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大多农村居民认识到出生性别选择行为是一种越轨行为,但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影响尚处于比较模糊的认识状态,对国家实施出生性别控制政策的必要性认知上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对国家目前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认同状况也不容乐观,这势必会影响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政策的实施.因此,通过非制度化控制和制度化控制的有机结合,提高村民对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认知,对充分落实计划生育、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政策和措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影响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性别失衡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重大攻关课题“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成果,以中国性别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践与政策创新、人口性别结构研究为切入点,提出了研究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框架,系统分析了性别结构失衡产生的社会风险,研究了性别失衡对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等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影响,对性别失衡及其后果的综合治理进行深入系统的制度分析与战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前瞻性的政策建议,从而有效减缓和预防性别失衡及其一系列的社会人口后果,降低社会风险、有力促进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育率决定着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研究生育率的目的之一在于探明影响生育率变动的因素.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一般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的阐述,揭示了生育率的内涵,进而论速我国生育率的现状:首先,最为典型的是我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从最高时的5.81降至目前的1.18左右;其次,我国生育率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表明我国实施“单独二胎”政策的必要性;由于生育率下降造成的严重老龄化和性别选择导致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等社会问题凸显,进一步推动了国家实施“单独二胎”的计划生育政策.然后从经济因素、政治政策因素、文化教育因素、社会因素对生育率转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最后对我国未来人口生育率转变趋势进行相关展望.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印度人口控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伟  李宝玉 《南都学坛》2003,23(6):117-122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人口大国,两国人口控制政策的形成都经历了曲折历程。两国人口控制都以国家调控为主,家庭计划为辅;都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杠杆来控制人口,充分发挥传媒作用;都加强宣传教育,将人口与发展结合起来进行决策。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对两国人口控制政策的效果影响不同。中国的人口控制基本成功,而印度则不太成功。只有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才能最终解决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5.
农村人口动态、生育观念与意愿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国家长久稳定以及乡村振兴工作意义重大。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且“少子化”问题加剧;大量育龄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导致农村地区生育潜力日益衰退;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婚育观念的转变,农村人口的生育意愿普遍较低,且在不同地域、性别、世代间存在明显差异。在促进生育的多项政策中,农村育龄人口最为关注的是住房和养老政策、就业政策以及针对多孩家庭的生育津贴和推动教育公平的举措,表明农村人口发展政策的制定需要结合实际,充分考虑政策的适应性、阶段性、差异性等特征,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口问题研究也被广泛关注.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国人口理论不断更新,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不容忽视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7.
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宁波市的数据,分析宁波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文化、社会、政策和技术视角分析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产生的根源,并建议从营造性别平等和关爱女性的社会氛围、政府政策要注意“去性别化”和“去区域化”、稳步放宽二胎的生育政策、开展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地方立法、加强对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监控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8.
1957年,在国家高层认识到需要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口问题的讲话后,理论界就中国人口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在重要理论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这场讨论,奠定了当代中国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基调,使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酝酿和实施有了坚实的群众性基础;积淀了关于人口问题的丰厚理论底蕴,为现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酝酿和实施以及新世纪以后人口理论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由于推行正确的人口政策,我国人口实现了超前控制,同时又必须清醒地承认,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是令人忧虑的,这表现在:人口数量过多、增长速度过快,人口素质不高,人口结构不尽合理。这种人口现状不仅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育。但是也不能因此对我国人口问题持悲观态度。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在于:加快经济建设,建立健全法律、规章、制度,增加人力资源投入,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宏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行社会主义生育观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男女间真正的平等,公共政策应当具有社会性别视角。在我国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政策中不乏体现性别平等的规定,但实际的执行中却仍然存在分配承包地时歧视妇女、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我国传统的婚嫁文化有很大关系,此外,政策规定中的性别盲点、各地的“村规民约”违反法律规定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性别问题的产生。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角度对相应的政策和法律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现象存在着明显的规律,从时间与空间演变过程分析,认为影响广东省人口性别比的主要原因是生育文化与民众对人口政策的博弈.文章最后提出,在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下,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与控制人口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韩国人口出生率在1962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快速下降,而出生性别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迅速上升,出现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采取综合措施治理性别比失衡,目前其人口出生性别比已经下降到正常水平。梳理和总结韩国调整人口性别比的治理经验,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且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异常收效甚微,通过"禁止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入"刑"遏制性别比偏高成为社会热点。从人口学视角出发,构造立法后的人口数量成本和出生人口性别比收益方程,测算结果表明,立法后带来的人口数量成本可以接受,出生人口性别比收益明显,立法具有可行性。而且立法还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立法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离正常值,"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可能导致男女性别比进一步扩大。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行为并非男女比例失衡的主要原因,且其危害性并未达到需要刑法规制的程度,现有法律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因而不需要将其入罪。应当基于刑事政策的立场制定更好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5.
黔东南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的民族自治地区,出生性别比长期、普遍、高度的失衡已经对经济发展、社会安定造成一定影响。虽然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自2004年起开展了系列治理活动,但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并未因之而有所遏制。本文希望通过对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规模的计算,以及预测失衡导致该州未来男女人口规模和适龄结婚人口规模差异,使人们对失衡状况与未来影响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为进一步治理提供参考素材。  相似文献   

16.
徐州市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该市已持续多年存在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并具有偏高程度严重、持续时间较长和各孩次出生性别比都偏高的特征。出生性别比长期失衡主要是偏紧生育政策挤压、现实生活需要以及违法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和检测手段等原因所致。治理这种失衡应从提供政策和机制保障解决群众现实需要、调整监控重心、建立双向处罚制度、加强部门和区域协作、加大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和打击“两非”行为力度等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7.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偏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且持续偏高,一般认为,这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何者为主要因素却有很大的分歧。笔者认为,虽然影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因素的,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仅与出生性别比偏高直接相关,而且是诸多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偏严的生育政策是中国出生性别比长期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从出生人口、分年龄段人口、城乡人口、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各行业就业人口等方面分析了宜宾市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现状,指出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关键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其偏高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医术变化、统计误差等。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需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坚持标本兼治,实行综合治理。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提供人口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9.
"单独二孩"政策有利有弊,其直接意义在于缓解"一个孩子"政策所带来的问题。该政策的积极效果表现在:可以适当提高生育水平;适当缓解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群众有更多自主选择生育的权利;家庭结构得到平衡发展;缓解出生人口漏报;缓解出生性别比过度偏高;缓解人口素质逆淘汰;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然而,由于政策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属于"硬着陆",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近几年会出现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夫妇的集中生育;很多高危人群生育会导致孕产妇死亡率上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的上升;政策调整本身就带来了生育的不公平或机会的不平等。建议: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年轻妇女晚生育第二个孩子;设立高危妊娠咨询和指导中心;政府为无机会和能力再生育的家庭承担更多责任。  相似文献   

20.
在回顾近10年来国内学者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原因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流程图,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原因作了系统分析。提出并区分了“时点出生性别比”与“时期出生性别比”的概念。认为,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政策因素不是主要因素,性别选择技术是主要原因,性别比偏高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两点标本兼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