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科学认识作为一个结果是一种知识体系,作为过程是人类的一种探索活动.科学认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在与哲学、日常经验、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的区别中获得自己的规定的.(一)科学认识与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1、科学与宗教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以一定的崇拜仪式为标志的信仰,是以对超自然实体即神灵崇拜来支配人们行为的一种意识形态.宗教是人类消极、软弱的表现,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它只要求信仰,不许疑思追问.科学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体现了人类理解和控制世界的能力,它的结论必须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2、科学与艺术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审美形象来反映人所生活的世界,借助美的感染力陶冶人的思想感情.科学影响的是人类的理智和逻辑.艺术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科学则是为了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宗教的镜像阐释:当代西方宗教电影的深度与样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成为当代宗教文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由于"宗教性"的难以界定,"宗教电影"的范围在无形中被扩大了.当代宗教现实题材电影的叙事主题和宗教拷问主要表现在,对"上帝之城"的神圣与信仰的背叛、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碰撞与摩擦、基督教文明与土著文化的对立与融合、信仰与理性、宗教与科学的对立等的探讨.宗教现实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与形态呈现则主要是,表现具有争议性的鲜明的宗教批判主题、宗教与现代社会发展冲突化解的悲情主义与浪漫主义倾向、宗教意识形态的历史重现和幻灭、神秘与诡异的科幻色彩等.本文认为,西方宗教题材电影已经以其强烈的宗教性、深刻的思想性,而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个独特的电影类型.  相似文献   

3.
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通过"王权崇拜"表现出了很强的政治理性.政治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对人的政治理性的肯定意味着对人自身的肯定,因此,从人性内涵的角度看,"王权崇拜"标示着人们对上帝拯救的依赖转向了对人的自我拯救的依赖;政治理性标示着人们由对宗教超现实世界的追求转向了对世俗现实世界的追求,也标示着古典主义文学在人文取向上沟通了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观音信仰的产生和发展,经由印度、中国、亚洲到全球,宣扬大乘佛教的"平等"实相,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有求必应,超越了性别、阶级、种族、物种,跨越了空间与时间,体现出超越对立的宗教情怀.其经典系统丰富完善,宗教实践简单易行,以建立在爱与慈悲基础上的方便,满足了广大民众的宗教需要,实现了宗教功能,完成了宗教意义上的拯救和救赎.  相似文献   

5.
明清"宝卷流民间宗教"的兴起与传播,汲取传统文化资源中的西王母形象与信仰,创造了作为至上神的西王母和影响更大的无生老母。与以往神话、仙化、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西王母不同的是,民间教派宝卷与信仰中的西王母神格和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西王母的这种新的形象与信仰也随着民间宗教及其信仰载体宝卷的流传,扩布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是一种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文化形态,体现了"礼"的重德精神与"乐"的艺术精神的统一.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相区别,在中国儒家文化语境中,人们不是敬仰和崇拜上帝,而主要是以现世关怀来代替"终极关怀",以伦理的"耻感"与审美的"乐感"来代替宗教的"罪感"和"爱感",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乐特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哲蚌寺附近当巴社区民众藏传佛教信仰现状的调查研究,认为随着西藏现代化的发展,藏族普通群众的宗教信仰正发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宗教信仰世俗化、宗教活动形式简便化、个人信仰方式理性化以及宗教观念渐趋淡化等方面。宗教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主要集中在人的生老病死等事务上,民俗信仰的成分增加。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5,(3)
为了杜绝宗教犯罪,康德等人将道德假想为自给自足的概念,并以之对宗教进行规范。不过,道德只是一个或然性的、实践性的概念,剥去质料的"道德"并不存在。从信仰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研究道德与宗教问题。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信仰的是"非形象化"的神性的"天",而西方社会在经历对宗教的建构与解构过程之后,也皈依到了对"去形象化"的神性的"天"的信仰。对"天"的信仰其实是对社会共识与社会精神的信仰,因此其本质是社会性的;同时,由于信仰根本在于主观"认信",而且信仰可以给个体带来真实的精神圆满,因此,信仰也是个人的。对"天"的现代信仰可以帮助个体突破个体的生命牢笼,真正融入社会精神,从而形成个体与社会的双赢。在现代文化信仰之中,"神性"和"理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西信仰观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自己的方式严格区分了信念与信仰,把信念归之于现世,把信仰关联于彼岸;真正的信仰仅存在于黑格尔谓之"自由宗教"的那种宗教中;属于"自由宗教"的基督教是一种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的宗教,上帝其实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异化;以这样一种信仰为参照,作者对中国人的信仰问题有了自己的提问方式,并由此引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敬畏感是人们对某种力量既敬重又畏惧的情感。敬畏感与人所生存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生活在基督教文明中的西方人,其敬畏感来自上帝。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其敬畏感则来自"天命"。而从深层心理来分析,人们真正敬畏的是人自己。不同的民族性格决定着对信仰对象拥有不同的敬畏感。西方人执着的民族性格和中国人爱"变通"的民族性格及其在敬畏感上的鲜明特点表现着各自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1.
论汉代西王母信仰的宗教性质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是我国宗教发展的转型时期,其中西王母信仰是重要内容,学术界已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在已有的学术关注中,侧重于传播的描述多而宗教品质上的认识少.西王母信仰的宗教品质,在汉代经历了两个转移:通过从自然宗教的信仰向人为宗教的信仰转移和上流社会宗教信仰向民间宗教信仰的转移,西王母信仰完成了在汉代的宗教品质升华,提升了汉代宗教发展的宗教品质,并以此直接促进了道教的产生.西王母信仰的宗教品质提高,呈现出汉代宗教发展的轨迹,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宗教发展提供了意义重大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2.
民间教门虽然也像正统宗教一样以从根本上超越和克服 现实人生的有限性为目标,但它所确立的让人们信仰和崇拜的神圣偶像和神圣世界则往往与 现实世界直接联系在一起,其宗教信仰活动具有明显的世俗化色彩和功利化色彩,表现出一 种虚假的神圣性。从本质上来说,教门起事是因宗教势力而膨胀起政治野心的教首引诱和利 用虔诚愚昧的信徒与现世统治集团争权夺利的斗争,对土地的要求与平均主义思想并无顾及 ,因而与农民起义有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人类信仰大抵可分为人本信仰与神本信仰两大类型,这两大信仰类型在本质上仅是神人关系的不同建构形式而已。所以,在神人关系及其信仰类型的建构中,宗教仅仅是对神人关系及其信仰的一种表现,另外一种表现则是以非宗教(可以是种族、民族、国家、政党等)的形式,涵盖、垄断了对神人关系及其神圣性的阐述,同时也是一种信仰实践模式。这就构成了宗教信仰与其他信仰之间统一整合或彼此分离的深层关系。为此,中国人经常使用的"信仰"一词,似与宗教有关,却又更与现实权力、利益、个人身份及其对信仰模式的建构紧密相关。而人们一旦谈及信仰或宗教信仰,似乎就嵌入了一个内涵多样的语境及其现实关系之中,最终构成了信仰层面的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在短篇小说《乡村医生》中为乡村医生造了一个梦.梦中,乡村医生开始了一段反思之旅.他的反思折射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失去信仰,彼此疏离,迷惘孤独.乡村医生既无力拯救病人,也无力拯救自己.现代医术是科技进步的代表之一,乡村医生的无力感表明了理性在拯救灵魂时的无力,他对自己生活意义的怀疑暗示了西方世界以"理性"为主旨的社会秩序的动摇.在失去了信仰的心灵荒原上,现代人的灵魂永恒地流浪着.  相似文献   

15.
宗教信仰在心理疾病患者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信仰宗教的人往往表现出直觉思维的模式特点.这种思维的结果是假说偏差和组内/组外偏差.宗教对心理治疗积极的作用表现在宗教可以提供积极的应对策略;宗教还提供了替代依恋对象;宗教倡导宽恕,有助于调节情绪和行为.宗教信仰产生的认知偏差和偏见会影响心理治疗过程,而且宗教也会成为导致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宗教的负面影响还体现在宗教都是外部控制的,这与心理治疗倡导的自由探究和自我发展的原则相矛盾.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疾病患者在宗教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应对方式上,是导致二者潜在冲突的根本原因.心理健康从业者需要对宗教信仰及其与心理治疗的关系重新再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意识的蒙昧时期,原始人类无法通过自然之"象"去把握"灵"所包含的宗教巫术内涵,于是,他们便给"象"以超自然的处理,去暗示那种神秘的"灵"。而宗教器物自然也就成了"取象比类"、以"象"悟"道"的一种象征性文化心理符号。信仰宗教的人由于信仰的渴求,可能在一刹那间即可通过宗教器物以"象"悟"道",在心理上强化了这种"认同",因而,宗教器物对人类审美心理的浸润是无可置疑的。  相似文献   

17.
早在中美深入而直接交往之前,美国社会就已经开启了对华认知过程,孔子形象的建构便是过程的核心环节.各类出版物显示,在18世纪后半期美国人的文化想象中,孔子思想主导着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但却因为中国封建政府的政治需要和国民的群体特性,其原有的宗教元素日渐磨灭,成为与基督教迥然有别的异教信仰.以此为基础,早期美国社会意识中的中国即便在众多方面表现不俗,在精神领域却是一个异教国家.如此认识带有鲜明的西方中心主义烙印,是中外学界长谈不衰的东方主义的又一表现.  相似文献   

18.
费尔巴哈把理性返回到人的理性,把信仰返回到人的信仰,把宗教返回到人的宗教。他宣扬的是无宗教的宗教,是建立在人性根基上的宗教。他对神学形而上学的颠覆表现在如下方面:(1)从神本主义到人本主义;(2)从“人是什么”向“人是人”的转变;(3)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统一;(4)“消除”哲学。  相似文献   

19.
现时代虚无主义的信仰处境,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对自然界与超验世界的双重祛魅,特别表现为海德格尔所谓世界图像化与主体主义的悖论;现时代形而上学的迷失与困境,则以在场的方式表现了超越性的内在危机,从尼采到生存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见证了从"古典的虚无主义"到"否定性的虚无主义"的倒退;在宗教方面则表现为宗教世俗化与神秘主义的盛行;在个体生存上则表现为个体空前的独立性与个体在现代性境遇中不断加深的被抛及其放逐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20.
李维建 《文史哲》2004,(1):100-104
巴哈伊信仰是一种新兴的现代性宗教,现代性特征几乎浸透到巴哈伊信仰的各个方面。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宗教灵性的弱化和世俗性的增强、宗教仪式简化、宗教组织的民主化等方面。但是巴哈伊信仰本质上的宗教性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它只是涂上了一层比传统宗教更为浓厚的现代性色彩。所以巴哈伊信仰的现代性又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它的现代性是不彻底的。这表现在它所提倡的宗教与科学有限度的和谐、妥协性的现代政治观、宗教经济制度的空想色彩等方面。巴哈伊信仰现代性的矛盾恰恰说明它是一种宗教而不是其他。它的现代性和宗教性二者之间存在着在量的选择上如何适当把握的问题。这种选择将决定着巴哈伊信仰未来的发展。从巴哈伊信仰的现代性所得到的启示是,现存的宗教要想发展,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增强自身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