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教学美的特征,美育的特点,数学与艺术美的关系等三个方面论述解析几何数学中的美育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数学美育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数学美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注重数学美育可推进数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3.
首先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美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了高等学校美育的任务,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学审美化的途径,强调以美育人、审美优教的教育观念;最后,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出发阐述了大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尽情地感受、理解、欣赏数学美,探究数学中渗透美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美好享受,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美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教育贯穿于各个基础、专业学科。为了实现寓美育于数学教育教学之中 ,必须明确数学美育的含义、来源、作用与意义 ,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 ;做到在实际数学教育教学中启迪学生感受、鉴赏数学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引导学生及时发现数学美、追求数学美 ,培养学生刻苦拚搏、努力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怎样在解析几何教学中进行美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数学美的特征、美育的特点、数学与艺术美的关系等三个方面论述解析几何教学中的美育问题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如何在高专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美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新人的塑造应当确立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统一。可见数学教学中美育教育是何等的重要。事实上,数学美充满着整个数学世界,不美的数学在世界上找不到永久的存身之地。  相似文献   

9.
数学美育与创造性思维张永凤数学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一般包括统一美、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而数学美育是在数学美的感受、美的熏陶、美的创造之中去完成人的数学心理结构的塑造,是人们对数学美的认识和反映。这种认识,其特点在于情感,即审美将认识过程演变为一种...  相似文献   

10.
学科教学中美的因素的揭示和创设是学校美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美育的内涵及作用的阐明,以及在生物教学中对美育的理解和实施,充分说明审美促智、审美育情、审美益德,揭示出美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以及完满人格的塑造会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约翰·济慈和先秦道家都在真、善、美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济慈把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当成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指归,在美的根基上探讨真,又在美的追求中感受善;道家审美观将"真"置于第一位,"美"和"善"均次之.在对"真"的理解中,济慈将存在于主观世界的想象扩展到"真"的范畴中.道家的"真"与济慈的"真"内涵也不完全相同,道家之"真"倾向于本然的存在状态,无关乎主观想象之"真"的问题.从文化渊源上看,济慈对真、善、美的阐释源于古希腊文化的大背景,道家思想中真、善、美三个审美范畴的内涵则建立在"无"这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的深入解读,发现孟子的德育思想主要包括"性善论""决定论"和"修养论"三个方面的内容。分析指出"性善论"是孟子德育思想的逻辑起点,"决定论"是孟子"性善论"与"修养论"之间的关键环节,"修养论"是孟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和价值所在。认为从性善到行善,孟子的德育思想体现出极其严密的逻辑,只有把三者联系起来,各自的意义和价值才得以彰显并得到充分合理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重阐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指出科学教育为之求真,人文教育为之求善求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的哲学家、伦理学家对“善”的概念界定、对“至善”的追求的诸种思想对我们当今辨别善恶、评价善恶意义重大。善恶观念是历史的发展的,但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马克思看来,只有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的行为,才具有善的价值或意义,而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背离,阻碍社会进步与文明进展的行为是在道德上应予否定的恶行。  相似文献   

15.
权力之善是行政权力的本质规定。行政问责作为一种监督与纠错机制,其核心价值即在于实现权力之善。它一方面通过追究权力责任防止权力异化为“恶”,另一方面又通过监督权力运行凸显权力“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以质疑和否定儒学为基调的20世纪初期,吴芳吉的教育思想体现出鲜明的儒学色彩.为使儒家“诗教”与“礼教”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吴芳吉对儒家的性善哲学与礼教思想进行了具有时代色彩的阐发与扬弃.在追溯吴芳吉儒学思想渊源的基础上,文章分析吴芳吉的性善哲学与文学教育观的密切关联,并从道德哲学的层面析解吴芳吉伦理教育观的具体表现,展示吴芳吉儒学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否可教,一直被理论界所争论不休。孟子从先验性善出发演绎了自身的心性学说,对个体道德的先验基础做了说明,为道德可教提供了内在的心性根据;荀子则认为人之性恶,强调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体现了对外在道德规范的重视,为道德的具体实践方式提供了外在根据。借鉴孟荀人性论对于个体内心与外在规范的倡导,可以促进对当前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环境中人性沉沦、道德教育及道德建设问题展开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政治以利益关系为主题,政治的善是利益关系的某种均衡,它以利益差异的存在为前提,平等地对待具有不同观点和利益的人们,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诉求,并将善的政治决策体现落实在制度中。政治善的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决策依据、实施手段和评价尺度与道德不同,道德上可嘉的人有可能将美好的东西撕碎,道德上可指责的人有可能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史的考察,认为数学美在科学家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动力作用和方法论功能。即数学美为科学探索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为科学发现提供武器和导引;为科学成果提供选择和评价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转型时期,由于诸多新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而旧机制同时也发挥作用,传媒失范现象禁而不止.本文从转型期催生了受众的畸形需求、受众行为"集合"化、传媒对娱乐功能的"异化"、大众文化理性的缺失、商业利益的边际化等方面对传媒失范的前因予以透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