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其感知和态度对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以桂林灵渠景区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和借鉴游客感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桂林灵渠景区游客感知量表,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环境等4个维度24项指标构成,通过实地调研,运用IPA分析方法对桂林灵渠景区游客感知进行评价,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国内同类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时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正以种种好客方式吸引旅游者以发展当地经济。针对此,研究一方面审视这些好客行为;另一方面研究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而从符号视角研究好客性与地方资源、现代情景以及游客所好之间的密切联系与互动方式。  相似文献   

3.
形象是旅游目的 地的生命力,对游客的决策行为与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基于网络文本,通过内容分析法,从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两个维度对花山文化遗产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游客对花山文化遗产旅游形象的认知包括旅游吸引物、基础设施、旅游环境、旅游活动、服务与管理、当地氛围六个方面,情感形象以积极情感为主,消极情感主要集中在旅游吸引、旅游设施、景区管理三方面.整体上来看,游客对花山文化遗产旅游形象的评价比较高,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景区要通过丰富旅游产品、完善旅游设施、加强管理以及构建网络宣传平台等措施,推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真实性感知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并在民族文化真实性的感知上存在着差异,本文对此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并指出本文的意义在于利用分析结果来设计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5.
旅游真实性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要深化该问题的研究,不仅需要进行逻辑结构上的梳理,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本研究以拉萨旅游纪念品市场上的游客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旅游者购买西藏民族手工艺品的真实性动机,以及对真实性的具体理解,从而为真实性的研究提供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网络游记视角,以中国大陆赴泰国苏梅岛的游客群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分析方法和文本分析法,分别从旅游者特征、旅游时间分布、旅游动机、旅游偏好、旅游者消费倾向及旅后评价等方面,分析赴泰国苏梅岛旅游的中国大陆游客的旅游状态及最新动态,总结近年来的旅游消费新动向及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广西桂平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为具体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外游客满意度的核心理念及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佛教文化遗产旅游自身的特点,构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并运用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对影响桂平西山游客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地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若干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民族节日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在民族地区旅游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节日旅游中,东道主往往用表演的形式将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呈现.而游客在凝视表演文化的过程中,也通过参与表演来获得身体化的表演体验.文章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研究案例,以节日活动中的表演行为为切入点,以节日空间中东道主和游客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民族节日旅游展演的背景下,东道主和游客的表演性是如何在“客-我”的互动中进行建构的.研究发现,在民族节日旅游中,东道主作为节日旅游的“主人”,为了更好地展示本民族的文化,发挥其旅游经济及社会功能,往往通过编排或排练使民族文化富于表演性,从而使其更好地在旅游舞台上进行呈现,发挥交流媒介的功能;另一方面,游客作为节日旅游场域中的“客人”,其在通过视觉的凝视对东道主所表演的文化进行消费的过程中,已不单纯地满足于视觉感官的体验,更多的在于追求身体的多感官体验,进行旅游的身体化实践和表演性参与.  相似文献   

9.
杨振之  潘金玉 《民族学刊》2022,13(11):69-78, 149
民族村寨旅游地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存在难以满足游客高质量体验的现实问题。较差的旅游体验很有可能诱发游客的相对剥夺感,尤其是有参照比较的情况下。游客相对剥夺感影响其旅游态度和行为,游客对旅游地的愤怒、敌视及攻击行为严重影响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及潜在游客的旅游选择,最终对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西江苗寨为案例,以游客点评数据为基础,深入探讨分析游客相对剥夺感的生成机理及应对措施。研究发现,游客旅游体验与参照比较的负向差异创造了相对剥夺感生成的诱发情境。游客相对剥夺感的生成经历游客认知、游客评价及与公平相关的情感反应三个阶段,只有当游客感知的不公平超出其情感容忍度时,才会真正产生相对剥夺感。不仅如此,游客的相对剥夺感表现为纵向—横向及个体—群体两个维度四种类型,游客现实感知的相对剥夺感可能为一种或几种类型的复合。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村寨旅游地应对游客相对剥夺感的可操作性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发展与观众的满意度有直接关系,要想提升博物馆建设效果,需要将观众体验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对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结合大数据的分析,针对博物馆观众如何提升体验并持续改善进行了研究。通过记录游客在展厅及博物馆内各个区域的活动时间等有价值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并进行大数据分析两个过程。人脸识别采用基于特征的方法,从游客进馆开始一直到游客离开为止,记录该游客行走的路线,每个区域的活动时间,最后生成针对该游客的专有数据。大数据分析采用统计的方法,首先提取数据库中的有效记录,继而针对观众的参观行为进行有效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最后为博物馆的展览、发展和管理的指导方向和最终决策提供数据上的支持,从而全面提升观众在博物馆中的体验。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展现出了各民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不仅要向旅游者提供游览服务,同时更要向游客宣传当地的传统文化,所以,在设计旅游产品时要将不同地域所呈现出的民俗文化符号运用到旅游产品设计中,这样才能凸显地方特色、弘扬地域文化、吸引游客眼球,从而更好地带动旅游业发展。本文就民俗文化符号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通过旅游业来发扬和传播地域文化,通过地域文化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在对民族旅游的概念进行归纳和比较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评析.国外对民族旅游的研究侧重民族旅游者、民族旅游原真性和影响性、民族旅游目的地管理等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民族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市场、民族旅游开发模式、民族村寨旅游等四个方面.最后结合中国民族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今后国内民族旅游的研究应当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相似文献   

13.
由于民族民俗旅游真实性感知源于人们的时间观,因而民族民俗旅游的时间维度取决于民俗时间与旅游时间的冲突与消解,其可能路径是多方协商目的地社会传统节庆民俗的文化展演时间和内容,并预测和评估民族民俗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旅游开发实践和大量游客的到来,会变动民族民俗的空间范围。民族民俗旅游空间的有效维系,需要在就地式的生态模式和变迁式的异地开发模式中抉择。总之,民族民俗旅游无法逾越自身的时空维度和文化场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许多民族地区注意开发旅游资源,使旅游业发展起来。但是,旅游者丢弃的各种废物——“旅游拉圾”也与日俱增。以边城满洲里市为例,从1980年以来,不但多批次接待日本、英国、法国、美国、联邦德国、苏联等国外宾和港澳同胞,每年国内游客也总以10万数计。他们到呼伦贝尔盟游览迷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展现出了各民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不仅要向旅游者提供游览服务,同时更要向游客宣传当地的传统文化,所以,在设计旅游产品时要将不同地域所呈现出的民俗文化符号运用到旅游产品设计中,这样才能凸显地方特色、弘扬地域文化、吸引游客眼球,从而更好地带动旅游业发展。本文就民俗文化符号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通过旅游业来发扬和传播地域文化,通过地域文化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旅游社会的存在使得个体与地方性社会在转变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容易.旅游成为个体建构休闲情境的一种方式,亦成为地方性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旅游社会改变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往方式,旅游者休闲情境的建构满足的是个体的非物质性需求与感官体验,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是地方性社会彰显自我文化价值的手段.旅游社会使得旅游者休闲情境建构与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现代性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者休闲情境建构是个体对自我体闲权力重视的结果,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是地方性社会对自我发展权力重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在对民族旅游的概念进行归蚋和比较的基础上,较为系统的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评析.国外对民族旅游的研究侧重民族旅游者、民族旅游原真性和影响性、民族旅游目的地管理等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民族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市场、民族旅游开发模式、民族村寨旅游等四个方面.最后结合我国民族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今后固内民族旅游的研究应当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相似文献   

18.
旅游景点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旅游景点内涵,增加旅游景点魅力的一项有效举措。吸引游客、增加旅游业营收是深度融合旅游景点与旅游文化的根本目的。因此,在融合旅游景点与旅游文化时,必须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对于每一位旅游者而言,他们不仅希望某个旅游景点有美景佳境可以观赏,还希望这个景点有精彩故事可以聆听,也希望这个景点有游乐项目可以戏耍。基于游客的这些需求,应该在融合旅游文化与旅游景点时,想方设法做到让旅游景点更好看、更好听、更好玩。  相似文献   

19.
关注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旅游是指游客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民族传统文化是指少数民族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行为、精神和制度。它包括物质形态的民族遗存遗迹、民居建筑、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用具及工艺品;包括行为形态的民族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及宗教仪式;包括精神形态的民族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还包括制度形态的宗教制度、宗族制度、道德及约定俗成的规范等。民族地区的旅游,凭借这些文化资源进行的开发,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事实表明,旅游开发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给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民…  相似文献   

20.
海南中部旅游全线告急!海南省以通什市为中心的中南部山区是著名的黎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和一些有识之士依托当地优势,结合海南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旅游业,建成了一批颇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旅游景点。民族博物馆、涉外酒店等设施,成为海南省重点景区之一,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然而,近两年来,随着海南东线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海南旅游市场无序竞争加剧,中部地区旅游业效益大幅滑坡,游客人数锐减,对海南中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十分不良的影响。据通什市旅游局统计资料表明,通什市1996年共接待入境旅游者66.7万人次,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