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熹推崇《孟子》的"仁民而爱物",并作了诠释,但是,如果由此简单地以为朱熹主张应当像对人之爱那样爱护自然万物,那是不确切的。像先秦儒家一样,朱熹强调"爱有差等",并且以"理一分殊"为依据;因而在朱熹看来,爱物与爱人是不同的。同时,朱熹又不是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服从于人的需要,而是吸取了贾谊《新书》的观点,把"爱物"与对自然物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起来,并且认为,应当尊重自然,根据不同自然物的特性,使万物各得其所;这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2.
伦理思想研究中常从"品质"维度来诠释德性的价值,朱熹德性之学超越传统德性"品质"论,把德性价值指向为"和谐".在德性生发上,朱熹认为"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德性表征为预定的"和谐"性;在德性内容上,朱熹以"生意"释"仁"德,德性内容具有和谐本质;在德性成就上,朱熹认为通过"理一分殊"和"格物穷理"可以达致"私欲净尽,天理流行"的和谐境界;在德性的践行上,朱熹以"明德者,……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说,指出"仁"德施及万物才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和谐秩序才能建立,凸显了德性实践品性的和谐指向.  相似文献   

3.
"自然"即"生长"是人类对自然最早、最原始的解释.自然是生成之源、存在之基,自然自主而存在.但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的原本意义被异化,被遮蔽."自然"跌落为"自然物","自然"物化为我们人类可以随意褫夺的对象,随之而来的后果则是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通过对科学主义"自然"观的全面反思,我们重呼 "自然"的复归,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朱熹关于邵雍观物说近"释"、似"老"的说法,经不起仔细推敲,"以物观物"的思想主要不是来自佛、道,而与《易传》有更深的渊源。朱熹引入好恶之说解读"以物观物",为邵雍观物说找到儒家经典依据,亦符合邵雍本人对"观物"的理解。朱熹在"以物观物"与"好人之所好,恶人之所恶"以及"物各付物"等命题之间所做的比较,启示人们:"以物观物"主要不是认识论命题,而更多地与修身养性的功夫以及待人处世的伦理实践原则有关。  相似文献   

5.
道家自然权利观的核心观念是因循自然,有性任自然的自然中心主义倾向.道家自然权利观集中表现在以"无为"论为指导、法自然之道而行;以"和"来维护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利;万物平等、善待和尊重生命这三个方面.道家节欲、知足和厌贪的自然权利观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积极意义,但有忽视科学技术,淡经世致用之不足.  相似文献   

6.
《庄子》"轮扁斵轮"寓言中是以轮扁为"观"之主体,以斵轮作为推论的逻辑起点.轮扁之"观"具有两种内涵:由"以我观之"走向"以道观之".轮扁斵轮的实践过程以其自身之在为出发点,从或"徐"或"疾"进展到"不徐不疾",由"技"至"道"这一过程既彰显出轮扁"以我观之"的内涵,亦被赋予了"以道观之"的特征.在斵轮过程中,庄子既强调要从人为走向自然,对目的、意图进行扬弃;同时,庄子又承诺了"不徐不疾""得手应心"地斵轮的完美境界,这种自然而然的、近于道的境界无疑是斵轮活动的目的.显然,庄子对于斵轮活动中的目的、意图的扬弃与对于斵轮最终可达到的境界的承诺之间存在着张力.  相似文献   

7.
老子生态智慧的特点及局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子思想中蕴涵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智慧。通过厘清发掘,一方面系统地呈现出了诸如整体观——"道生万物",生态规律观——"道法自然",生态平等观——"物无贵贱",生态实践观——"自然无为",生态发展观——"知止不殆",生态生活观——"少私寡欲"等观点;另一方面也理性地考量了其生态智慧中不容忽视的局限,诸如由其思想中的神秘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古人对科技的深入探索,过于强调天人的统一而对人之个性关注不足以及不可否认的保守性等。这种客观解析的态度将利于更好地继承老子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地艺术"可以被视为沟通中西"自然美学"的会通.这是由于,大地艺术反对艺术与自然的对峙关系,要求艺术活动真正走向广袤的"天地之际",也就是回到"天地有大美"的自然那里;其次,大地艺术重新思考了天、地、人的三位一体的关系,人在其中决不是"顶天立地"的,而是"与天地参"的,顺应自然规律的;再次,在大地艺术里,就连自然本身亦是"无中心"的,这同中国传统美学的"游观"相当接近;第四,大地艺术强调要尽量保存自然的原生态,反对未经深思熟虑的人为重建"第二自然",亦即要"原天地之美";第五,从艺术手法上看,大地艺术要采取"极度写实主义"这种"无法之法".  相似文献   

9.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自然保护主义"和"人类中心论"分别以消极地保护自然和人类整体之长远利益作为终极目标.而"天人合一论"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依的内在的辨证统一的关系.今天,我们应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论断.长期以来,主流话语关于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的理解只强调"因此"而忽略"也".笔者认为,人类的劳动实践要遵循许多规律,如自然规律,美的规律等.所以,美的规律是人类劳动实践的规律之一.美的规律不是"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的统一,而是指"内在的尺度",即人的目的和愿望以及人类美化规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信息系统认识实习"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信息系统认识实习面临的一些问题,就如何指导学生走向电子信息市场,通过调研和观摩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的市场态势来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与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认识与对象的关系角度看,实践就是“自在之物”。实践与“自在之物”都是认识的来源,都与认识既存在重大区别而又不可分离,都是自在的、自由的,都可以表现为道德实践活动。但仔细分析实践与“自在之物”又确实存在重大差异:“自在之物”与现象原则上是不同的,但实践与认识却是统一的;“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实践却是可知的。面对同一对象认识活动却产生了迥异的认识成果,其原因在于:是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还是以辩证思维方式看待这一对象。在实践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从认识论角度以否定性的辩证思维方式扬弃了康德“自在之物”思想,开显出了“自在之物”的生活实践本色。  相似文献   

13.
“以写领先 ,促进英语教学”的教改活动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以写为突破口 ,提高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反驳实践美学终结论——与章辉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各种反实践美学的论文中,章辉的《实践美学一段问题史》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以当代西方美学思想为标准对实践美学进行了攻击,认为从时间标准来看,实践美学不具有现代性,因此是古典形态的美学;从空间标准来看,实践美学与西方当代美学潮流不符,又因为不能吸纳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实践美学到了终结的时候。这种分析既在逻辑上站不住脚,又不符合客观事实。实践美学正在发展,并未终结。  相似文献   

15.
追寻农耕文明的“舞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列入首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苗族水鼓舞田野调查为基础,阐释了水鼓舞所蕴含的苗族水文化、鼓文化、稻作文化、原始崇拜、社区团结教育、传统历法文化等多重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两个务必"的形成过程,指出了"两个务必"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作风保证,它对于全体党员、干部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十六大报告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但要宣传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师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起码要在3个方面下工夫确立学生主体观念,挖掘学生的"生产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科学知识教育学生;提高服务意识,为学生的合法利益着想,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法律观的理论传承与现实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它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发展延承,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以人为本"的法律观强调人是法律的目的与实践者,人是法律的主体与评价者.在当代中国,践行"以人为本"的法律观,必须实现法律观念的更新,同时在制度变革中切实发扬民主,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9.
高等院校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 ,首先必须基于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实效性的高度认知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三个中心环节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教材建设 ,处理好“一门主讲 ,多门渗透”的关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 ,改革教学方法 ,搞好“三个结合”。  相似文献   

20.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顶层制度设计在基层社区的具体实践。"社区制"认受性的提升促使社区由"国家管控单位"向"基层治理单元"的质性蜕变,在地方性社区实践的浪潮中涌现出了一批极具示范意义的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模式,使之成为社区研究领域中的前沿论题。本研究以"社区治理绩效"为理论分析工具,将其概念操作化为"社区组织结构"、"政府与社区的互动关系"、"社区居民的参与"三个理念子面向,通过目的抽样原则选取N市M社区首推的"委局站"社区管理架构作为华东城市社区实践的典型个案,旨在通过分析"部分"社区情境之下治理框架的运行机制及其治理效能,归纳典型模式在周边区域的适用性,形成由"部分"推论"整体"的"涟漪效益";同时尝试在"微型社会学"的视域下生成"以社区为基础的中层理论",并结合"微型社区研究"扎根地方性实证的实务特性,来共同实现应用社会学领域"学理性分析"与"实践性知识"亦步亦趋的学术"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