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科技有害假设原则作为科技社会价值评价的一种方法论原则,对科技发展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在叙述科技有害假设原则内涵的基础上,讨论由此引申出的三条科技危害认定规则。以此为基础,分别探讨科技有害假设原则对科技发展的正负面影响的具体内容。针对正负面影响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深入探讨科技有害假设原则的补充内容,使之更适合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并对科技有害假设原则做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2.
科技与价值是人类理性不可或缺的两重视界,但是当人们将科技理性置于人类理性的核心位置时,科技与价值分离了,科技异化为统治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科技与价值分离的异化现象跨越了国界和社会制度壁垒,甚至上演了技术霸权主义,使科技成为检验整个人类风险与灾难迅速扩大的实验室。全球化下科技与价值分化风险的减少与消除在于确立人化科技价值观,促进科技以无愧于全人类命运的方式发展,在于始终执守"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关系原则,也在于公正、公平、合理地重构全球化。  相似文献   

3.
高校科技论文的价值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的学术水平及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信息知识内容对于学术环境或现实社会的影响力,以及对其他研究人员的借鉴、参考与启迪作用上。本文提出了从刊物和论文两方面对科技论文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给出定量计算的公式和各评判指标权重,阐述了如何对高校中科技论文的学术水平及其价值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科技写作活动的本质涵义与社会功能;考察了科技信息的特征、类型及科技传播的意义、方式与原则;讨论了科技写作在科技传播中的地位、作用与特点.结论是,科技写作是完善科技成果的重要环节,是采集、制作、加工用于传播的科技信息的重要“工序”.在现代社会,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写作在科技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是被替代与取消,而是有了新的发展与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可持续化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创新可持续化是对传统科技创新理论的一种全新诠释和定向改变,要求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理论;科技创新可持续化对可持续发展系统具有促进功能和协调功能;科技创新可持续化的实现途径包括建立技术层面的保证体系,管理层面的控制体系,创新环境的支撑体系和价值层面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关于科技与文化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向人们展示了科技的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科学技术在人们摆脱贫困、改善生存条件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科学技术使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发生了全面变革;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提高了主体意识;科学技术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受制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要促进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确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论:树立崇尚科学、热爱真理的文化价值取向;强化科技意识,坚持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确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有着深厚哲学修养的杰出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科技伦理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内部是价值中性的,但科学从外部看具有社会价值。爱因斯坦深刻认识到了科学特别是技术的工具性,强调在科技与人的关系中人具有能动性;对于科技引起的社会责任,科学家主要负有道义上的责任,而政治家应该负直接责任。  相似文献   

8.
第十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围绕“科技文化与科技伦理”这一主题,考察科技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及其嬗变;审视高技术前沿的伦理问题;评介国外的技术伦理前沿理论;分析科技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探讨生态科技文化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大数据时代我国科技传播文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提出“两种技术哲学”融合的可能性及进路。  相似文献   

9.
区域科技基础与科技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科技基础和科技环境的评价 ,提出了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以及设计思路 ,建立了区域科技基础与科技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陕西省和北京市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人性假设是西方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各方面的多维度的反映。科技发展是影响人性假设诸因素中重要的一个因素,表现为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变革都会引起人们对人性认识的深化。在现代科技环境中产生的人性新假设,将给管理创新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是蕴涵着价值的社会事业。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包括物质文明价值、精神文明价值、政治文明价值、生态文明价值和社会变革价值等 ;科学技术负面价值既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 ,又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实现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合理利用 ,应树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展观 ,建立科学技术运用的社会控制机制 ,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  相似文献   

12.
对科技异化根源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的异化现象也从隐到显,由小到大。这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要想有效地克服科技的异化,就必须找出其根源所在。传统的科技观误把科技的社会属性看作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通过逻辑和历史的考察,发现科技的自然属性是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科学技术引导人在真、善、美三个方面充分展现自己的本性和才能,是人发展与完善自身的内在动力。由于科技发展与人的社会责任、知识成果运用的动机与效果之间存在可能的冲突,科技发展对人的发展也具有否定性影响。必须对科技活动的主体提出自我调适的要求,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现存的科技哲学更多地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自然科技哲学,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全面科技哲学”取代“自然科技哲学”的理论基础。全面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实质、门类构成和研究内容等方面,与传统的自然科技哲学均有较大的区别。根据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科技观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横向活动中的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会科技“三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化;纵向过程中的“全面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生产生活、社会变革和人的发展”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形成一个反馈圆环,以及科学整体发展的“动—静—动”的无限序列,也由此而提出“全面科技哲学纵横向发展平台”。自然科技哲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全面科技哲学”是新世纪、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全面科技哲学”取代自然科技哲学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的科技哲学亦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学技术的价值考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的奋斗目标确定了科学的精神气质和科学工作的规范结构 ;科学的职业伦理规范是从分工和职责行使的角度引出的 ,科学的社会规范与科学的职业伦理规范是正相关的 ,而科学活动的基本伦理原则是客观公正性和公众利益优先性。科技与科技的运用和后果并非绝对分立 ,科技本身是负载价值的。当代科技主体在科技—伦理实践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质上体现了科技主体的责任。应当在当代科技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之间建立缓冲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人类陷入科技发展的二难窘境的根由不在科技本身,而是深藏于社会文化之中,根源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裂、失衡。人类要走出科技发展的二难泥沼,必须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即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合理利用科技成果,减少和避免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为此,必须推进文化的整合,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起来,构筑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坚实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无善恶之分.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导致科技的工具理性膨胀,对人类社会造成消极影响.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关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技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科学技术作为知识体系,分别并且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二是以世界的形成过程和构成作为科学技术分类的客观原则,在人从事的所有横向活动中,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三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化”;三是全面科学技术纵向发展中的“不同阶段”之间形成反馈环节;四是科学技术整体发展呈现为“动—静—动”的无限序列。领会并落实马克思的“全面科学技术观”,可以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战略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9.
宏观科技传播研究:体制、政策与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传播是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大力发展的一项社会事业,科技传播研究不能局限于微观的技术性研究,也要特别关注宏观层面的一些重大现实课题,例如国家科技传播体制、科技传播政策、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等问题。本文在总结笔者前期研究及学术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国家科技传播体制、科技传播政策、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等概念及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在发展科技传播事业的过程中,应建立“一府(政府)两体(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和科技传播事业的社会援助体系)”的科技传播新体制,建立包括公益性发展政策、产业化发展政策、技术发展政策在内的科技传播政策体系,建立定位于提高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