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哲学家O·斯宾格勒(1880-1936年)的历史形态学理论(文化形态史观),博大精深,坚涩意晦。其中关于文化和文明的阐释在历史哲学领域另辟蹊径,不乏真知灼见。然而,联瑜互见。本文对斯宾格勒的文化与文明观略做研究。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是一种新颖的历史哲学理论。其主要观点在1917年12月出版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反映出来。他认为,没有一般意义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是文化兴衰史,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各民族、各地区各种文化的历史。“至今为止,我发现没有人仔细考虑过把哪一种文化的各个部门的表现形式内在地联系起来的形态关…  相似文献   

2.
德国著名哲学家斯宾格勒是从文化的角度透视技术的第一位哲学家,是他开辟了文化学的技术哲学的研究视角;他从技术存在的生物学基础着手的技术本质论证,则是继卡普以来的人类学的技术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斯宾格勒因此被称为是技术哲学领域的历史文化主义的代表和技术的"权力意志观"的代表.他的技术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提出了技术是人类"生活的策略"和"技术是理性活动"的技术观;得出了技术是物化的文化和西方文化必然衰亡的悲观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辜鸿铭曾经享誉西方世界,引起过西方知识界的关注,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并未受到辜鸿铭的影响,斯宾格勒和辜鸿铭对“文化”、“文明”及东西文化关系问题的认识毫无交集,由此决定了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批判视角之间没有关联,不具可比性。  相似文献   

4.
西方悲观主义文明论最早萌芽于古希腊神话,赫西俄德"黄金时代"理论可以视为其历史源头。在近代,乐观主义文明论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主流,悲观主义文明论只是作为支流而存在;但卢梭的浪漫主义文明论促进了它的逆势发展。20世纪,斯宾格勒以"文化形态学"为核心的文明论,促使悲观主义文明论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期间内,社会科学领域中形成了两种看待历史过程的观点:多元论的观点和一无论的观点。前者提出了地区性文明的概念(施宾格勒、托因比等);后者在形态概念方面达到最大的完整性,这  相似文献   

6.
斯宾格勒、汤因比、梁漱溟是现代思想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哲学家。他们立足全人类,以文化为主题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未来走向,从而形成别具特色、影响深远的文化史观。他们在文化主体、文化走向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各自深刻的内涵开拓了历史哲学新的研究领域。本文拟对斯宾格勒、汤因比和梁漱溟文化史观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等深入比较,以期寻找他们在此问题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7.
中西礼貌现象研究及跨文化语用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学者B&L的面子观真的具有普遍性吗 ?对B&L的“面子观”和Leech的“礼貌原则”进行探讨 ,再结合中国的礼貌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后 ,可以发现西方理论并不适应于中国礼貌现象。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礼貌具有文化特性 ,也就是说在不同文化里评价礼貌的标准和认识礼貌的方式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跨文化交际进行探讨 ,就会发现礼貌现象的文化特性必然会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 ,如 :  相似文献   

8.
辜鸿铭曾经享誉西方世界,引起过西方知识界的关注,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并未受到辜鸿铭的影响,斯宾格勒和辜鸿铭对"文化"、"文明"及东西文化关系问题的认识毫无交集,由此决定了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批判视角之间没有关联,不具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西方一直以来存在着一种文化悲观主义论调,自启蒙运动以来这种论调便日益风行,尤其是到了20世纪后,更是成为西方文明的主流观点。自斯宾格勒发表他的《西方的没落》以来,文化悲观主义便成为风行的通则而不再是罕见的例外。有些西方学者甚至认为,一开始创造西方的一词就是用以描述一个摇摇欲坠的欧洲文明,在他们看来,欧洲文明就像天边落日的余晖一样,是注定要消失的。在西方高度文明的今天,为什么文明悲观主义会如此盛行?文明悲观主义是如何发展而来的?本文主要是针对西方文明悲观主义的形成和演变作了简单的回顾。  相似文献   

10.
暧昧的"大众"--"大众文化"中的"大众"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辨了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有代表性的两种“大众”观,即“精英主义”大众文化理论的“文化呆子”和“平民主义”大众文化理论的“文化游牧者”。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产生、发展的背景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里的“大众”是一个“文化饕餮”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与现代文明构建徐艳梅l.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对西方文明的引鉴。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独立发展的文明。德国哲学家耶斯培曾把中国、希腊、近东列为纪元前世界上的几个“轴心期”文明。自先秦以来至清末,其间虽有外族人侵,或异文化进人,但中国始终是一个以儒家为主...  相似文献   

12.
每一种文化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把自己的历史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央。与其他文明相比,西方文明可能更是如此。这也是不同文明间冲突的根源。哲学家福山(FrancisFukuyama)提出的历史终结论,视西方政治体系为绝对真理,无可选择地凌驾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之上。这种观点令人质疑,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以“物理”或理智的行动,传教式地殖入所谓“比较高层次的文明”,无助于化解文明的冲突,相反会强化文明间的对立。只有通过“情理”的对话,即以同一层次的对话达到相互的理解,作为解决争端的基础,才能实现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处和彼此丰富。  相似文献   

13.
1920年夏,纳米尔(L.B.Namier)将施本格勒撰写的《西方的衰落》第1卷捎给了汤因比。汤因比在若干年后回忆说:“当我阅读这部闪烁着历史真知灼见的著作时……起初我想,是不是我探索的所有问题都已经由施本格勒解决掉了。”但汤因比决定,即便如此,他还是继续把自己的、同样是雄心勃勃的有关文明的兴衰的纪  相似文献   

14.
析雅斯贝斯的文明形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斯宾格勒、汤因比的文明形态论之后,雅斯贝斯的轴心期文明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颇具影响的学说。雅斯贝斯认为,迄今为止,人类文明从形态上可以划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轴心期文明和科技文明四种形态。其中轴心期文明具有非凡的意义,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关键点,它为以后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标准,也是认识和评价各种文明形态的标尺。这一思想确立了精神价值对于历史进步的根本意义。他对西方科技文明的批判,则深刻揭示了西方精神文明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明发展的支柱,基督教的人性观又是基督教文化的核心观念或源头观念.不了解基督教的人性观,就无法理解和认识基督教以及千百年来在基督教文化熏陶下的西方文明.本文对基督教善恶二重的人性观进行梳理和探讨,指出平衡的人性观对西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文明发展与不同文明间关系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它继承了中华传统“文明观”,批判了现代西方文明观,是对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道路探索经验的积累和提炼,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包括“五大文明”协调的文明形态观,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交往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价值观。它从文明观的维度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文基础,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思想指引。  相似文献   

17.
“华夏中心”观的产生发展有着悠远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合理性。它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影响深重而复杂 ,一方面是严重地阻碍抗拒 ,另一方面又具间接支援之功。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思想文化的同时 ,从根本上否定了“华夏中心”观念。在创造性转换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西方先进文明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正确指向 ,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18.
汤因比的历史哲学往往被称作“历史形态学”。因为他同《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一样,确认文明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并根据某种生物学模式,断定一切文明都处在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的某一个阶段。他以文明与文明之间以及文明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挑战与应战”为核心的一系列范畴和术语描述各文明的具体形态。在我国学术界开展的文化研究中,汤因比的上述思想曾几度引起重视,“挑战和应战”不仅被当作理解汤因比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语言思想。文化差异性及社会、历史特殊性是不能被西方文化的主流语言思想所取代的。任何形式的思想,在各种类型的思维中,尤其在不同的语言理论模式中总是无处不在的。所谓“中国品牌”之语言研究理论只能以华夏文明所特有的语言观为出发点,充分认识中西语言思想的文化差异,把语言研究扎扎实实地建立在掌握材料、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同时加强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文明互鉴理念的深入阐发与实践,国内学界开始重新审视甚至极力改变以西方为主导的文明观,文明成为我国当前讨论的核心问题,重写文明史势在必行。重写文明史的首要任务,即要清晰把握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整体文明史著作的编撰概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全球问题提供“中国视野”“中国方案”,阐释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传播中国的理论话语。自19世纪英美编撰整体文明史以来,至今已有近百部著作问世,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总结有所贡献。但英美世界文明史编撰存在诸多问题:早期文明史书写缺失印度、中国等东方文明;极力贬低东方文明或亚洲文明,将其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幼年期”以衬托西方文明的优越性;西方与非西方文明失衡,西方文明是主要内容;存在史实错误,认为东方民族非文明的源头;缺乏历史书写的严肃性和客观性,将中国王朝的衰退归结于中国语言文字的复杂性,将印第安文明的毁灭归结于其不适应西方文明。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即是西方霸权式的文明观始终存在:或大肆宣扬欧洲海外扩张和殖民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或将16世纪以来的时代统称为“西方统治时代”,甚至将人类从古至今的文明完全置于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一种新型欧洲中心论日渐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