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服务型政府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政府实现良好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深化各项改革,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廓清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本质。服务型政府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将有限的公共资源优先用于公共服务支出。服务型政府是由法制政府、电子政府和效率政府等结构要素共同支撑的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服务型政府是公民需求导向型的政府,体现为从“以政府为中心的重管制模式”向“以满足公民需要为中心的公共服务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现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它的实现取决于公共权力的正确使用和合理配置。但是,社会转型期内的政府公共权力异化及政府对公共权力的过度垄断问题已经成为这一既定目标实现的最大挑战和障碍。为了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其内涵与价值理念,并在这些价值理念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我国政府公共权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服务型政府视域下实现我国公共权力的良性运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绩效预算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绩效预算改革是西方国家在新公共管理思潮影响下风靡起来的一项财政管理改革举措,旨在提高政府机构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公共资金效率。作为“重塑政府”活动的重要内容,绩效预算在英美等国改革催生了现代服务型政府。借鉴西方经验,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提高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将成为中国绩效预算改革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如何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建立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这是一个需要共同关注的大问题。而目前我国的公共服务运营机制尚不健全,现实迫切要求通过从更具稳定性与规范性的城市公共服务运营机制从切入,高屋建瓴的解析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运营机制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以此来探索出适应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广覆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供给营运机制。  相似文献   

5.
转变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建构全新的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是中国政府行政发展的必然方向。服务型政府蕴含着丰富的宪法元素,具体来讲服务型政府是质量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有限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便民政府、效能政府和责任政府。建构服务型政府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新公共服务”的概念为基础,回顾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基本情况,阐明“新公共管理”的进步性;分析了“新公共服务”理念成立的理论基础和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最后重点阐述“新公共服务”对“新公共管理”的超越。通过系统论述,竭力寻找完善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国政府进行体制改革。政府体制改革的基本途径是建设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即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目的政府。政府职能的转变,将打破仅仅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现状。本文分析的是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对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进行的绩效评估。  相似文献   

8.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要“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所以,国务院出台的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主体的新型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决定,被视为新一届政府加快体制改革、创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政策。改善交通一贯是作为民生问题的热点,是政府在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部分。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俨然成了全世界关注的核心问题。倡导绿色交通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也因此成为了研究和建设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政府以向公民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为宗旨,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因而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在公共管理中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能够对我国的服务型政府的创建提供积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务员素质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能力的强弱,标志着一国政府的能力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我国《公务员法》的颁布使我国公务员制度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如何适应现代社会政府管理与服务的需要不只是制度建设问题,更需加强文化建设。对于公务员而言,应摆正自身作为社会“公共服务者”的地位认清自身应遵循的行为规范,这有利于推进中国服务型政府、法治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从建设公务员的公共精神角度出发,在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同时,试图把公共精神、服务意识灌输于公务员队伍建设当中。  相似文献   

11.
反思和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性质和形式,正成为一个崭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公有"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有制性质和形式的一种传统表述.经过考据后发现,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共有制".这是一种要求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财产作为基础,并且是"共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度.以"共有制"或者"全民所有制"为核心的所有制体系称之为"共产主义".它与"社会主义制度"是并行不悖的,只是所指的内容不同."共产主义"社会之后是"公产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指的是社会运行的一种方式和机制,是"社会化"的结果,是以价值取向作为基础的.它之后是"地球主义"社会,是全球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现代多元社会中的价值观、理念的不可通约性不可避免地造成冲突和紧张,公共理性既是良善社会中公民交往的美德与风范,亦是解决冲突、达成共识并走向和谐的社会规则。它具有信任、宽容、妥协、协商等表现形式。公共理性的培育与养成,赖于“公共人”的型塑与造就,个体与组织应从狭隘的个体理性中走向公共理性;政府应重新恢复“公共人”的神圣角色,在权力的运使和责任的担负中凸显公共性,在公共领域中大胆拒绝权利。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公有制的概念形成及20世纪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制形式实践探索,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公有制的真正实现形式。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公有制虽然不是有些人挞伐的经济发展缓慢的“原罪”,历史实践也证明了公有制排斥市场经济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概括为生产社会化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矛盾,它表现为公共委托代理矛盾,并具体表现为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非对抗性矛盾,是主要矛盾。体制改革就是通过系统调整内部利益关系,不断解决公有制实现形式(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概括则反映了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基本矛盾中,生产力落后是主要矛盾方面,应成为我们的中心任务和改革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中,"危机"概念应当界定为一种状态,同时还是一个过程。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的是主体认知方式和思维角度的转变。根据这种理解,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公共危机管理实质较为普遍的一种认识,即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质是一种决策情势,则显得过于偏狭。从实质上说,公共危机管理应当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管理理念的全新的管理理念,时时刻刻贯穿于对公共事务的日常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虽然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高级和低级两个发展阶段,但是他们对这两个阶段全社会范围的公有制是否有区别的问题,基本没有进行探讨。他们通过批判资本主义所提出的关于建立全社会范围的公有制的设想,长期被人们误认为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结果造成严重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左”的做法。本文认为,作为社会主义低级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是以社会主义国家为媒介的间接公有制。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间接公有制性质,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共企业是以公共投资作为出资主体的经济组织。公共企业尤其是公有制经济企业的设立,不仅是生产的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里劳动者当家做主的必然体现,能够焕发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力。企业的公共性也意味着企业经营管理职责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不能被企业的管理层所垄断。在公共企业中,职工或其代表参与经营管理,并引入企业外的社会人士尤其是工人群众参与监督,是公共企业经营管理的应有之义。充分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是保证国有企业或国营企业公有性质的重要前提。让国有企业的员工集体参股,实现集体资本与国有资本的混合,进而提高国有企业职工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发言权和决策权,也是值得积极探索的混合所有制道路。  相似文献   

18.
生产资料所有权制度不是人为设计的产物,而是适应环境限制和条件约束的一种制度安排.历史上的许多公有制形式产生于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无法体现公有制的真正内涵.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也有着严格的条件约束和环境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往往忽视了这些条件和环境,使公有制面临着巨大困境.中国进行的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结合的创新与探索,虽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成就,但也引起了对公有制性质的质疑.在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可以与私有制共存共生,并对私有制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制度向更加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时代课题。公共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关键,没有公民公共精神的现代生长,就难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为了响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强音,我们必须了解公共精神在不同历史时空中的表征。通过对公共精神生长的历史考量,不难发现,公共精神的生长呈现出不同的生态,在其生长发展体系中,公共精神的历史进路是:在自然社会中的蛰伏与异化,在政治社会中出现“病态的狂热和虚妄”,在公民社会中回归“理性和真正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有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指出单纯的公有制模式不适应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应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允许和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