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黄巢起义对历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它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首次提出了"平均"口号,激励了后世农民的反抗斗争;它打击了地主阶级,抑制了土地兼并,使农民获得土地,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宋代经济繁荣开辟了道路;它彻底扫荡了世族门阀制度,推动了五代十国和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打破了唐末黑暗社会的僵死局面,使五代十国的统治者采取了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准备了条件;它失败的经验教训成了后代革命人民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湖南地区蛮族的分布、蛮族的活动以及湖南政权同蛮族的关系与政策,认为蛮族的活动对湖南政局有重要影响,湖南政权与蛮族保持了羁縻的关系,但政策思想却有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3.
宋元时期,由于唐末五代十国战乱及国防、交通、漕运等诸多方面的滞因,西北最膏沃的关中顿失立都之势.经宋、辽、夏、金、元的鼎立和对峙,及至大元的统一,以西北屯田巩固边防,这对扩大耕地面积、发展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负担和人民的徭役,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一时期汉族自东、南之地迁入西北,俾耕自赡的移民屯垦政策,不仅加强了西北边疆与中原内地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交流,而且加速了西北一些少数民族族群汉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马楚政权是五代十国时期以今湖南地区为主建立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在近七十年的统治过程中,其统治集团经历了一个由蔡州军将集团到马氏家族集团再到湖湘土著集团的变化,发生一个统治集团的本土化现象.马梦政权统治集团的本土化是南方九国政权中外来统治集团本土化的典型代表,对揭示五代十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内在规律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论越南初始的铸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十世纪中叶,越南建立了自主封建国家。此后一千多年,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越南一直使用铜钱。越南独立铸币开始于何时?初始铜钱的制式如何?中国和越南一些古代文献有哪些记载?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认识越南古代的钱币和中国货币文化的影响,都是有意义的。公元十世纪前,从汉朝至唐朝的千余年间,越南曾是中国的郡县,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丧乱,越南获得自立。由于濡染汉文化甚深,越南封建国家基本上是  相似文献   

6.
孔见 《中华魂》2017,(10):70-70
在中国古代社会,汉唐两代是值得称道的。唐朝经历过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武周女皇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但随后发生的安禄山造反,唐朝开始由盛转衰。到了唐末,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军阀拥兵自重,割据称雄,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这个时期的君主在位时间一般都不很长,但有一个君主例外,这就是后蜀的第二个皇帝孟昶.  相似文献   

7.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局面,从根本上改变了唐末藩镇割据造成的诸地邮驿分裂状态,并进一步发展了较为完备的隋唐邮驿体制,增置枢密院以监控邮驿,分立馆驿与递铺,以兵卒替代驿卒,实行私书入递合法化,在强化中央集权、促进交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始创邮驿史上的急脚递制度,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客观环境要求,更呈现出较为鲜明的邮驿特色,也促进了封建邮驿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代以来,温庭筠、李商隐诗歌地位的巨大反差遮蔽了晚唐五代诗歌史流变的真实面貌.事实上,温庭筠诗名雄霸晚唐,他的人生遭际和倔强个性在唐末产生共鸣,温诗对唐末五代诗歌的影响远在李商隐之上.唐未不同风格流派的代表诗人普遍效法温庭筠的诗风和笔法.唐末诗歌对温李二家的不同取舍,显示出晚唐五代诗歌的走向及递嬗规律.从中唐开始的文学俗化倾向发展到温庭筠时代,已然和雅文学分庭抗礼,到唐末五代文坛终于形成整体性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元代和忽必烈的商业政策汤标中成吉思汗铁木贞之孙忽必烈(1215—1294),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从五代十国开始持续三四百年多个民族政权并存在的局面,由于元朝的大统一帝国而结束。“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10.
岭南书院的兴起与中国书院教育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它渊源于唐末五代十国期间,正式形成于北宋开国十余年后。中国古代的书院遍及全国各地,数量达7000余所。1901年,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书院汇入了近代学校教育的洪流中。广雅书院、三湖书院、广州格致书院等,都体现了岭南教育的多样化以及务实、开放、创新的特点。中国书院从教育模式、教育管理、教学等方面也体现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唐代的民族交融与政治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朝前期民族融合与发展 ,体现出唐朝前期的强盛局面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 ,地方分离与民族分化则成为另一种现象 ,并最终导致五代十国的分立局面。其原因表现在多方面 ,但王朝集权的削弱 ,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是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唐宋经济重心由北往南完成转变,期间的五代十国应该是其转变的关键过渡时期.从人口的视角,通过五代十国人口的迁徙、分布等情况,探讨农业、区域经济及对外贸易的特征及转变,以期研判五代十国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3.
唐朝末年以至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乱时期。动乱最初发生在中原地区,后来波及到全国各地,江淮流域也未能幸免。其中,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王绪、王潮“悉举光、寿兵五千人”入闽事件,便是最初发端于江淮流域的光州(治今河南潢川)、寿州(治今安徽寿县)一带的大规模的移民活动。由于该次移民以集体迁移的形式出现,迁移方向是相对安宁的东南沿海一带,迁移后果是以这些移民为主体建立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其移民领袖之一王审知成了开国之君;因此,这次移民无疑也是当时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移民运动之一,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学者们对先秦至五代民族政策研究主要分为整体研究和阶段性研究两部分.整体研究内容包括民族关系理论及民族政策特点等.阶段性研究:先秦时期研究,包括夏朝、西周、战国等时期的民族政策;秦汉时期研究,包括整体研究和对于和亲、羁縻等具体政策的研究,以及对于匈奴、羌、西南夷等具体民族的政策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研究,包括对三国时期蜀、吴,十六国,东晋南朝等时期的民族政策;隋唐五代时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唐代,包括整体研究和具体政策、具体民族研究.  相似文献   

15.
越南古为交趾之地,在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之后,一直在中原封建王朝的有效统治之下,其间虽有当地人的起义,但都被很快镇压了下去,始终未能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北宋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重文轻武政策,中原封建王朝一直无法对交趾之地实行有效的统治.最终,越南脱离了中原封建王朝的控制,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从先秦到隋唐五代以前 ,中国文学中心基本上定位于以中原为核心的黄河流域 ;从五代十国一直到近代 ,中国文学中心转移到以江浙为核心的长江流域 ,并长期稳定下来。纵观整个文学史 ,中国文学的中心曾经历了三次由北而南的大迁移 ,四次由北而南、又由南而北的大循环 ,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 ,形成了中国文学的不同地域特征及其审美理想 ,促进了南北文学的交流和融合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不断更新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晚唐五代时期中枢体制变化的特点及其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中后期的中书门下体制历经晚唐、五代的演变,至宋代前期形成了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民政、军政的二府体制。其中五代是体制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正是在五代后唐时期,始于唐代中期的枢密院一职,从原先的掌文书通进发展成为最高军政机构,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形成“二府”。此后历晋、汉、周、宋,经过不断的调整发展,二府体制逐渐严密完备。枢密院地位的这一变化并非完全是唐代枢密院自然演变的结果,而是更多的与后唐封内的中门使一职有关。  相似文献   

18.
五代十国政权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代十国分裂时期,代表中原政权的后唐以及"十国"中的前蜀、后蜀、楚、南汉等政权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先后发生过、有时还较密切的关系.对唐宋之际这一"过渡时期"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值得重视.本文疏理这一较少为学界关注的史实,从中亦可以看到宋王朝南方边疆民族政策之先导.  相似文献   

19.
<新唐书>、<旧唐书>对李商隐评价歧异之处,主要表现为政治态度和创作成就两方面.对二者评价差异的原因进行剖析,可对李商隐在唐末五代和北宋的接受状况有更为客观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