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10年11月23日,在央视《向幸福出发》节目现场,成都"80后"小夫妻向全国观众秀恩爱。播放丈夫拍摄的那部情感纪录片时,节目达到了高潮。纪录片叫《十年》,是丈夫花了三年心血、用几十盘录像带剪辑而成的,记录了两人彼此坚守的十年……  相似文献   

2.
《山里的日子》是2000年诞生的一部长篇纪录片,在当时可谓是国产纪录片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四川纪录片蜚声国内外的肇始之作。该片独特的叙事手法即使放在当今的纪录片潮流中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从叙事方法和叙事结构两个方面对该片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独到之处,与纪录片研究者共享。  相似文献   

3.
1972年3月,世界知名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来到北京。这位被称作"纪录片之父"的荷兰人,是应周恩来之邀来拍摄一部反映文革的纪录片。74岁的伊文思与中共一直保持良好交情。早在1938年,他来中国拍摄反映中国人民抗战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时,就结识了周恩来。离开中国前,他秘密将一台摄影机和两千尺的胶片送至延安,中共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经常被误认为是真实、客观的同义词,由此观点所引发出的纪录片的制作羁绊不胜枚举,严重影响了纪录片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原有的参与和表达功能。本文通过比较纪录片和新闻、纪录片和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得出纪录片是一种表达的结论,破解了纪录片制作过程中的许多顾忌和羁绊。另外,纪录片的表达功能并不是毫无限制,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特殊的要求和局限。  相似文献   

5.
中国独立纪录片发展20年来,一直都以神秘著称,很难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独立纪录片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本文论述了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创作环境,旨在为中国独立纪录片呼吁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中国纪录片曾经在一个历史时期形成过一点“运动”迹象的话,那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出现。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中国纪录片的上限是1991年的《望长城》。因为在某种意义上,  相似文献   

7.
闫博 《现代妇女》2014,(8):311-311
最初认识纪录片,还是听前辈们聊天时提起,那时候大都是“新闻纪录片”,短短10分钟,讲述一个小故事,很有趣。那也许就是中国纪录片的前身。我国电视纪录片自1958年诞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一大批内涵深刻、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强的优秀作品。像大型系列纪录片《话说长江》、《望长城》,还有最近很受观众们喜爱的《舌尖上的中国》等,片子以开阔的视野、深刻的文化内涵、新颖的巧妙构思和新奇的拍摄手法,让许多专业学者和纪录片爱好者,都赞不绝口。那么作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如何拍出好的纪录片,需要用心去思考。本片论文,以一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制作的纪录片《雪的故事》为例,浅谈新闻工作者创作纪录片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是具有独特的魅力影视艺术门类,可我国纪录片在迎来了上世纪70~80年代的艺术高潮后,便走向了小成本、教育性大于艺术性、说明性大于叙述性的中庸之路,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出现,无疑是我国纪录片的一剂强心针.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是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张以庆的作品。这部经历了三年制作过程的纪录片.在国内国际纪录片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过程中的视听语言运用以及纪录片背后所蕴舍的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和思考.都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  相似文献   

10.
蔡妍 《现代交际》2010,(5):73-74
纪录片《幼儿园》是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历时两年多拍摄完成的作品,作品荣获了多项大奖。本文主要从该片的素材积累与选择,纪录片的拍摄技巧和角度、情节的设置、艺术效果、影片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导演创作纪录片《幼儿园》的基本模式。指出在中国纪录片市场较为萧条的今天,这部纪实之作能够博得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导演在素材的采集、拍摄到构思、创作的整个过程中都有所创新,从而脱离了老式纪录片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正十多年前,歌手陈红以一曲《常回家看看》唱红大江南北,这首歌同她一道成为历届春晚观众心中最难忘的回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正当事业如日中天时,这位炙手可热的大明星却突然"神秘消失"。2012年春天,中国第一部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在央视6个频道和地方台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谁能想到,该片的总制片人、总编导竟是隐退很久的陈红。为拍片她在海上漂泊5年,去过很多国家,台风中多次遇险甚至被海警用枪直接顶住后背。从甜美可爱的女歌手到气场宏大的纪录片掌门人,其间她到底经历了怎样令人惊叹的人生蜕变?  相似文献   

12.
王薇琳 《现代妇女》2014,(8):309-310
中国电视纪录片自1958年发端以来,已经发展了近56年。从早期的照搬俄罗斯的“形象化政论”,到20世纪80年代本土化意识的觉醒,20世纪90年代记录风格的形成,直到新世纪以来逐渐向国际化靠近的多元化风格变化,中国纪录片随着时代特色的变迁不断向前发展。而作为“社会记录者”的电视纪录片,“人”都应该始终是其表现的主体。尤其是近期再度火爆的《舌尖上的中国2》更是凸显了人文精神在纪录片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回顾中国纪录片发展过程的人文精神,阐明人文精神应是中国电视纪录片承载的重心。  相似文献   

13.
15年前,他与朋友在学校餐厅的一张餐巾纸上写写画画,这便是“新浪网”的雏形。13年后,这位“新浪网”三号人物急流勇退,专心拍摄纪录片。他认为,“投资纪录片是精神扶贫,是社会善举”。他的目标是,10年拍摄100部纪录片,“为下一代人留下这个时代的真实记忆”——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老年世界》2013,(14):21-21
我退休十年,《老年世界》也伴随了我十年。十年间,杂志的栏目经过多次的调整,可是在众多的栏目中,我总会找到喜爱的部分。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阅读,看着它一点一点地成长,不断改进,越办越好。孩子们看我喜欢,也开始拿起来看看,逐渐地,我的家人都离不开《老年世界》,大家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它成了我们全家的朋友。  相似文献   

15.
两年前,因为不遗余力推出一部由美国人制作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刘人豪这个60多岁的老人引起国人的瞩目;更因为他的不懈努力,促成当年日军侵华的屠城血证送回祖国,刘人豪备受国人尊敬。许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他不仅是个实业家,更是个不折不扣爱国者——刘人豪其人刘先生早在两年之前就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2002年的4月17日,刘人豪先生代表美国著名历史纪录片制作人陆达路先生向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捐赠了揭露侵华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平民的史实纪录片《南京大屠杀》中文版。捐赠仪式上还首映了这部纪录片。据专家介绍,这部纪录片是当今世上…  相似文献   

16.
追求真实影像的叙事性、生活性和暧昧性是"真实电影"这类纪录片最显著的特征。这是否违背了纪录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真实原则,成为所有关于纪录片的语汇中争议最多的问题。本文将以在"真实电影"创作方式下诞生的纪录片《平衡》为例,说明纪录片同时追求纪实叙事并不矛盾,相反它们能够在纪录片这一类型片中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17.
2019年9月开播的纪录片《水下中国》,是一部以水下视角展现中国人文自然的大型水下生态系列纪录片。湖南女孩周芳三年磨一剑,带领团队走访中国24座城市,只为探寻中华大地的血脉,重现被封存在水下的文明。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之于中国,一直以来是一种"不愠不火"的状态,随着近年来优秀纪录片作品的不断涌现,纪录片话题成为媒介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回望历史,探究中国纪录片的成长,再立足当今,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以及为了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正马云有一位同乡,名叫樊馨蔓,时任央视《东方时空》的纪录片导演。这是马云一生中的"贵人",也是马云战略思维的某个重要拐点。马云后来一直保持了与央视的密切关系,2004年获得年度十大经济人物,2006年,马云成为《赢在中国》总评委,不仅成功推广了阿里巴巴平台,而且一举登上顶级企业家俱乐部。知情人士称,实际上阿里巴巴内部早就在策划此事,马云为此投入巨  相似文献   

20.
“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着。”这是日本电视纪录片《含泪活着》片首的一句话,这部追踪10年方始完成的纪录片,讲述了中国父亲丁尚彪为了梦想,为了家庭和孩子,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苦苦打拼15年的催人泪下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