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教职人员作为国家公民,其自我认知和国家认同必然对信教群众产生影响。作为一名教职人员如何参与社会活动、对国家法律政策的认同度和穆斯林社区中围绕清真寺引发纠纷或矛盾的认知,通过西宁市伊斯兰教教职人员问卷分析,反映作为宗教职业者和学习者的态度,做好多元社会中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工作,有利于宗教内部和谐,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2.
宗教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必然在建筑中得到照应。宗教观念在宗教建筑中直接得到反映。清真寺建筑是穆斯林聚落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体观。 清真寺移植来华是一种外来文化传播过程,经过几百年与中国本土文化之碰撞、交汇、渗透、融合、重组,互补,形成了主要分布在回族穆斯林地区的中国形制清真寺。 清真寺之于回族穆斯林如影随形。从穆斯林“番客”来华和外国形制的清真寺移植中国,到回回民族的形成和中国形制清真寺的成熟,两相对应,基本同步。只需探问清真寺之兴衰,便可知道回族之境况,清真寺是回族历史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3.
人们一般认为,伊斯兰教清真寺是穆斯林的象征,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缩影。本文将就清真寺在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整个社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谈一些看法。 伊斯兰教清真寺,阿拉伯语音译为“麦斯吉德”,意思是“礼拜场所”,后来逐渐成为穆斯林进行宗教及整个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圣训》写道:“谁若在早上或晚上去清真寺,在赴清真寺途中,真主就已在天国为他准备了席位。”穆斯林的每日五课(五时)、七日一聚(主麻日)、一年两会(开斋节和尔德节)的各种礼拜仪式必须在清真寺举行。—切婚姻丧葬都是由阿訇作证致词,颂经祈祷始得成功。穆斯林犯了教法,或彼此间发生了什么纠纷,也得到清真寺里由阿訇论“蒿空”(审理),或调解。所以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及其他许多社会活动几乎都离不开清真寺。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宗教组织具有不同的法组织功能.清真寺作为宗教组织之一,其不仅仅是信教群众举行宗教仪式和活动的场所,而对整个穆斯林社区同样具有信仰价值、教化价值、行动价值和秩序价值.清真寺法组织功能的依据主要是国家法和伊斯兰法,其主要体现在教法的教化与宣传、创设与变通、执行、解纷、经济等功能上.清真寺对穆斯林社区的法组织地位不容忽视,在"一体多元"格局下,其对构建和谐社会影响深远,具有全局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群体互动的视角研究了流动穆斯林与大城市回族社区的相互关系。本文认为,流动穆斯林大量进入大城市给回族社区带来了重要影响:(1)增加宗教氛围;(2)为清真寺职能发挥提供物质支持;(3)协助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4)解决"清真饮食难"问题;(5)改善文化结构,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大城市回族社区也在几个方面影响了流动穆斯林:(1)职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经济收入明显增加;(2)为流动穆斯林提供生存空间;(3)提供宗教功课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和平台;(4)促使流动穆斯林自身实现文化转型;(5)相对在家乡而言部分流动穆斯林宗教生活淡化。总之,流动穆斯林促进了大城市回族社区和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适应了城市生活方式,促进了自身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2011年7月22日,在富有"最和平国家"之称的北欧国家挪威发生了令世人震惊的恐怖枪击事件。人们多从恐怖主义、宗教冲突视角分析其原因,缺乏族群间"认同"层面的深层次解读。文章认为,造成"7·22"事件的关键原因在于挪威本土居民与外来移民的"互不认同";而欧美国家主流社会对外来移民,尤其是对穆斯林群体的长期负面宣传,则是挪威当地民众对外来移民"不认同"的主要根源;全球化的今天唯有提倡、做到"信仰自由、认同多元、包容他者、兼济天下",社会方能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清代兰州回族社区为背景,结合历史文献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清真寺的族群认同功能进行论述.在传统中国的大环境下,清真寺作为小传统的象征不断与国家大传统进行互动,成为回族穆斯林生存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和中东伊斯兰文化中,都包含着构成民主观念的本质要素.这两种宗教强调的一神论信仰,都奠定了平等这个民主思想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基础.同时,伊斯兰教强调的"协商"、"公议"、"尽力而为"等观念,是培养公民社会和建立民主制度所必须的因素.近代以来,尽管民主在西方国家和穆斯林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但并不能因此否认伊斯兰文化中同样包含着民主的成分,更不能以伊斯兰文化缺乏民主因素作为西方国家改造穆斯林国家的借口.  相似文献   

9.
浅论清真寺在回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聚居地区都有清真寺,这是回族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清真寺不仅是回族穆斯林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具有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清真寺因此成为回族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回族及其民族文化形成、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0.
清真寺是我国回族等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也是伊斯兰教在我国传播与分布的象征,同时还承载着伊斯兰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的主要功能。随着历代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内部组织制度的干预,清真寺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从唐代"蕃坊"制到元代"哈的司"再向"教坊制"的转变过程中,清真寺管理也经历了三掌教制——掌教世袭制—阿洪聘任制—董事会制—民主管理制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伊斯兰教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1.
宗教包容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一个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方式也决定了这个国家力图营造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本文对这一问题予以分析,并且集中阐述马来西亚是如何通过尊重国民的宗教信仰来实现国内的宗教包容。马来西亚的宗教问题给宗教包容带来了新的考验,比如:天主教刊物《先驱报》要求在该刊物上使用"阿拉"一词。现在,虽然最高法院已经允许《先驱报》可以使用"阿拉"二字,但是有关当局出于国内安全原因的考虑,曾委婉的建议该刊还是不要使用为佳。这也是针对国内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所出现的一些纷争所做出的一种反应,如暴力纵火烧毁教堂、烧毁穆斯林祈祷室以及将猪头扔进清真寺之类的事件偶有发生等。因此,宗教包容的前提是互相尊重、相互信任,宗教包容是安邦兴国的策略之一。任何社会都需要相互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欲减少宗教冲突,宗教教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个人信仰的相似性和族群文化的一致性构成宗教认同,命运的相互依赖性和文化的相互结合性构成国家认同.在我国社会生活平等的不分层结构融合模式里,作为各民族“参与式”的国家认同在其形成过程中,“各民族的相遇”乃是不可避免的谁也不能逃脱的现实.这就需要以国家认同来表达和描述各民族相遇的认知结果.宗教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的“文化适应”突出表现为习惯和传统构成权威的宗教认同让位于法律和道德构成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型叠加的"双转型期",民族问题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文化因素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影响着方方面面,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文化认同。因此,解决好中华文化认同,是解决民族问题中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从中华文化认同入手,探讨中华文化认同在加强民族团结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并以此为推手对促进民族团结的相关问题做出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宗教包容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一个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方式也决定了这个国家力图营造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本文对这一问题予以分析,并且集中阐述马来西亚是如何通过尊重国民的宗教信仰来实现国内的宗教包容。马来西亚的宗教问题给宗教包容带来了新的考验,比如:天主教刊物《先驱报》要求在该刊物上使用"阿拉"一词。现在,虽然最高法院已经允许《先驱报》可以使用"阿拉"二字,但是有关当局出于国内安全原因的考虑,曾委婉的建议该刊还是不要使用为佳。这也是针对国内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所出现的一些纷争所做出的一种反应,如暴力纵火烧毁教堂、烧毁穆斯林祈祷室以及将猪头扔进清真寺之类的事件偶有发生等。因此,宗教包容的前提是互相尊重、相互信任,宗教包容是安邦兴国的策略之一。任何社会都需要相互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欲减少宗教冲突,宗教教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型叠加的"双转型期",民族问题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文化因素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影响着方方面面,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文化认同.因此,解决好中华文化认同,是解决民族问题中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从中华文化认同入手,探讨中华文化认同在加强民族团结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并以此为推手对促进民族团结的相关问题做出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西北回族聚居区的清真寺和道堂经济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伊斯兰教内部教派与门宦的组织模式及穆斯林民间社会的经济整合机制.历史上在民族、宗教上层(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知识各界精英)的大力支持下,西北地区的各大清真寺和道堂都拥有包括土地、房屋在内的雄厚的"瓦克夫"(宗教寺产)以维持清真寺的各项开支,并开展相应的公益事业.1949年以后由于国家政治制度的改造及社会领域的科层化发展,当前西北地区的各大清真寺和道堂举办宗教活动和建筑维修等各项开支主要依靠在市场经济中崛起的民族工商业者的支持和广大信教群众的自愿奉献.由于西部社会工业化、城市化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穆斯林经济收入有限,一部分穆斯林尚未摆脱贫困,加之政治精英、知识精英的缺位,导致当代西部回族聚居区的清真寺经济和道堂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薄弱、依赖性强,普遍缺乏开展社会慈善福利事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西藏问题的核心是社会局势的稳定、维护祖国的统一,而其关键在于"凝聚人心",增进藏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无论从学理上还是历史上来说,文化认同都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由于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世界极端民族主义在藏区的渗透,达赖集团竭力推行的文化分裂主义,以及发达西方国家推动的意识形态颠覆,都严重地销蚀着藏民的文化认同,因而文化认同危机是当前藏民国家认同中的主要问题。由此,促进西藏群众之国家认同的关键,即加强对藏民进行国家认同的教育和培育,加强我国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坚持同达赖集团进行文化意识形态的斗争,以及加强对西藏群众开展公民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回族家谱具体内容来探讨南方回族在历史上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构。指出南方回族谱牒是特定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克服认同危机而所作的积极应对的手段,是回族社会内部进行自觉文化认同重构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南方回族在宗教认同淡化前提下文化认同重构的一种转换和替代。这种历史实践隐含着南方回族发展的一个历史特点,即家族意识的构建和延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南方回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9.
李泓 《中国民族》2013,(9):27-27
在北京西南38公里处,矗立着一座恢弘、精美的清真寺。它吸收了阿拉伯式的圆顶式和尖塔式建筑艺术,堪称穆斯林宗教建筑的经典之作。这座清真寺以当地地名冠作称谓——窦店清真寺。窦店清真寺位于北京房山区窦店村村南。窦店因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在此筑城屯兵得名,这个新兴的文化名村、经济大村居住着汉、回、满、蒙古等四个民族的村民,其中回族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公元1713年,聚居于此的回民先祖,在窦店村选址创建了一座占地面积2_75亩的清真寺。作为区级重点保护文物,1994年和2003年,窦店村分两次对清真寺进行了翻建。随着小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和高端制造产业新区的建设,窦店聚集的人口越来越多。这个原建筑面积不足650平方米的清真寺,已不能满足当地穆斯林宗教活动的需求。新窦店清真寺于2013年7月竣工,共占地14958平方米,建筑面积12142平方米,总投资约8000万元。新建清真寺雄伟、壮观,整体建筑用石材装饰,具有浓郁的伊斯兰特色,可以容纳1500名穆斯林同时做礼拜。在窦店村的整体规划中,新窦店清真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宗教认同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识.民族间宗教认同的相似度越高,其民族的同源性就越强.通过比较古越民族与台湾原住民族在传说、典籍中所反映的宗教信仰,发现他们的宗教信仰非常相似,都表现为洪水神话、蛇生始祖的民族起源说和鸟神崇拜,可见古越民族与台湾原住民族在民族文化认同的根源上具有一脉相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