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统称。它包括对法的本质、作法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和法制观念等。它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与人们的道德观念、政治观念和世界观密切联系。其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结果。然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来说,要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法制)要求,达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统一,还面临着不少困难。目前主…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锦州地区公民法律意识进行调查,结合公民的基本价值观、对法律的认识评价、日常生活中利用法律的手段、对法律机关的认识及我国法律是否符合民意等情况,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列出公民法律意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多因素的不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3.
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法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通的主体,既是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承载者,又是道德秩序和法律价值内化的基础载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关键,就是要在广大公民中牢固树立起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是指一定国度的公民关于自身权利义务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总称。公民意识在内容上,既包括法律意识,也包括伦理道德意识。由此,公民意识的确立涵盖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两个层面。一、公民道德意识的确立,为社会道德伦理秩序的动态发…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一个社会外在的规则,而法律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法律意识是法治的内在基础。与过去相比,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法治观念初步形成,但是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识整体上仍然处在较低水平。探寻法律意识的变迁历程,寻求法律意识的发展路径,对法治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法律意识问题是法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着重阐述了培养和提高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搞好立法、执法工作,增强公民守法观念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培养和提高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问题,从加强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搞好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6.
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开设了法律基础课,比较系统地向学生讲授法律基础知识,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据了解,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重视课堂上法律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这是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1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社会法律现象和国家法律制度的根本看法,包括人们关于法律知识、观点、思想、态度和要求。按照其层次的高低,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法律心理、法律思想和法律学说。法律心理是法律意识的最低层次,是直接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人…  相似文献   

7.
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工程.本文分析了法律教育中法律意识培养的认识误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法律意识培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一个民族对于维护价值观念的行为规范体系的心态。与直接或间接影响法律制度的法律理论体系不同,社会民间法律意识是社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一般成员对于现行法律制度、社会法律现象的自发的、直观的、不成系统的观念态度,实际上表现着社会民众的内心的价值判断。社会民间法律意识受到法律理论学说与现行法律制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需要依赖于全体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大学生是公民中先进的特殊群体,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对实施依法治国具有长远性、根本性的意义。在认清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法律基础课建设,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综合素质教育中贯穿法律意识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尊重法律意识和法律主体意识,逐步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法律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可以通过案例介绍、案例点评、法律辩论与推理、综合评价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法律课堂演讲的实效性,还可利用班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同时应建立合理而有效的网络监管机制,净化网络环境,以利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法制教育体系,使大学生成为知法、懂法、遵法、守法的公民。  相似文献   

11.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法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人们的法制观念等。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12.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社会法律现实的认识和反映,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理论、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总称。从内容上看,法律意识包括人们对法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法的要求和态度,对现行法的理解和衡量,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理解和衡量。从表现形态上看,法律意识既可表现为系统的思想、学说,也可表现为零散的看法、观点;既可是外在的,也可是内在的。从结构上看,法律意识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系统,一般可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两大部分。但再过细划分,从法律部门上可分为宪法意识、刑法意识等等;从主体数量上可分为个体法律意识、集体法律意识;从主体职业上可分为工人法律意识、农民法律意识、干部法律意识;从社会政治意义上可分为统治阶级法律意识、被统治阶级法律意识。法律意识作为一般社会意识,具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认识阶段性、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作为特殊社会意识,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相似文献   

13.
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过程及特点、规律进行研究和心理学分析,认为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感知法律现象、理解法律概念、提高法律评价能力、树立法律信念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阶段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的特点,其心理机制为由外而内的"同化"与由内而外的"顺应";而影响法律意识形成的有"意义障碍"和"知行脱节"2种情形.对此,法制宣传教育应遵循其特点和规律加强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存在不少问题:缺乏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欠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通过调查分析,提出可以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立体教育模式;运用法律思维培养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等方式来解决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并为高校思想政治法律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过程及特点、规律进行研究和心理学分析 ,认为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感知法律现象、理解法律概念、提高法律评价能力、树立法律信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具有阶段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其心理机制为由外而内的“同化”与由内而外的“顺应” ;而影响法律意识形成的有“意义障碍”和“知行脱节”2种情形。对此 ,法制宣传教育应遵循其特点和规律加强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行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大学生是未来法治社会的主体,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依法治国、市场经济和我国入世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提高大学生的法理认识、培养宪法意识、法律权利与义务对等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四个方面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素质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7.
<法律基础>与<法学概论>和公民普法教育不同,它通过回答和解决学生法律方面的实际思想问题,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法律观点,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使其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因此,它是一门思想品德课程,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公民法律意识是每个公民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它是法治的内在驱动力,无论是对法的创制还是法的实施,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必须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具体途径有:树立“法律至上”的观点、制定良法、公正司(执)法、开展法律教育等。  相似文献   

19.
《南都学坛》2016,(5):85-86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建设法治中国的迫切需要,然而综观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还存在着法律知识不足、法律观念模糊、缺乏法律意识、违法犯罪现象不断增加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应从法律传统、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方面了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优化社会、学校、家庭环境,深化课程改革、开展法制实践、加强网络宣传等,努力培育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必须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法律意识的人才。本文采用综合研究的方法,针对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提出建议。要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必须明确认识,加强法律课程建设,优化法制教育环境,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