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关于殖民都市上海的镜像描写中,现代作家鲁迅的体验和书写无疑具有标本式的意义。展开对鲁迅及殖民都市上海的关系研究,不仅可以观照一种崭新的极富创造性的城市文本,丰富物理意义的上海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能通过鲁迅对上海殖民时代众生形态的刻画,接触到一个别样的殖民都市上海,感受到一位“波西米亚”气质的“浪子文人”复杂而浩渺的伟大心魄。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是清末一个新军将领,他的军事思想颇为丰富.学习西方,变革军制是袁世凯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培养各种新式军事人才,以适应编练新军的需要,是袁世凯军事思想的重要体现;重视军纪建设、关怀士兵和对士兵人格的尊重,在袁世凯军事思想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重视武器装备,是袁世凯军队建设的外在表现形式.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致力于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袁世凯的军事思想还有着务实性和片面性的特点,即重技艺而轻战略,重训练而轻理论,重陆军而轻海军.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对清末陆军近代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综观近20年来的中国散文诗创作,我们可以观察到其形式的变化相对和缓,构成了与散文诗的内容(或说内形式)互为牵制与互补的关系.在大陆及台港地区的散文诗界,年长的写作者多偏向于传统格调的抒情写意(商禽等是例外),稍年轻的写作者则更注重与现实和现时的对接,并在其中注入了当代文学(诗歌)中的先锋因素.中国散文诗需要保持形式上的相对稳定,更需要的是稳中求变,创新是关乎散文诗文体生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服饰配件的产生和特性的分析,指出服饰配件在服装设计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强调服饰配件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通过适当合理的装饰能使人的外观视觉形象更为整体,弥补某些服装的不足,达到审美的要求,阐述了服饰配件在服装设计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同时经历了文字改革的历程,但各因其文化背景的差异而走过了不同的道路.中国经历的文字改革思潮最终为汉语拼音和简化字的推行做了一个铺垫;日本的文字改革之风也为简化字的出台和汉字范围的限定起了推动作用.汉字改革的实践结果同时也证明:汉字深深根植于两国文化土壤中,不可偏废.了解两国文字改革的运动轨迹及其实现途径,对正确认识汉字的发展、评价汉字的价值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日本文字改革的警示,中国亦可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6.
“联合政府”口号是中共调整博弈策略的产物,其历史背景是1944年国内外局势的重大变化:国民党的军事溃败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中问党派的力量和态度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美国插手国共关系并采取了某些有利于中共的举措;中共的迅猛发展使国共力量对比已完全不同于抗战开始之时。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社会中,信息的不可比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大量的商务管理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多种信息,常常需要将多个商务信息进行比较和汇总.当这些信息总体本身不可比较时,简单地汇总将失去意义,不恰当方式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到汇总资料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使决策者难以对客观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可能导致决策的失误.这就需要对不可比的商务信息进行科学的调整,提高它们的可比性.一种可行的思路是结合深入分析信息差异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依据合理的准则,提出操作性较强的调整方法,以减少决策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语素的同一意义所表示的语义范畴,随着构成的合成词指示对象的不同,随着同它组合的另一语素意义的不同,其间语义关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语素在构词中语义范畴改变后,意义同原义有明显的差异,则往往分出不同的义项,分出的义项属于不同的意义单位,属于不同的语义范畴.词的词位义属某种语义范畴,但在组合中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变化.词在组合中语义范畴改变后,意义也同原义有明显的差别,也往往分出不同的义项,分出的义项属于不同的意义单位,属于不同的语义范畴.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财富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财富与伦理的关系、历史上的财富伦理思想、仇富现象、构建财富伦理的必然性、财富伦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财富与德性和幸福的关系.可以说国内对财富伦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成果较少,水平也较低,对社会的影响也较小,因此,深入系统的研究财富伦理的本质、结构、过程、目的及其建设措施和财富主体的责任,就是我们迫切而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与中国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争取民族独立,加快社会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解决了民族独立问题.如何用社会主义加快中国的发展,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在毛泽东探索的基础上,邓小平以其卓越的胆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立足于国情,面向世界,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明确的现实目标,在创造和平的环境中发展自己,实现着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11.
关于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国内外的名牌大学都无不是从学科建设开始形成优势的。作为省属重点综合大学 ,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应该是 :“稳定基础 ,强化应用 ;推动交叉 ,扶持新兴 /边缘学科 ;优化结构 ;提高水平 ,突出特色。”根据学术梯队的五个层次 ,培养和引进人才是当务之急。按不同类型的学科确立建设目标 :1.重点建设数个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 ;2 .通过学科整合 ,力争使 10余个学科达到省内一流水平 ;3.培育一批具有烟大特色的一流学科 ;4.通过交叉、综合 ,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并使其成为新的学科 ;5 .通过拓展和延伸的办法 ,不断扩大和提高已有学科的内涵 ;6 .建设几个学科群。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 ,需要上上下下都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紧迫性 ,不断加大投入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调整科研政策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于临床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培养对象的就业实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培养对象的护理服务能力,我们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初步改革和探索,包括: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改革,面向社会实际需要合理规划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 ,高师政治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为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 ,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改革考试方法 ;在课程体系上 ,要浓缩学科专业课程 ,拓宽基础课 ,增加选修课 ,重视隐性课程和特色课程 ;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师的群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中文课程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与创造精神,为大学生的成才奠定深厚的基础,中文课程的开设在人文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文课程开设要去除形式主义,课程设置应体现出计划性、有序性和联系性,使学生受到不同层次、内容的学识培养。中文课程影响的深化表现为:中文精品课程引领下开设相关中文课程,形成课群,体现阶梯式学习、由浅入深的特点,发挥较全面的影响;把社团建设作为检验理论学习的阵地,作为创新探索的平台;文理结合,使中文知识素养成为学生的精神府库,创新发展的实践之地。  相似文献   

15.
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处于基础地位,通过在重庆市培养研究生的高校就研究生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或学习、课程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就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并对下一步学校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建设的标准和建设的一些重要内容、内涵做了进一步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方面需要考虑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和性质 ,把普通文化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则要根据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确定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 ,优化课程结构 ,丰富课程类型 ,以培养高质量的合格的新型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18.
信息网络环境中高校“两课”教育创新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信息网络给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带来的种种新变化,为了提高信息网络环境中高校"两课"教育的实效性,"两课"教育必须在观念、内容等方面创新:在观念上,尊重"两课"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两课"教育应该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有机融合,使其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实现共同的根本目标;教育内容上,应构建以"两课"课程为核心,人文社科课程为支撑的新型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其主要问题是理论与现实相脱离,其中主要有社会现实、学生实际和教师的实际.解决的方法是高校"两课"的改革,包括教育理论、教育重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改革和教育者的再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课程实行模块化管理后,如何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将成为新的挑战。文章介绍了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化背景和通识教育课程特点,再结合教学实践,试探讨如何提高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