区别于非民间美术的社会性特点;"巫"对民间美术的介入,也直接生成了其独特的造型体系.  相似文献   

11.
自18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历史,但囿于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他们一般将中国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亚述等已经衰落的文明等量齐观,既否认中国人有历史观念,又否认中国传统史学的价值。他们的研究,突出“历史的西方”与“非历史的东方”的对立。这种状况,一直到二战之后才有所改变。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费正清学派”,便是这一改变的一个标志,突出表现为走出了传统的欧洲汉学,以研究近现代中国为特点。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的新一代中国研究者,进一步努力清除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提倡“从中国发现历史”。这一努力在近年,又由于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影响,更有显著的表现。但对中国文明、历史的性质及其优劣的评价,最终还需要由中国人自己来做出。  相似文献   

12.
汉朝和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雄峰,为开拓和缔造我们伟大的国家,创造灿烂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成就了非凡业绩,做出了卓越贡献。汉唐两朝在开拓经营西域的历史过程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为塑造中华大国强国的光辉形象,发挥了主力军的历史作用。这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战争,是西方文明的一次血与火的残酷考验。在这场决定西方文明生死的大战之紧要关头,中国政府以民间的名义派出了14万华工远赴欧洲战场支援协约国对德作战,从而在战后使中国得以进入战胜国之列,在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史上争得了些许荣誉和光彩。那么,究其缘由,是何种动因驱使中国政府派遣华工远赴欧洲...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是中国人历史观念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重要过渡时期。传统华夏文明正统史观随着“天下”空间架构的裂变与文明谱系的夷夏错位而走向消亡,人们以新的世界眼光探索中西文明由对立而走向“大同”的历史趋势,并在历史的变易观念中注入竞争进化意识。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礼"文化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的诸多方面,分析了礼的基本形式及其由简入繁、由质而文的变化特点,指出了"礼"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原型、礼乐文明在儒家思想的形成及中华文明产生中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晚清的思想和文学中,普遍认为奴隶是中国人的本性。对奴隶的认识和批判实质是对中国政治与社会关系的多重揭示,不仅把矛头指向了君主专制,也包含满族的统治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奴隶批判的目的是要国民从奴隶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它是民族国家想象的一个重要步骤。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无论亚洲和欧洲都经历了政治奴役的历史,启蒙主义和民族主义对"奴隶"的批判也具有历史的普遍性。因此,把"奴隶"当作是中国人的本性,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历史误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文明古国,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其统一与连续是辩证联系和相辅相成的。从历史学的角度看,中国文明的这种特征,是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地缘学角度来讲,中国文明的这种特征,是与中国之特殊的地缘要素、地缘结构以及中国与世界之地缘关系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工作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近代从西方传入的专业社会工作,另一个是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本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分别对应着中西方社会的传统特质,即乡土社会与工业文明,这是探讨中国社会工作历史起源问题的两分法.扶贫济困成为政府责任,是社会工作兴起的最基本标志.根据这样的概念界定,可以把本土社会工作的起点前移到宋代,如此就可以进行中西方社会工作历史起源问题的对照、比较,形成一条关于中国社会工作起源和发展的完整线索.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属于两种异质文化。由于东西方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等条件的不同,两种文化按各自的"路向"走,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中西方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观念体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被儒家思想化育,西方人则受基督教观念影响。至今二者仍然在各自的文化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6世纪末,耶稣会士罗明坚、利玛窦等人向读者介绍了<圣经>"年代学".<圣经>"年代学"按照"亚当族谱"定历史,宣称世界历史一共"五千五百五十年",所有民族,包括中国人,都是犹太人的后裔.这个"年代学",以及附属于该学说的"自西徂东说"、"中国人种西来说",在中国引起不同反应.更有兴味的是,17、18世纪的在华耶稣会士从儒家经典中察觉,中国历史有"四千年"的文明史,而夏、商、周三代之前的史前历史应该更长,远远超过<圣经·创世纪>的"年代学".在华耶稣会士写信回国,要求按照中国人的记载,修订欧洲的"年代学".伏尔泰最终按中国年代学确立了近代历史观,从中可见中国的儒家历史观对于欧洲17、18世纪历史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