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融媒体时代,增强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网络民族主义与网络民粹主义的蔓延、大学生参与政治观念与方式的改变等。“泛媒体化”背景下,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多元化的传播路径、融媒体的传播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难度系数。新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要在实践中把握政治认同的基本规律,围绕新需求、新传播、新模式搭建“横到边、纵到底”的融媒体实践育人平台,提升高校主流传播的有效“供给量”,培育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2.
网络传播所带来的新环境,对于大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影响深远。一方面,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的形成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冲击;网络生态环境不断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传播的角色匿名性易导致当代大学生形成多重人格;网络传播易使当代大学生产生弱规范性而不利于其社会化进程;另一方面,网络传播促进了大学生管理方式向柔性化、交互化和人性化方向变革。  相似文献   

3.
政治传播对于促进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发展稳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宣讲是政治传播的重要形式,尤其在我国藏区,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民族宗教问题以及农牧民信息接收心理等因素,更是宣传引领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藏区宣讲目前面临传播向度单向化、宣讲基础薄弱化、传播渠道单一化等问题。本文将以藏区的宣讲为样本,从内容重构、主体扩充、渠道拓展等方面探讨民族地区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政治传播的突围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高校党建的使命在于通过多种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面对社会转型期国情、世情的剧烈变化,以及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高校党建要担当起大学生形成接续性政治认同的重任,就要遵循党建层次高水平化、党建方式多样化、党建策略精神化和党建过程动态化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教育导向、传播、整合、约束、服务等各项功能,使大学生逐渐形成对执政党执政能力、意识形态、政治秩序、政治制度和执政党宗旨的政治认同。为此,高校党建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将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重视党建的制度化建设,并加强党建的民主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休闲社会特定的时空条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有所流失,主要表现为自由化话语性质挑战主流话语权威、开放式话语平台分散主流话语力量、戏谑化话语方式改变话语权力格局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流失导致个体休闲异化、危及意识形态安全、影响国家机器运转等,使得个体、社会、国家都面临一定风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创新话语内容、转换话语方式、优化话语传播、促进话语认同,全方位地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台湾政治转型之后,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发生了重大变迁。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受到历史、政治、民族、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新闻传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信息多元化、政治议题设置、政治话语和媒体立场构成了新闻传播影响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变迁的基本因素。以政治信息多元化分裂民众政治认知为逻辑起点,新闻传播通过政治议题设置引导公共舆论,以"台独"话语霸权影响民众政治话语,以媒体立场劝服和改变民众政治立场等方式,导致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变迁。  相似文献   

7.
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作为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国际文化,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影响有其内在的机理,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由于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有计划的文化战略的影响、大学生缺乏文化自觉意识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失效,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认同缺失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重要课题。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在政治认同、政治态度、政治参与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是大学生自身心理、家庭、学校、社会、大众媒体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优化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赖于强化其主体意识,改善高校教育,重视校园网络导向和社会实践,形成全社会合力。  相似文献   

10.
网络数字空间成为当前关注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不可逾越的重要场域。它具有承载和传播政治信息的先天优势,引发了大学生闲暇时间的私有化,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在数字空间的政治参与行为。网络数字空间通过延展政治生活场域来淡化现实政治自上而下的权威体系,通过自发、分散的同辈群体规模来化解现实政治压力,对大学生更具政治亲和力。适度规制网络数字空间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培育理性平和的大学生网络文化,是当前在大学生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路向。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主要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网络语言是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语言变体,是当前网络文化的表征,它折射出大学生作为主要使用群体的文化价值认同困境,这种困境从认知、情感、行为上体现出来。破解这种困境需从确立文化身份,获取文化认知,树立文化意识,提高行为能力四个维度构建个体认同路径;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层面构建社会认同路径;从构建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网络话语、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两套体系强化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的实效。  相似文献   

12.
国防生既是大学生,又是准军人,是一个“政治可靠,成绩优良,品德端正,身心健康,志愿献身国防事业”的优秀群体。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尤其与国防生群体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国防生在校园内的生活学习以及成长成才的事迹,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作风素质等方面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发挥国防生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的路径主要有六项6个方面:一是理论灌输,二是军政训练,三是参与管理,四是舆论宣传,五是活动交流,六是文化熏陶。  相似文献   

13.
认清文化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关联,分析文化认同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探讨基于文化认同视角而进行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归属具有重要意义。走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危机和困境,一是建构师生主体间的身份认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突出学生主体性;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优势;三是抓好网络文化认同建设,形成虚拟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4.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人文素质培养计划,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发现与培养先进典型,重视人文环境和网络平台建设是当前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内容之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目标,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以"如何培养人"为重点,创新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向;以"为谁培养人"为最终效度,夯实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政治认知是衡量大学生政治观的重要尺度之一。基于“政治认知”的表现维度,从政治常识、政治热点事件、重大社会问题等方面出发,运用问卷收集和访谈方法调查南京市部分高校大学生政治认知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有对政治的了解,但政治基本概念模糊;政治认知方向正确,但功利化倾向较严重;对政治有一定的热情,但政治冷漠现象不可忽视;政治认知过程满意度偏低,但改善的主观意愿不强。由此,从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改善大学生政治认知状况的对策建议,期望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作为非地理空间距离,制度距离不仅制约本国与他国之间的信息交互、文化交流、社会交往的数量与质量,更制约他国受众对本国国家形象的认知与评价。制度距离对对外传播效果产生负效应,符合“外来者劣势”理论,因为制度距离小,彼此信任度高,摩擦阻力小,传播成本低,因此与他国之间的信息交互量增大,文化交流增多,社会交往更为频繁,国家形象认同度更高。制度距离是中国对外传播目标国选择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将所选择的32个样本国的政治制度距离、经济制度距离均划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为中国对外传播目标国选择次序的依据,其中距离最小层次国家为当前重点传播目标国。越南和俄罗斯均为最小层次国家,是当前中国最为重要的传播目标国。政府应将当前相对有限的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等传播资源投入到重点传播目标国中。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要面对的文化环境之一,它正在对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进行全面渗透。作为娱乐性、商业性、政治性的文化符号,大众文化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与交往的一种媒介,并且深深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行为表现。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不可回避,研究大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成为国家政治和文化建设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积极研究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成果,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