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通过维吾尔语言后缀"siz"关系形容词概念结构的古今对比,揭示出后缀"siz①"的古今运用发生的变化:现代维吾尔语"抽象名词+siz"中的抽象名词象征着原子论世界观中的偶性,"抽象名词+siz"的概念结构隐喻地表达着"偶性"和"实体"的关系及存在方式;人们将存在于时空中的事物性质表达为"抽象名词+siz",体现了维吾尔族曾经对"绝对存在"的非理性宗教认知。  相似文献   

2.
盘橐城     
《中文信息》2008,(5):54
位于喀什市东南郊多来提巴格路以南,是公元74至91年间东汉名将班超在此驻守长达17年之久的城堡遗址。维吾尔语为“艾斯克沙尔”(破城子),“盘橐城”早在公元1世纪,我国史书中即有记载。初为疏勒国国王兜题驻跸之地。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正是在这座城里,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探讨“ There + be + 名词词组( + 状语)”结构的某些特殊用法,尤其是该结构在非正式文体中及在方位句、存在句和状态句中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4.
《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得”共出现687例,其中动态助词“得”共出现49例,占“得”出现总量的7.1%。其作为动态助词出现的句法格式有“动+得+名词(包括时间名词)”、“动+得”(在分句末)、“动+得+数量短语(包括时量、动量、名量)”、“动+得+动词(包括动词性短语)”、“形+得+名词”,动态助词“得”在这之中全部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完成实现,而不表动作状态的持续。动态助词“得”的功能在宋元明时期开始逐渐趋向单一。  相似文献   

5.
谈述宾短语带宾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汉语里,“动+名_1+名_2”这种结构形式,虽说早就存在,但它的大量出现还是近几年的事,尤其是报纸的标题用语。目前,对这种结构的分析,一般都把“动+名1”看作述宾式动词,把“动+名_1+名_2”看作述宾短语。我们认为可以开放一点,把“动+名1”看作述宾短语,把“动+名_1+名_2”看作述宾短语带宾语,整个结构式可列为[(动+名1)+名2]。  相似文献   

6.
“非常X”最典型的用法是用于包含时间性的抽象名词。“非常X”也存在着去范畴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由时间性的抽象名词到不具时间性的抽象名词.由抽象事物名词到具体事物名词,由表事名词到表人名词,由名词到动词。“非常X”的去范畴化的修辞动因主要有隐喻和转喻两种。  相似文献   

7.
维吾尔语从亲属关系上看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从结构特点上来看,属于黏着语。它是一种通过在词干上附加各种构词和构形词缀而改变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语言。维吾尔语自形成以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古代维吾尔语、近代维吾尔语(即察合台维吾尔语),最终演变为如今的具有完整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具有丰富表达能力的优美语言——现代维吾尔语。我国的维吾尔语在突厥语族诸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维吾尔语不仅是本民族的语言,同时又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根据分布上的特点,现代维吾尔语形成了多种方言。  相似文献   

8.
论“著(着)”语法化的南北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在+N(L)”逐渐取代了“V+著(着)+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著(着)+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相似文献   

9.
“复用”是指疑问代词在句子中重复出现两次以上的使用现象。笔者整理了近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多少”复用的主要格式,如“V1+多少+V2+多少”、“多少+N1+多少+N2”、“N1+多少+N2+多少”。现代汉语中“多少”的复用在已有格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产生了新的格式,如“多少+多少”、“多少+N+多少+量词”、“多少+量词+(N1)+多少+量词+(N2)”。  相似文献   

10.
广州话与壮侗语的后修饰成分比较研究黎意0.1在修饰关系中,上古汉语可能曾存在过“正+偏”的结构,即被修饰语在前,修饰语在后。如甲骨卜辞中的“丘商”、“自喜”,《左传》中的“城颖”(隐公元年)、“城濮”(僖公二十八年)等地名都反映了这种语法规则。当汉语...  相似文献   

11.
《新疆社科信息》2006,(6):32-36
哈萨克语的重叠手段;林则徐《回疆竹枝词》中的维吾尔语考释;新疆汉语方言中的“把”字句及其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关系;伊犁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研究;试论杨增新“无为而治”的治新政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中有关史料的整理,力求对西夏官吏的“禄食”标准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认为“屠”(肉食)+“米谷”(粮食)+“马食”+童仆食物构成了西夏具体餐饮标准。这一标准,从侧面又反映了西夏社会等级森严、贫富悬殊、物质相对匮乏的现实。另外,本文对史金波“一屠应是指屠杀羊一只”的解释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3.
“了1”的形成是一种合力的结果,从“V+了”后添宾,从“V+O+了”前移,“V+O+了”中“了”的句法位置,相关句法结构的影响等都可能导致“了”的虚化。考察《敦煌变文集》中的“V+(x)+了”,其中的“V”的不同类型影响到了.的产生方式。在吴福祥(1998)的分类基础上,我们认为还应该考虑动词的及物性,“了”首先是在“Vi瞬间+了”组合中发生虚化的。“了,”“了:”都是从表“终了、完结”义的动词“了”发展而来,但从事态助词“了。”到“了:”的演变过程和“了。”的功能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4.
基于语料库的Assure和Ensure两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基于英国国家语料库(BNC),比较分析意义相近的动词assure和ensure的词频、搭配、类联接及语义韵。研究发现,assure较ensure更常用于口语和小说中,ensure多用于学术文章和新闻中。assure用来表示向某人保证某事将要发生,既可以用来确证某事,也可以表示使某人确信,assure的宾语通常是人名或人称代词,抽象名词较少,而且做宾语的抽象名词多为积极语韵;而ensure后面的宾语通常是抽象名词,较少使用人名或人称代词,且做宾语的抽象名词也是多为积极语韵。通过观察索引行还得出ensure的5种典型搭配。  相似文献   

15.
试论“V+了+T+的+N”岳辉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曾阐述过这样一些例子,如“骂了几个钟头的人”,“戒了五年的酒”,认为“所有这些表数量的宾语修饰语实际上都是修饰整个动宾结构”(《汉语口语语法》第164页)。然而仔细观察、分析,却不难发现这种...  相似文献   

16.
从楚泰简帛文献来看,先秦汉语数量词发展体现出清晰的地域特征,主要表现在连接成分“又(有)”的存现上,称数样式尤其是“数+量+名”结构发展的不平衡以及量词系统内部动量词、度量衡量词发展的不平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广州话动词“有”及其否定形式“”[mou13]与VP之间可嵌进“得”,形成“有得(得)+VP”这种句式。本文对该句式进行了讨论,全文分两大部分:一、具体分析该句式所含有的6种语义,阐述各类的语义结构特点以及语义结构或语用习惯对动词的选择、限制。二、分析该句式的句法结构,对“有得(得)”的词性及句法功能作探讨  相似文献   

18.
“v+x”(动词十名词)这一形式可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动宾关系(以“Vw”表示)和偏正关系(以“(V)N”表示)。根据意义和功能,动词~般可以大致分为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关系动词和能愿动词三类。其中关系动词和能愿动词比较特殊,它们不表示动作、行为、活动或具体状态,只是在句法平面上表示某种关系,或起着谓词性的辅助功能,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因此曾被列为动词的附类,而不算正式动词。但是“V+N”结构无论表示动宾关系还是表示偏正关系都首先要求动词的意义是具体实在的,因此本文探讨的前提中已排斥了不符合这项…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维吾尔语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化的多元性,多种宗教在维吾尔语发展过程中也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成分已“不再有活力”,已从现代维吾尔语中消失,但有些成分还有很强的生命力,从古维吾尔语一直用到现代维吾尔语。本文就古代维吾尔语、现代维吾尔语的名词、形容词、动词和副词的构词法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20.
培养新疆公安“双语”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新疆公安“双语”人才的培训过程中,只有全面认识和了解维吾尔语培训的相关因素,明确新疆公安“双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入开展维吾尔语培训各方面的工作和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教官与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提高学员的维吾尔语能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疆公安“双语”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