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为百越族群之首的于越,不仅在我国东南地区古代民族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而且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舞台上,也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它为今天这样“多元一体格局”的伟大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过可贵的贡献。但直到现在,对于越的历史我们还了解得不多,尤其是对它的早期历史。《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载:“夫谭生元常(应为允常,下同),常立,当吴王寿梦、诸樊、阖闾之时,越之兴霸自元常矣。”所谓于越早期的历史,指的就是允常“兴霸”之前的于越历史。  相似文献   

2.
渲染敷陈春秋末年吴越相继兴亡故事的专著《吴越春秋》,史家著录,自《后汉书·赵晔传》、《隋书·经籍志》迄《四库》,都以其为东汉经师赵晔所撰。今各家文学史、小说史等论著都采用此说,本无可疑。然《隋书·经籍志》、新旧《唐志》、《读书志》、《通考》等均著录晔撰《吴越春秋》十二卷,自《宋志》以降,已作十卷,与今传本(指元大德十年刊本)同。隋、唐二志及《读书志》、《通考》同时并载有晋杨方撰《吴越春秋削繁》五卷(并见《晋书》),皇甫遵撰《吴越春秋传》十卷。而自《宋志》以降,杨方、皇甫遵二书即不见著录。由此,遂有今传本出于谁手之疑。自明迄今,歧说尚多,大致有五,现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琅邪,或作琅琊,史称越王勾践灭吴后,为进一步经营北方,逐鹿中原,便迁都于此。《越绝书·记地传》云:“勾践伐吴,霸关东,从琅琊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此事《吴越春秋·伐吴外传》说在勾践二十五年,也即越灭吴之次年(前472)。然其时勾践正忙于收拾残局,整治国土,以奠定基业,匆促迁都有悖于常  相似文献   

4.
一、句践的改革和越国的兴盛春秋时代,王室衰微,大国争霸,首先是齐、楚争霸,其次是晋、楚争霸,再次是秦霸西戎。春秋中期,出现了两次“弭兵之会”,宋同晋、楚等签订和约,相约互不加兵。春秋晚期,地处东南地区的吴国与越国,相继强大起来,加入了争霸行列。《越绝书·越绝外传本事》云:“句践之时,天子微弱,诸侯皆叛”。同样,吴、越两国也争战不已。《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云:“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  相似文献   

5.
孙武故里在哪儿?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现存史料,记载孙武事迹较多较早的是《史记》和《吴越春秋》,两书皆出于汉代,距春秋末期较近,应当是可靠的;但《史记》说“孙武齐人”,《吴越春秋》说“孙武吴人”,这是因为孙武不是世居吴国的吴人。如《孙子叙录》卷一第一页所指出的:“孙子本齐人,后奔吴,故《吴越春秋》谓之吴人也。”孙武是齐之何地人?先秦史书记载,直到宋代欧阳修等撰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邓名世编著的《古今姓氏书辩证》问世才肯定“孙武为齐乐安人”。《新唐书》卷七十三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定《吴越春秋》作者赵晔主要生活于东汉前期 ,约为公元 35~ 90年间 ,《吴越春秋》则成书于赵晔生活的最后阶段。赵晔著史透显着东汉前期的时代风尚 ,而赵晔今文经学经师身份则是造成《吴越春秋》非信史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吴越春秋》人物创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春秋》人物创造论苏哲《吴越春秋》是汉代一部值得重视的历史题材的雏形小说。东汉经师赵晔在这部写史的小说中,描写了一批人物形象。比起后世成熟的小说,《吴越春秋》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总体上虽属粗线条的,比较幼稚,有些人物甚至还比较模糊,但是其中几个主要人...  相似文献   

8.
允常系句践之父 ,史籍中关于允常的记载甚少 ,且语焉不详。本文对有关材料进行爬梳整理 ,并结合考古资料 ,从开拓疆域、发展经济、增强国力、首举反吴大旗等各个方面 ,论证越王允常是越国霸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旨在说明越国之勃兴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9.
《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序仓修良东汉赵晔曾作《吴越春秋》十二卷,记载吴、越两国的历史,这是许多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所以谈起《吴越春秋》,就必然想到其作者为赵晔。其实,后来又有不少人用同样题材、同样书名作书多种,知道的人就很少了,诸如赵歧的《吴越春秋》、张遐...  相似文献   

10.
《吴越春秋》是东汉赵晔所著的一部奇书,记述了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风云历史.从美学的视角看,该著具有鲜明的诗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其浓郁的抒情色彩、大量歌诗的引用、诗美语言的运用及“有韵味”情境的创造等方面.《吴越春秋》诗性特征的形成原因是多层面的,作者孤傲愤世的性格、《诗经》多方位的影响及吴越好歌习俗,是其中重要三点.  相似文献   

11.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技术消费是技术品、技术服务进入消费领域的主体经济行为和个性创造过程。如果把工业遗产看作是工业文明的历史凝固物,那末工业遗产的技术消费遗存编码就构成了他的精神内核和遗存标志符号化系统。从技术消费角度解读工业文明的孑遗,从技术消费价值认知过程探索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将是一个有学术前景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经历了三个前后相继的认识阶段,即毛泽东的"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和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反映了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基本矛盾—改革—创新的动力轨迹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历经艰辛,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