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儒家的和谐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和谐教育思想是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概括为三点:(1)和谐教育的哲学观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2)和谐教育的目的现是追求和谐发展的“通才”培养;(3)和谐教育的过程现是追求和请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优雅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内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的基础上,"敬畏生命"伦理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使人类以另一种思维方式去逐步学会善待和敬畏包括人、动物、植物在内的一切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领悟生命的神圣,尊重生命的平等生存权。"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内涵全面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为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优雅的社会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3.
试论三大和谐的全息效应刘承华三大和谐理论以其对现代文明发展的真知灼见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重视。然而对三大和谐(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所论甚少。本文尝试运用“全息”理论揭示三大和谐之间的深...  相似文献   

4.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和谐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和”成了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身心、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总法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天下大齐”,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仁者爱人”,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在人的身心关系上主张,“修身养性”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协和万邦”,追求邦交和谐。先秦儒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包括外在的现实和谐与内在的人性和谐两个方面。目前人们讨论得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而忽视了内在和谐的建构。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是人与自然外在和谐的根据。人只有在自身内部生成与自然和谐的人性,完成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才能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对象化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我们追求的美好目标。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提出了非常深刻的思想,并且指出了人与人的不和谐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9.
成都平原的农村聚落是典型传统意义上的聚落,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最和谐、最基本的体现与联系。现象学重视人与世界的关系,重视人对于其生活世界的感受。因此,从现象学的视野研究成都平原农村聚落的场所精神,可以将其归纳为:(1)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网系统等构成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成都平原农村聚落“随田散居”的特点;(2)建筑单体的结构形式、构筑技术、边界形态及空间特征等建筑环境构建了成都平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3)社会组织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所构成的文化环境传承了蜀文化闲适、朴实及神秘的生活印象。  相似文献   

10.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的主体性经历了获得对自然的独立性、对自然的占有与征服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发展过程;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人的主体性经历了简单同一的主体性、片面发展的主体性到追求人际和谐的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两个方面的殊途同归正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进.在这种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实现了逐步成长和对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蕴涵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对自然的顺从、依附到人类对自然的主宰。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类把自然看成是掠夺的对象,致使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文明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它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以生态科技作为物质基础,实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2.
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其他任何存在的内在规定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可以是一个三层次的系统: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类所具有的一切物质能力、精神能力、话语能力的总和。而美就是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中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对象性显现,美也反过来作用于人,使人成为真正具有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3.
"义利之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之辨,它具有深厚的人学底蕴;在人学意义上,"义利之辨"涉及的是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自我"、如何对待"他者"的问题;在个体认同意义上,"义利之辨"所内蕴的"自我伦理"和"他者伦理",形塑一种特定的自我观和社会观,为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提供一种道德框架.  相似文献   

14.
按照中国传统思想来解释 ,“人定胜天”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征服自然”与“优胜劣汰”。中国的“人定胜天”有胜天命 ,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 ,建立社会秩序与创造人类文明等几个方面的意义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及人际关系的和平共处 ,其中包括保护弱者的内容。人类如果无限制地盲目征服自然 ,强者淘汰弱者 ,那么人类可能成为当代恐龙 ,从地球上灭绝。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不朽课题。启蒙运动打到了神权,确立了人权,人的主体性得到了确立。但是,启蒙运动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法兰克福学派主张,用思辨哲学、非同一性思维和新感性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兰克福学派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对于当前中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之中形成的对象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人也要求对象能够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的人对现实的特殊关系。审美关系的特点主要是:超越功利性,外观形象性,情感感染性。美学的范围由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规定为三大方面:审美客体(美感)研究,审美主体(美),审美创造(艺术)研究。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美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美学在社会实践之中与人类的其他知识体系和学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确区别,从而形成了美学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性质。美学在形成过程之中与哲学关系最为谋求,从而决定了美学的哲学性质。美学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过程之中,由于现实所包含的自然、社会(他人)、人自身(自我)的不同方面,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美学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7.
生物技术特别是克隆人技术对建立在神秘感基础上的人类尊严构成了严重冲击;以至必须以理性来维护人类生命的独特价值和尊严。目前,围绕克隆人技术的伦理争论已经广泛地展开。然而,任何对具体技术的伦理争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伦理准则之上,这样的伦理准则可以概括为两个,一是决不像制造机器一样制造人,二是决不像对待机器一样对待人。以这样的伦理准则,有关克隆人技术的几个伦理问题便可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孟子、荀子间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源自天人观上的分歧。孟子之天人合一乃个体的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荀子之天人相分为群体的人与自然之天的分离。孟子以心善言性善,认为性在心中;荀子以欲望为人性,认为性在身。在孟子,天人因道德而合一;在荀子,天人因道德而相分。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由来已久,自从人类从自然界进化出来以后,人与自然便建立起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原始统一到后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愈益疏远,陷入了现代文明的悖论:人追求理想的家园,却破坏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面对危机和困境,人类必须要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认识到人与自然通过互为对象的关系而内在的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低碳社会,创新发展模式,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康拉德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的伟大传统,始终关注人的生存,人性的栖居,在作品中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维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在他的丛林题材小说中尤其有全面深刻的体现。随着思考的深入,康拉德对人性有不断深入的理解,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悲剧人性观和“积极悲观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