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27年下半年,苏联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围绕这一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在联共(布)党内,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问题上,特别在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农业集体化问题和对党内易自由的态度等问题上,发生了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和以斯大林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意见的分歧和争论。1928年4月13日,斯大林在莫斯科党组织的积极分子会议上就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发表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急于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原因新探章前明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农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这场运动曾对苏联社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它直接促成了新经济政策的终止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而且对以后苏联农业的发展带来十分消极...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描述了从马克思,到列宁,到斯大林,农村社会主义变革的理论和政策的演变;俄国农村变革破坏了原有的商品粮供应机制,但没有及时建立起新的机制。由此造成的粮食收购危机是推动苏维埃俄国走向全面国有化的直接推动力;推行以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的赶超战略是更深层次的推动力。加上当时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等因素,使以全面国有化为基本框架的苏联模式成为当时最可能的一种选择。这种全面国有化并非是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而是推行赶超战略和解决粮食收购危机而实行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在1927-1928年苏联出现了一次粮食收购危机,由于对这次危机的不同认识,联共(布)党内发生了意见分歧,斯大林与布哈林对于造成这次危机的原因和处理危机的方针政策,有着根本不同的看法,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后来导致他们的决裂.今天我们探讨由于这次粮食收购危机所引起的党内意见分歧的实质,对于正确地评价布哈林,正确地认识苏联党内二十年代这次重大的斗争并从中吸取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坚持开展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农业改革的蓬勃发展,国内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苏联农业集体化问题的研究,也更加广泛和深入。本文不准备过多涉及苏联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本身。仅想就开展全盘农业集体化的前提之一,苏联农村生产关系的性质这一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和探讨。再明确一点就是:20年代苏联农村生产关系是什么性质的?是旧的资本主义,还是新的社会主义?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将直接影响对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认识和评价,而且也会影响对苏联整个30年代政治和经济领域内斗争诸问题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1927—1928年苏联出现了一次粮食收购危机,由于对这次危机的不同认识,联共(布)党内发生了意见分歧,斯大林与布哈林对于造成这次危机的原因和处理危机的方针政策,有着根本不同的看法,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后来导致他们的决裂。今天我们探讨由于这次粮食收购危机所引起的党内意见分歧的实质,对于正确地评价布哈林,正确地认识苏联党内二十年代这次重大的斗争并从中吸取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坚持开展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在1928年粮食危机所引起的党内分歧问题上,对于布哈林的评价,前一段时间提出了许多看法。有的同志由于斯大林在批判布哈林时,内容有所夸大,把对富农的不同政策和策略,说成是取消对富农的斗争;由于斯大林在工农业产品的价格政策上有错误,在农业集体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的心理特点对苏联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产生极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 :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使斯大林过早提出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并过早地发展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心理更加速了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进程 ;斯大林粗暴、专断的个人性格对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于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中外学者长期以来持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文章主要认为这场运动是随着浙大林及对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的胜利展开的,是在联共(布)中央和苏维埃政府没有充分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发动的.并且由于采取的一些不当措施,这一运动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造成了农村社会的大动荡,使苏联农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相似文献   

9.
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第一次开创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 ,为迅速改变当时苏联内外交困的被动局面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当时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条件是不成熟的 ,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一场过早过急过快的运动 ,曾付出高昂的代价 ,留下深刻的教训。分析和研究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总结其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 ,对于我们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领导下,到1937年,终于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它的完成,使苏联2500万个体农户走上了集体经营的社会主义大农业道路,消灭了农村的资产阶级——富农阶级。但是,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集体化和机械化程度已相当高的时候,粮食问题还不能解决,农业生产仍然上不去,实在令人难于理解。苏联的农业是多灾多难的,农业上不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富农的过“左”政策,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必须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斯大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合作化理论,亲自领导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并在世界上最早建立起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虽然借鉴了斯大林和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验,但并没有囿于斯大林的理论观点和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具体做法,而是把马列主义的合作化理论同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实行了一些既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入手,提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不是单纯的农业经济改造活动,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运动,是苏联历史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一如何评价苏联农业集体化,多年来一直是各国史学界争论的问题。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评价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也必须这样。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任何一个向社会主义道路迈进的国家,总是要实现农业集体化的;但是,怎样实现这种所有制的变革,却都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的农业合作化理论强调不能用强制的办法去剥夺小农;列宁要求通过农民自愿的合作化,把农民经济引向社会主义经济。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的理论与农业集体化运动违反农民自愿原则,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对富农实行错误的过火政策,从而导致苏联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与长期滞后。评价历史上的经济建设与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务必坚持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5.
《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是肖洛霍夫及时、真实、全面地反映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作品。以严肃的现实主义手法,切中时弊,大胆地揭露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左倾路线及其严重恶果。但由于种种政治原因,评论家们对这一关键问题一直不敢问津,至使评论牵强附会,无的放矢。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的情节构架及人物设置的具体分析,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以还小说之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苏联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苏联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对我国影响的历史,并不会随之消失。面对我国农村正在兴起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如何推动其健康发展,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开展对中苏两国农业集体化道路异同关系的比较的研究,比如两国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过程,为什么都在急速中完成;为什么中国的发展较顺利且农业生产在发展,苏联则经历了动荡且农业生产在下降;两国存在相同弊端的缘由等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勃列日涅夫时期工业化发展迅速,同时,也加大对农业投资力度,注意减少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由于固守农业集体化政策以及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农业生产率长期低迷,农民的政治态度消极淡漠,直至1991年苏联共产党垮台、国家解体,农民始终反应冷漠,没有站出来挽救苏联党和国家。  相似文献   

18.
自从勃列日涅夫上台以来,变本加厉地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在列宁的故乡全面地复辟资本主义,使苏联的国民经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发生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工业生产率不断下降,危机四起,失业的队伍与日俱增。农业更不景气。大批农业人口流入城市。农业连年屡遭歉收,粮食恐慌,农产品奇缺,人民群众怨声载道。苏修不得不动用国库大量黄金储备,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进口大宗粮食。苏联广大劳  相似文献   

19.
民主德国农业集体化的特点及启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民主德国借鉴苏联模式开启了农业集体化发展.德国统一社会党结合本国国情,采取强制与妥协并举的政策措施走出了一条较为特色的农业集体化道路.文章以民主德国1952-1960年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基础、发展路径、所有制结构、农业价格政策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当前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现实基础,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充分利用工业化、信息化等现代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逐步推进农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将国家农业补贴重点向合作社规模经营主体倾斜.  相似文献   

20.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在城乡差别方面,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城乡差别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在斯大林的城乡差别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斯大林既立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苏联现实问题的解决,又关注对未来社会的设计。通过对斯大林城乡差别思想中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工业化思想、农业集体化思想和消灭三大差别的思想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当前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问题并对寻找解决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