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之"面子"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子"是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一个中国本土的社会心理概念.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它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际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面子"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理论研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用黄光国的"人情-面子"理论来看"萨达会".①[1]事件,可认为中法友谊是一种朋友问的"混合性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相互间应按"人情法则"办事,讲"人情"和"面子",照顾对方面的核心利益.而法方反反复复在中国最关注的西藏问题上撒盐插刀,使中方大失"面子".因此,中方做出了强烈反应是合情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村庄公共性关涉基层社会内生性秩序,重建公共性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面子”是发育在熟人社会中的价值共识和行为规范,是实现村庄公共性再生产的可行机制。通过解构村民面子交换、面子积累和面子竞争的日常性生活实践行为,发现面子具有功能互惠性、社会交互性、伦理价值性三重逻辑,能依托熟人社会中人情关系的长期性、舆论公道的有效性和道德伦理的约束性,以亏欠-补偿机制、嵌入-转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生产出公共交往、公共规则和公共精神,实现村庄公共性的再生产。存在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面子具有可塑性,既秉持着传统的控制功能,又可以嵌入新的价值内涵,有必要强化国家权力对面子观的引导功能,使其在村庄公共性再生产中发挥出积极效应,以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平衡增强农村内部发展动力,重构稳定有序的乡村秩序。  相似文献   

4.
论人情──关于中国人社会交往的分析和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从本土化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人情这一“世俗化的文化概念”,着重分析了人情概念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中国人的社会交往中所具有的意义、作用、产生的影响及实际运作的过程。认为,人情是中国人与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关系的主要依据和准则,它决定了中国人在与没有血缘联系的他人进行交往互动时所表现出的互惠互利的社会性交换行为以及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的关系取向二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人情的产生和形成则起因于中国的家族制度和家族主义文化观念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深化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以及文化的泛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对广州大学城校区的研究生(艺术类体育类研究生除外)进行分层和随机抽样,从人情、关系和面子三大维度测量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态度,发现研究生学术规范行为情况不容乐观。儒家关系主义文化背景下,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受到人情、关系和面子等因素的影响,儒家关系主义已然渗透至现时研究生的学术行为中;研究生更易受学术行为中的人情因素影响,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行为失范现象最为严重,理工科研究生对于学术行为中的人情因素和关系因素较为容忍。  相似文献   

6.
面子与消费——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子是一个非常本土化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面子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在文献和定性访谈的基础上提出面子是一种符号资源,探讨面子与消费之间的关系,通过提出有创新性的概念模型,进一步分析面子观念、消费态度、消费取向、消费目的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条件下,人们不仅在争夺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也在争夺符号资源。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货币化对社会生活的不断渗入,基于社会交换中的互惠规则,传统中国的人情关系被异化、被不断地"货币化"了。这种人情关系的"货币化",虽然对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却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因而,必须重视这种变化并探寻构建理性的人情交往关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纠纷解决中的关系规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系规则包含关系、人情、面子三要素,为国人所诟,但并非一无是处."关系"是社会治理的对象,"人情"是关系运行的机制,而"面子"是关系运行中的利益分配.关系规则在纠纷解决中可以转移争议,模糊事实;可以确认、改变明规则,增加解纷方案可接受性;可以促使自由裁量权向确定性转换.关系规则不可能消除,也必须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9.
当前两湖平原的乡村混混群体,已经脱离了村庄熟人社会的约束,反过来对村庄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村内混混逐渐取代传统型"头面人物",成为村庄中"最有面子的人";混混在村庄内部与熟人相处时,不再遵循传统的人情和面子原则,为了利益而不断走极端,动用暴力和暴力威胁;乡村混混的暴力和暴力威胁,也日渐嵌入村民与人相处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从而深刻地影响乃至改变村庄内部的人际关系。这些都表明,熟人社会中的乡土逻辑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0.
面子是中华人之一重要的文化——心理概念,它大体包含着情面和体面两层涵义,又分别对应着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内圣和外王两方面的内容,如行义和隆礼。就其产生的原因而论,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重人生理想、精神价值、道德境界深层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家族伦理型的传统心态文化和即伦理即宗教的内在超越性的道统传承是中华人,尤读书人面子观念凸显的主要原因。而"居仁由义"、节之以礼的中庸把握则又是面子观念发挥正、负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词汇语用学角度,运用礼貌、面子相关理论,探讨了中国人在不同情境下使用"随便"一词所表现出来的"真随便"与"假随便",得出结论,即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对方的性格、喜好、情绪、需求,以及彼此的身份地位和亲疏关系等因素,采用最佳的语用策略,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人情-面子"消费现象,这是因为大学生自身心理诉求的需要、社会环境的影响、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制约。矫正这种非理性消费的途径是大学生的自我调适、高校进行以消费伦理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家庭社会的双重努力、吸收传统伦理文化中有益部分消解消费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Spencer-Oatey所提出的可以从身份认同理论出发对面子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的假说为理论依据,从一部中国现代电视剧中所收集的语料对中国文化中面子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是与受人尊重的身份和地位息息相关的,而且中国人不仅认为个人的面子与自身社会属性相联系,也和其家庭成员,朋友以及所在的社会群体有关。因而,我认为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可分成个人,关联以及群体面子三大类。  相似文献   

14.
面子问题在中国社会根植已久,它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个体的行为表现,从而无所不在地影响着社会交往.然而,鉴于面子概念的复杂性和抽象性,长期以来与面子相关的研究仍然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缺乏系统验证.对面子需要概念的结构与相应的维度划分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 (1)面子及面子需要都是多维度的概念,个体的面子需要可以分为三类,即能力性面子需要、关系性面子需要和道德性面子需要,也就是说个体所追求的面子可以根据其来源的不同而区分出能力、人际关系和道德三个维度;(2) 不同的个体对面子有着不同的需要,它不仅表现为强度的区别,同时也表现为类型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日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情"与"人情"在字源与语义上相通相连,但同时在各自的思想史与文论史上的作用地位也有很大差异。日本对"情"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具有"人情主义"倾向;中国对"情"的抑制时松时紧,但总体上具有"抑情主义"倾向。日本的"人情"一直保持着汉语"人情"的原初本义,专指人的自然感情,而没有汉语"人情"概念所含有的人际往来、人情世故的复杂含义。以江户时代本居宣长为代表的日本文论家,极力抽掉"情"或"人情"的社会性、俗世性、道德性的内涵,使其作为超越世俗道德的含义单纯的审美概念。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及面子功夫 ,其中所包含的复杂含义绝不是俄罗斯人所能理解的。要想保全面子 ,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礼貌语言。那么 ,对比俄汉礼貌原则、面子概念和言语策略 ,可以提高人们社会文化和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 ,以减少由面子引起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7.
关系作为一种实践方式和文化特质,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国家运作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一书中,杨美慧教授从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城市的礼物交换和人际关系,发现中国的"礼品经济"和关系网络建构了一种与国家权力相抗衡的非正式权力,对关系资本主义、关系与腐败、关系式人情、女性在关系实践中的角色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为我们透析关系运作的逻辑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陈永江 《社区》2012,(13):50-51
有位朋友,可以称得上是“关系大师”,无论办什么事情,他脑子里第一想法便是“有没有熟人”?因为多年专注于此,他的“人脉”非常广,各行各业几乎没有不认识的人。但是,“事事找熟人,时时找熟人”的他,有一次买件衣服也想找熟人打折,结果请人吃了好几次饭,花的远比省得多,闹了个大笑话。 其实。“办事找熟人”的现象在中国由来已久。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熟人社会”这一概念。人们因为血缘、地域等关系,在交往中通过人情、面子、信任与规则,  相似文献   

19.
人情原是中华文化圈中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与对方进行情感交换的有形或无形资源,是人与人交往相处应遵循的规范或准则,亦即一种看重熟人关系、讲究个人感情、热衷人际往来、隐含期权回报的人际交往理念。人情或人情传统在中国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农业文明生活方式、儒家伦理文化、封建人治模式等因素的深刻影响,中国人情传统有着其特定的历史作用,比如构筑稳固的亲情伦理关系、培育温情脉脉式社会关系、维护传统社会结构的稳定等,然而,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比如私利侵吞公义、人治取代法治、“外交”削弱内功等。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人情与法律、人情与制度、人情与规矩的关系,充分发挥人情或人情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正向作用,又有效抑制它的消极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梁行 《华人时刊》2007,(9):34-39
"面子"是丰富的中文词汇里一个古老的概念。有人说,不了解"面子",就不能了解中国人;同样,了解了"面子",也就不会对中国人消费只买贵的,不买好的感到惊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