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英汉演说辞的节奏主要从语音和语义两个层面呈现。英语的演说轻音重音、元音辅音交错分布,头韵反复出现;汉语则通过平仄交错、音节控制形成节拍音顿。英汉都通过变换句式、使用排比结构来构建节奏。但英语排比则包孕式地不断延伸,形成层次分明的节奏群;汉语则用单字词、双字词、四字成语来凸显节奏的变化。英语的节奏呈环扣式,多层面呈枝丫状拓展,正好与英语段落的发展规律吻合;汉语的节奏呈并列式,铺展性地延伸,相互之间互不从属,互不包孕,正好与汉语段落的发展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2.
英汉演说辞的节奏主要从语音和语义两个层面呈现。英语的演说轻音重音、元音辅音交错分布,头韵反复出现;汉语则通过平仄交错、音节控制形成节拍音顿。英汉都通过变换句式、使用排比结构来构建节奏。但英语排比则包孕式地不断延伸,形成层次分明的节奏群;汉语则用单字词、双字词、四字成语来凸显节奏的变化。英语的节奏呈环扣式,多层面呈枝丫状拓展,正好与英语段落的发展规律吻合;汉语的节奏呈并列式,铺展性地延伸,相互之间互不从属,互不包孕,正好与汉语段落的发展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3.
与英语诗歌节奏比较,汉语诗歌节奏具有以顿歇为节奏点,节奏单元就是意义单元,节奏整齐均匀等特点。这些特点是由汉语音节的有关特性决定的。英语的音节具有不同的特性,因而英语诗歌节奏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诗的韵律可以分为节奏体系和音质体系。诗的形式运用的是语言当中的特性而不是抽象的声音。汉语诗歌节奏有两种成分——基本成分和附属成分。在汉语诗歌中,对偶是以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形成特殊的节奏,并通过这种特殊节奏来加强语音节奏,所以对偶在诗中具有比普通句式更强烈的节奏感,具有形成并增强节奏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试以现代认知理论为基础,从节奏角度进行诗歌形式理论的探索。节奏是中英诗歌形式的实质。节奏分为外部(客观)节奏和内部(主观)节奏,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主观节奏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是现代自由诗之所以在实践中成功的根本原因。节奏是人类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本能:人脑利用其自在的节奏能力本能地寻找外部信息的节奏标志,对外部信息作出多层次的节奏化处理。在阅读诗歌文本时,读者根据诗歌形式所提供的各种节拍标志,可以更好地构建内部节奏感。  相似文献   

6.
南北曲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民歌类汉语诗乐及说唱类歌曲音乐两种不同的声乐类型,其节拍方式均保留了古代句拍和韵拍。但南北曲中板的功能不尽相同。南曲中板的主要功能是律曲、节字、节句、节奏,北曲中板的主要功能是节句、节奏。南北曲声腔的节拍存在不同:南曲用汉语非等值韵律节拍,北曲用音乐均分律动节拍。相比而言,北曲具有更多的音乐继承性;南曲曲体格律化更彻底,以文化乐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7.
从英汉诗歌的对照分析中看英语诗歌的形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诗歌与汉语诗歌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不同之处 ,只有在对比分析中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语诗歌不同于汉语诗歌的形式特点 ,特别是节奏韵律方面的基本要求 ,并由此出发 ,进而弄清不同类型诗歌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汉语语音与诗的节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诗歌是有鲜明整齐的节奏的。但这节奏究竟是什么,在诗歌理论界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一般的汉语语音学著作和语言学著作,对此也没有提出较明确的看法。但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黄编《现代汉语》)一书,对汉语诗歌节奏的见解却较明确,也富启发性。它说“诗歌的节奏主要表现在‘音步’上”,“音步一般用停顿表示。也有用轻微的拖腔表示的”。书中并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中的一段为例来说明这种节奏,这里我们摘引出前四行:  相似文献   

9.
琴歌,是将琴曲倚声填词或依字行腔配曲、合歌而咏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是古琴演奏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唐代琴歌的美学特点是建立在唐诗美学基础之上,整体上与唐诗的审美特征相一致。其演唱遵循了诗歌语言节奏及各地乡音自身的平仄规律和发音特点,形成了特有的句逗式节拍和板眼式节拍。古琴琴歌能反映悠久、显著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卞之琳曾指出汉语诗歌有两种基本的节奏调子:吟调和诵调。汉语格律体新诗的节奏调子是对古代诗歌节奏调子的继承和发展。一般格律体新诗的节奏调子主要是诵调,民歌体新诗的节奏调子则主要是吟调。在节奏单位音顿的等时性反复中,诗行(句)末尾单音顿的拖长造成吟调,诗行(句)末尾双音顿不拖长则造成诵调。一般所谓“三音尾”造成的吟调,其实是由从三音尾中分离出的单音尾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戴望舒在写出《雨巷》以后,开始了对新诗音乐性的背叛,因为现代新诗格律要求严重束缚了现代人的情感表达,他主张诗歌“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然而他的诗歌创作并没有抛弃音乐性,他将外在的音乐消解转化成内在的音乐精神,体现出戴望舒对新诗音乐性的现代性追求,为新诗发展树立了新的界碑.  相似文献   

12.
自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不美,节奏坏,不和谐,都由于语文坏和性情坏;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节奏一直是中、西诗学及推动诗歌艺术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但汉语诗节奏的构成要素及其形成原理尚缺全面、系统的论证。从萨丕尔提出的语言"动力基础"出发,比较汉语、英语语音的"动力特点",并从中国古、今诗歌综合考察,汉语诗的节奏以"双音化"为基本特征:在显性层面"双音结构"为最常见的标准组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隐性层面表现为单音"延长"、三音"压短"、超过三音强制切分以趋近双音的时长,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等。诗句中的轻微停顿可凸现、强化"双音化"效果并形成"韵律边界"。汉语的虚词、"词长弹性"是支持"双音"组合的高效语法工具。"双音化"、顿、虚词、"词长弹性"可称为汉语诗节奏四要素。由于双音节是汉语最为高效的组合方式,现代汉语词库中双音词已占压倒性优势——据吕叔湘统计占比超过90%,因而汉语诗句或诗行几乎可天然超过一半为双音结构,以"双音化"为核心,进一步利用汉语虚词、"词长弹性"等语法手段,以及"隐性的双音化",即可有效配置、形成汉语诗的节奏——因而可称为"双音衍生型"节奏。汉语诗的节奏有三大优势:第一,配置容易,是因为汉语的"双音化"极为强势;第二,节奏感强,是因为诗句中的轻微停顿形成非常清晰的"韵律边界";第三,更为整齐,是因为汉字的书写和发音具有"等长""等时"的特点,且汉语中双音结构具有显著优势,不同于英语单词书写和发音长短不一。因而,汉语具有天然诗性语言的特征,不但促进了《诗经》、唐诗宋词等极高水平的长期繁荣,也极有利于帮助当代诗歌艺术和文化的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美形成的深层原因并非学界历来认为的汉语的单音节结构和四声特点 ,而是由汉语的生成机制——象声表意——所预设铸就了的 ,即汉语的词音特征与词语所指称的对象的自然音韵之间具有一种象拟的关系。这不仅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了一种“天籁”般音韵美的特征 ,而且使人们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 ,即使脱离诗歌语词概念意义的导引 ,仅凭这些语词在诵读时的音韵特征 ,就可以获得对全诗情景韵味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4.
晚唐文人段成式诗文兼擅,尤以笔记小说《酉阳杂俎》著称于世.其诗歌涉猎广博,情感真挚,情趣广泛,有些还具有资料价值和认识意义.其骈文征事用典,俪对协韵,词藻富赡,显示出逞才炫博的优势.其剑侠传奇之作对中国侠义小说的影响功不可没.其《酉阳杂俎》作为笔记小说的典范享誉千古.段成武与李商隐、温庭筠号称“三十六体”,具有一种文化意蕴,象征着三人分别以诗、词、文三足鼎立,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15.
旋律是音乐三大要素之一,生动活泼的音乐艺术形象离不开旋律。古代巴人的音乐旋律以羽调式为主,其次是商调式,角调式偶有出现,但并不是一种主要的旋律调式。巴人羽、商旋律调式的形成与其生活的社会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三千多年的传承中,由于历史的久远、文献资料的局限以及记谱法的滞后等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巴人音乐旋律的遗失,只有地处偏远的武陵山区巴人后裔土家族的歌舞音乐中还保存有这种古乐的旋律因素。  相似文献   

16.
节奏、韵、平仄等韵律要素构成的诗学效果,中西文艺理论通常称为"音乐性".但细考发现,节奏是一种早于音乐、诗歌的自然或生命属性,音乐进一步改造成更鲜明、精确的"音乐节奏";语言则通过语音组合构成不完全"等时"的"语言节奏"或诗歌节奏,它与"音乐节奏"并不等同.韵、平仄则原本就是语言的属性,也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尤其是诗歌的特性:不同国家诗韵的差异只与该国语言有关,而与该国音乐的差异无关.这一性质认定意味着,"废韵律"失去的不是"音乐性",而是"诗性".  相似文献   

17.
译诗难,翻译中国诗词尤其难,因为诗词不仅具备一般文体的要素,还兼备意象和音韵等特色.译诗词时,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意美和形美,又要忠实于原文的音美.通过对陆游词<钗头凤>两种译文的对比,分析它们在内容意义的信实方面和语言形式、节奏、表达方面的长短,再现了汉语诗词英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8.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他的诗被誉为"融古化欧",承上启下,影响深远。他又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和诗论家。论文拟从中国文化和文学建设的视角,用卞之琳的翻译理论和新诗格律论反观他的翻译与创作实践,探讨诗歌节奏的意义,探测卞诗、卞译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