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丁宗皓的散文集《乡邦札记》基本上都是写过去的日常生活的,但他没有把关注点集中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情上,而是通过细节的雕刻和非典型事件的刻画来凸显其人类学上的意义。它赋予零碎的日常生活以典型的滋味,并从中挖掘其所蕴含的精神和心灵的高度,尤其是要从中挖掘出富有厚重感的文化深意。《乡邦札记》具有着巧妙的温婉的批判色彩,其柔韧的批判锋芒主要指向了伦理道德和所谓的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尤其是在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怀念上有着特殊的表达。《乡邦札记》的语言灵动而自然,能激起我们对彼岸世界的期待和警醒,是对写作上技术主义的一种委婉的抵抗。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人物评论是红学研究中的重要板块,在百余年的红楼人物评论中,评论者们不约而同地遵循着一种惯有的评论模式与构架,故而形成了《红楼梦》人物评论的特色。红楼人物评论的模式与构架并非人为制定,而是在很长的时期内、在众多学者评论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学术现象。本文旨在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文化思维惯性等方面,探析产生这种评论模式与构架的内因。  相似文献   

3.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与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不仅皆为"龙学"名著,且已成现代学术经典。个别研究者曾注意到二者有着渊源关系,但极少有人具体研究范注所受《札记》多方面的影响,更无人指出范注对《札记》的承袭几达《札记》的70%这一学术事实。实际上,范氏之注是在其《文心雕龙讲疏》基础上增订而成,沿袭了《讲疏》的体例,而《讲疏》之成书及体例直接缘于《札记》的启发;范注继承了《札记》注重义理的研究方法,并沿用了《札记》大部分的校注、引文和理论见解。可以说,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是范文澜创作《文心雕龙注》的重要基础;没有黄氏《札记》,就没有后来的范注。两部如此密切相关的作品最终皆成为现代学术名著这一事实,为我们提供了学术薪火如何代代相传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社会主义传播史上,《每周评论》作为“五四刊物的先锋者”,是早期在中国播种社会主义的关键性报刊之一。深入研究《每周评论》传播社会主义的史实,从《每周评论》的背景逻辑、传播逻辑和价值逻辑入手,考察其议程设置的宣传艺术,引导社会心理进行思想宣传的手法和利用学理争论传播主义的技巧。以此梳理《每周评论》传播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为当代意识形态领域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饶宗颐先生总纂《潮州志》体现着与乡邦人文、潮州文化紧密相关的三个联系:修志的规模及条件与人文环境的联系;特殊历史时期与历史的制高点的联系;行政区划的变革与方志冠名的联系。饶宗颐先生总纂《潮州志》,客观上更是跟乡邦文化紧密相关甚至是乡邦人文因素起支配作用而推动的一种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6.
《史记》在我国历史、文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史记》的评论艺术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与先秦古籍、汉初文赋、太史公的创作目的有着密切联系 ,其“寓论断于叙事”、“夹叙夹议 ,叙议结合”、“直抒胸臆 ,画龙点睛”等评论方式也引起了后人的高度重视 ,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湘江评论》是青年毛泽东在近代资产阶级文人和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报刊论政以及文学革命的历史语境中创办的时事评论周报。在内容上,《湘江评论》秉承了中国历代文人忧国忧民、匡扶时世的理念和传统,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启迪民智,宣传革命;在形式上,《湘江评论》不仅完全采用白话文,而且借鉴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新式编排方法。  相似文献   

8.
《星期评论》是国民党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创办的进步期刊,主要撰稿人有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朱执信等.该刊介绍、研究国内外劳工运动,宣传社会主义和其他新思潮,倡导妇女解放,在“五四”时期名噪一时.该刊曾和《每周评论》一起,被时人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又与《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日》一起,并称为宣传新文化的“四大周刊”.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写作《红楼梦评论》,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这篇论文的写成,是他早年人生困惑与佛教情结的自然延伸与继续发展。王国维早就用佛家眼光即"天眼"去看待人生。因此,《红楼梦评论》关于人生苦痛与解脱的哲学底蕴的核心观念主要源自佛家而不是叔本华。曾受东方佛教影响的叔本华厌世哲学使王国维进一步从理论上完成对人生的悲观看法,进而使他形成宗教化特别是颇具佛家倾向的美术观及文学观,以致把《红楼梦》几看成一部解脱人生苦痛的佛教文本。  相似文献   

10.
对胡适与“现代评论派”的关系的认识历来颇多分歧.闻学峰的《创办人、编辑人还是撰稿人——胡适与<现代评论>的关系再探》一文通过史料爬梳与考证,将胡适定位为《现代评论》的“撰稿人”,并进而认为“把胡适称为‘现代评论派’的骨干或领袖是有欠公允的,更是缺乏足够的事实支撑.”对于胡适与“现代评论派”关系的这一判断,以及在具体论述过程中对于《现代评论》的创办缘起与《现代评论》的政治姿态的阐发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掀起的“张爱玲热”,其评论采取的策略是片面夸大某一部分内容积极的作品,故意掩盖其另一部分如《秧歌》等内容消极甚至具负面作用的作品。近来标榜《秧歌》的论者则延续了张爱玲及其部分论者“以假为真,无中生有”的写作策略。两者都蒙蔽了读者,剥夺了其全面的知情权。当务之急是呼唤求真务实的文学史立场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坚守与回归,拨开迷雾,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在农村破产的历史背景下,滥觞于2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迅速走向高涨,聚集在《独立评论》周围的自由知识分子,开始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广大农村,对风行全国的乡村建设运动进行了考察和评议。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这场乡建运动,但自由知识分子学术报国的传统,促使他们在详细考察中国农村现状的基础上,对农村破产的原因进行了学理分析,并进而提出了中国乡村建设的措施和建议。以《独立评论》周刊为平台,探讨自由知识分子的乡村建设观,对于把握其政治主张和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之后,国民党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宣传新思想、新文学,参与新文化运动。不过,国民党对新文化运动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理解,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始终是一种有限度的支持。一年之后,在内外各方面的压力之下,《星期评论》和《建设》先后停刊,国民党的新文化运动事业随之中断,并逐渐转向了反新文化运动的立场。  相似文献   

14.
大型综合时事评论类周刊《满洲评论》,是反映伪满时期社会文化动向的重要刊物。其中相关伪满文学与艺术的报道评论文章,从创刊伊始就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并延续至该刊终结。主持刊物文艺栏目的山口慎一,是伪满文坛知名的文学译著者。他号召了田口稔、青木实等伪满日本文人为刊物撰写文艺评论。《满洲评论》中的文艺报道,从一定侧面反映了伪满文坛的动向。可以认为,《满洲评论》与伪满文坛之间存在着客观联系,而刊物的文艺栏目则是维系此种联系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文学研究的代表作《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关涉到文艺的评、论、史三个方面。其特点是对“可爱”而“可信”的理论包括书写方式的共同探求;在文化转型时期,他的这种追求不仅具有文艺学的生态意义,同时也具备建构新型文化精神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6.
1893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三位教师创办了《物理评论》,成为美国第一本物理学刊物。大约40年后,发展为物理学界最核心的权威期刊。文章介绍了《物理评论》最初60年的发展历程,并对此期间期刊的容量进行了统计研究,结合统计期间美国的时代特征,分析社会变革对学术期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选题是新闻评论写作的第一步,能否正确的选准、选好论题直接关系到新闻评论的指导作用并影响到写作程序的进行。新闻媒体要想运用新闻评论这种形式来真正向社会,向受众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就必须关注新闻评论的论题的评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冯中一,现任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山东省写作学会会长。主要评论著作有《语文教学札记》、《诗歌漫谈》、《诗歌的欣赏与创作》、《学诗散记》、《诗歌艺术论析》、《诗歌艺术教程》、《新诗创作美学》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野史集成》收录《明史纪事》时,编者把该书作者定为蒋。我们将《明史纪事》与《明史纪事本末》的“评论”进行比较,认为两书实为同一部书。《明史纪事》是传抄《明史纪事本末》的“评论”后,为蒋收藏,《明史纪事》的作者并非蒋,而是谷应泰  相似文献   

20.
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对新、旧《五代史》的研究大体包括“史法”和“史事”两部分 ,“史法”部分主要考察新、旧《五代史》的史料来源、体例、书法 ,评论其优劣得失 ,揭示其文献价值。“史事”部分主要是排比分散的材料 ,进行归纳和比较研究 ,从中抽象出重要历史事件和重大问题 ,探讨其政治得失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变迁 ,揭示其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