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北朝时“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颜之推,他一生没有做过教师和教育行政工作,但是他的著作中包涵有丰富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是当时士族教育的一面镜子。他为“整齐门内,提撕子孙”而撰写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时代一部最系统、最完整而又最有影响的关于家庭教育的教科书。这部书论述的问题和它的价值,实际上都超越了家庭教育的范围。就是在今天,颜之推的许多教育观点,也仍然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因此,认真研究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乃是十分必要的。一、南北朝末期的产物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是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的产物。颜之推(公元531-约595年),字介,琅邪临沂人。世善《周官》、《左氏》之学,早传家业,博览群书。梁元帝时,官至散骑常侍。梁亡,被俘入关中;他不愿给国仇作臣属,率妻子奔北齐,为黄门侍郎。北齐亡后,入北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甚见礼重。不久就病死了。颜之推著述宏富,除文集三十卷(现已亡佚)外,流传至今的有《颜氏家训》二十篇。  相似文献   

2.
由《颜氏家训》看颜之推的心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不仅是中国古代“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一部重要典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的心态。通过《颜氏家训》可以看出,颜之推一生主张人要立身扬名于世,但险恶的时代环境和他个人及家庭的沉浮漂泊使他的心灵扭曲变形,其行为则显现为时时心存顾忌,事事谨小慎微;在立身扬名的理想追求与谨小慎微的心理障碍冲突中,贵学务实的心愿成为颜之推平衡心理的一剂良药,他也于此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之所  相似文献   

3.
魏晋名士—何晏(190—249年)是玄谈和服药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不是祖师尚待进一步证实,但玄谈和服药之事却是有的。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草靡。皆以农黄之化,在乎已身,周孔之业,弃之度外”。(《颜氏家训·勉学篇》)《晋书·范宁传》也说:“时以虚浮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与何晏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就指  相似文献   

4.
东汉的班固曾指责屈原“露才扬己”(《离骚序》),北齐的颜之推也曾批评屈原的“显暴君过”是“多陷轻薄”(《颜氏家训·文章篇》)。此二人系历史上最有名的攻击屈原的人物。他们的贬抑祖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主张,当然不会得到历代进步文论家的赞同。郭老在批评杜诗时,认为杜甫也是“抑屈扬宋”的,并说杜对屈的评价是“继承了班固、颜之推等人的传统的。”(《李白与杜甫》)杜甫是不是“抑屈”呢?综观少陵诗,我们不同意郭老的观点,理由如次:一,杜甫赞扬屈原的人品,同情屈原的遭遇。如《最能行》之结尾二句:“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称屈原为“英俊之才”是颇高的赞许。在《天末怀李白》末,杜甫写道:“应共冤魂语,投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的《老子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的《老子注》颇具理论特色。他以元气释“道”,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阐释。他以“穷理”解“为学”,以“尽性”解“为道”,从而掀起了以性命之理解释《老子》的时代潮流。他主张有无并重,并对无为与有为作了辩证的理解,从而超越了魏晋玄学“贵无”、“崇有”之争以及道家纯任“自然无为”的弊端。他关于先王有尚贤之迹而无尚贤之心的说法,则试图调和儒、道两家在“尚贤”问题上的不同主张。他还提出“圣人无我”的说法,意图约束帝王的个人意志。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阐述“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时,提出了“与时推移,与物运转”的思想,从而为他的变法主张作了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6.
杨云萍 《船山学刊》2010,(2):98-100
中国古代最成熟的家庭教育著作《颜氏家训》蕴含了丰富的美育思想,颜之推美育观的重要特征是社本主义的经世致用和人本主义的终极关怀的交织,其哲学基础来源于他思想深处儒家和佛家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颜氏家训》是一部流传广、影响深的家训名著。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此书当作是一部传授望子成龙术的家庭教育的开山之作,后人对此书的研究也多偏重教育学的视角。本文立足详实的文献资料,主要从士风及学风两个方面对《颜氏家训》的社会批判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从而从一个侧面比较充分地发掘了《颜氏家训》的思想史意义。颜之推对不良士风及学风的揭露和批判,体现了他对社会公共利害的关怀,从这一点考察,他是体现士人传统品格的忠实代表。  相似文献   

8.
张艳国 《学术研究》2022,(2):105-113
颜之推作为山东琅邪颜氏后裔,是衣冠南渡"百谱"之一。他出生在南朝时期的梁朝,一生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梁、北齐和北周,在隋朝开皇年间平静去世。战乱、冲突、对立、融合,是历史时代特征;死里逃生、颠沛流离、动荡不安,是颜之推一生的人生轨迹和生活特征;做官、读书、思考、写作、家教,是颜之推的主要人生内容;在其人生历程中,家国情怀、"三不朽"是深蕴其中的情感和追求。《颜氏家训》既是颜之推一生的代表性著作,又是居于中国家庭教育高峰之巅的名著力作,其家庭教育思想在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仍有重要价值。颜之推一生丰富传奇、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经过思考、总结和提炼,渗透在他的思想中,其思想体系的建构,烙上了深重的人生印记和时代内涵。在颜之推思想中,形成了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开放包容道家佛家的思想综合体,这既是他苦难人生经历的精神升华,也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和记录,更是时代的思想声音,深刻体现了儒、道、释合流汇聚、中和融通的新趋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的思想史个案,并保留了宝贵的社会生活史、思想文化史资料。  相似文献   

9.
《辞源》第一册p197“伯”下列八个义项,其中:父亲的哥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多单呼伯、叔。”《辞源》第一册p452“叔”下列七个义项,其中称呼。1.父之弟,也指与父平辈,而年龄比父小的人。见“叔父”王力《汉语史稿》下册p506:“在上古时代,表示父亲的兄或弟要用‘伯父’或‘叔父’,不能单用‘伯’、‘叔’。到了中古时代,才能用‘伯’、‘叔’来代表父辈。例如:梁周兴嗣千字文:‘诸姑伯叔,犹子比儿。’”《汉语史稿》与《辞源》,引例最早为梁周兴嗣之《千字文》,而《千字文》乃字书,迫于四字一句,缩简称呼也未可知。《颜氏家训》为隋代文献,亦失之过晚。就本人所见,伯父、叔父单呼为叔、伯,于东晋、刘宋时已然。  相似文献   

10.
试论《颜氏家训》中的儒家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1999)03-0068-02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继承了传统的儒家道德学说,阐发了一套教子、治家、为人、治学的方法。颜之推虽也归心佛教,相信道教,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念念不忘的还是儒...  相似文献   

11.
孙钦香 《阴山学刊》2013,(1):9-14,92
与前辈学者论三代之治相比,船山认为三代之治是须分层次而言的。三代之治是包括先王之德与先王之道法两个层面的内容。后世首要效法的应是先王之德。同时船山又分先王之道法为政教两面。认为后世不能效法三代礼乐文章之教乃是可悲之事。于政如封建、井田等制度设计,基于“政,人治之小者”观念,船山认为后世无须照抄照搬。但同时船山认为后世之...  相似文献   

12.
所谓“北朝三书”,习惯上指《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这三部作于北朝中后期的著作。从根本上来说,这三部书都是学术性的著述,本非文学作品。《水经注》是以记述河流为主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学著作;《洛阳伽蓝记》是记述洛阳城邑建制兼及当时史事的史地著作;《颜氏家训》则“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①又能以儒家经义  相似文献   

13.
先王之道是儒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它的解释一直以来子学为主.但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则不满这种解释,如获生徂徕提出以礼乐、六经为道,把它的内容解读为先王所制定的“礼乐刑政”等制度,这使得先王之道从空洞的道德理想变成了博大的治理天下的方略,从而导致了理学斯文扫地,促进了日本近代人文主义兴起.  相似文献   

14.
自黄侃、范文澜始,今之论者多以《文心雕龙》之“道”为“自然之道”,恐怕有误。刘勰不见得有什么“自然之道”的观念,但他强调“自然”的文学观,这是汉代儒者扬雄王充思想的继承,与老庄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正>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老子哲学的性质,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关键在于老子之道到底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的本原,还是一种自然的物质的本原?是一种主宰天地万物的天命或神意,还是一种自然本身具有的客观规律?本文拟就这个问题,略抒浅见,以就正于大方之家。一“道”不是超自然的存在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统一的基础。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 “以阅众甫”(二一章)。阅,总括意;众甫,众物之始。《韩非子·主道》有  相似文献   

16.
《天问》中所见之殷先祖事迹张崇琛殷先公先王事迹,向因书厥有间,难得其详。《世本》、《史记》载其世系,然羌无事实;《山海经》、《竹书》偶语其事,亦不言其本末。惟《天问》问殷先公先王部分,言王亥、王恒、上甲微三世事较详,是为这方面所能见到的最具体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正> 李道纯之道统李道纯对“老学”深有造诣。从道统来说,李虽为宋白玉蟾传授下来的,但非南宗直系。他自创“先天派”,成为此派宗师(白云观《道派总录》,又见日本学者小柳司气太著《白云观志》)。他以“中和”为教义,以《道德经》、《悟真篇》为经典(见陈国符《道教源流考》卷二)。闵小艮所辑《全盖心灯》为全真总谱,其中并无李道纯之名。其记载南宗五传至彭耜,在福建创细林宗,六传为萧了真(萧廷芝),亦未列李道纯。李在扬州一带开“先天派”,虽系南宗闰统,但功法则接近北宗,以炼心为主。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察今》一文中,作者在叙述了“循表夜涉”的故事后,评论道:“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对这句话中的“主”字,许多版本都将其注释为“君主”。笔者以为不妥。首先,从语法结构上看,这个句子是一个单句。“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是主语部分,由一个主谓结构充当,“有似于此”是谓语部分。按古汉语语法习惯,充当句子成分的主谓结构,其主谓之间应加一“之”字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果这里的“主”当“君主”解,则“法”就是谓语。那么,这个句子的形式就应是:“今世之主·之法先王之法也。”然而原文不是这一形式,是不是作者…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美学观,到底是怎样的,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我是不大同意把孔子的美学观完全说成是“约之以礼”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总觉得这种说法缺乏足够的根据,不大令人信服。我想就孔子“仁为美”说,对他的美学观做一个考察。一孔子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在《论语》里。《论语》是一部孔子和他的弟子谈话记录,主要讲的是政治、道德和哲学方面的问题,讲美学问题的不多。据考察,提到“美”这个词的,大约十几处,接近给“美”这个概念下定义,算作美学命题的,只有“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和“里仁为美”(《里仁》)。  相似文献   

20.
老子之“道”的美学意义樊美筠北京师大哲学系严格说来,老子不能算是一位美学家,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也不能算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是为什么讲中国美学史总要从老子讲起,总要提到他的《道德经》呢?这还得从老子的《道德经》讲起。所谓《道德经》,顾名思义,是讲“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