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中国现代性道德教化是一项未竟的事业。革命道德教化理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以现代性道德价值理念来分析,革命道德是一种“信念伦理”,革命道德教化作为“非常时期”的道德教化活动,不能实现对启蒙道德教化的超越,与之形成了现代性道德教化的某种断裂。透析革命道德教化的现代性断裂现象,对当代道德教化有着重要启示。“和谐社会”伦理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是当代道德教化的核心理念,是对革命道德教化理念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蕴含着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两重维度,现代性的道德困境也在这两重维度展开。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对理性主义的强调导致了"道德中立"和"道德无涉"现象的产生,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对感官原则的强调致使"道德情感主义"和"价值个体主义"的出现。理性道德论和德性伦理学分别从理性和德性对现代性道德困境加以分析,但两者都只抓住了真理的一个方面。"规范—德性—德行"的现代性道德体系的建构是对二者的调和与超越,它强调理性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德性,再由个体德性外化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德行。  相似文献   

3.
规范伦理是现代性道德的主导理论形态;现代性道德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诸多理论困境,这些困境的产生根源于现代性伦理学存在的"道德本体自我化"、"道德关系契约化"、"道德内容知识论化"、"道德生活殖民化"等理论缺陷;必须探寻消解现代性道德困境的有效理论途径。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危机实质上是文化精神生活的危机,根源于现代性的道德哲学困境。现代性的道德哲学困境在于其道德价值原则只是合乎个体性及其感性欲望的"目的合理性",而合乎整体性和理性精神的"文化合理性"却被遮蔽。这一困境从根本上说又是现代性人学本体论的产物。因此,走出现代性危机必须在形而上层面重构人的价值体系,在实践上重塑社会发展的"文化合理性"。"道德人格"与"制度伦理"是文化合理性命题的基本内容。文化合理性的复归既是现代性运动的自我辩证否定,也是中国当下科学发展观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入侵,促使儒家文化艰难地开始了百余年来的"现代性"转换。正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示例作用,启示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提出儒家文化的"宗教身份"问题。新儒家针对现代性进程之中暴露出来的文化问题和伦理问题,指出了儒家文化对于现代性的疗救作用。全球化为儒家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当代契机,儒家文化现代性转换的具体进路在于:第一,排除掉儒家文化的"宗教身份"这一思考路径。第二,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建设过程之中,儒家文化必须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当代中国的道德伦理建设提供文化资源和社会秩序模式,才能在道德伦理重构中具备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国人面临的道德困境及其补救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人,承受着新旧道德的冲突,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非道德主义泛滥等等。要克服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必须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7.
共识是道德之为道德的基本前提,是道德合法性的终极依据,因此,道德天然是"共识的道德"。"道德的共识"之所以成为当今社会的现代性焦虑,是因为将社会的"道德"困境误读为"道德共识"困境,将道德共识的"改组"简单理解为道德共识的"分化"。缓解道德共识的焦虑,必须达成道德共识的共识,即通过道德妥协以实现不同质态的道德共识之共存,承认有限共识以实现道德共识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道德困境集中表现为个体自我的祛伦理性和社会组织的祛道德性,其根源在于现代性自我观。现代性自我观的核心特征之一则是祛目的论,试图把道德从外在的训诫变为自我的内在要求,以使自我在道德上获得最大的自由。但是,现代性自我的祛目的论方法必然会失败,并导致现代性道德困境。以麦金太尔道德哲学思想为学术资源的研究表明,我们必须改变关于道德的研究路径,回归目的论道德探究方式和德性道德传统,主张叙事性自我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造成现实道德困境的“道德内因”的分析,指出道德重在建设,必须从当代中国现实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寻求新的道德增长点,寻求新的道德建设方向,继承借鉴传统美德或西方的优秀伦理资源,创建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道德体系──新华伦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出现的道德危机使如何重建道德基础成为紧迫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当代道德重建及其形而上的困境,重构了儒家形而上之“道”,指出了它所包含的神性与理性以及它所塑造的现代人格精神.由此得出儒家形而上是当代道德建构的文化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