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菲律宾土地银行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由政府所有的大商业银行向农村地区提供微型金融服务的成功例证,这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发展微型金融具有一定的启示。我国商业银行可尝试在内部成立专门的部门,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在农村地区提供微型金融服务,并建立起微型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推动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民间金融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种金融制度的安排是由其所处的经济阶段所决定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在现阶段它拥有比农村正规金融更高的效率。本文针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特点,运用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对农村民间金融交易费用进行了分析,认为交易费用低是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成因。并指出只有承认民间金融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正确引导、科学规范,促进民间金融的有序发展,发挥农村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才是我们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业务功能单一、监管多头、立法滞后、融资混淆等制度缺陷已明显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借鉴国际经验,重新构建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将农发行办成粮棉储备银行;将信用社办成准政策性银行;成立农村信贷信用担保机构;成立农民合作金融组织等等。  相似文献   

4.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地区最庞大和最完备的正规金融组织,但其服务农村经济的职能远未充分发挥,在经营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考察、研究和借鉴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的成功模式,对加快和深化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加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信用社改革必须处理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问题、国家政策扶持问题、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等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生成机理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发展迅速,在部分地区甚至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非正式金融的生成机理,深入剖析了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生成的外生性与内生性,指出金融抑制以及由金融抑制导致的政策扭曲是其生成的主要外在原因,而特殊的信息甄别能力等是其生成的内在必然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村非正式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引导其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正处于转型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确定未来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改革取向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索的焦点。本文立足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实特征,从普惠金融的视角出发,探讨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主导及缺乏外部资金来源的小型微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参与主体的农村批发金融机制。在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批发金融机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农村批发金融机制的理论框架、参与主体和制度要素,从而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为未来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提供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农村微型金融发展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统筹城乡建设,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现状,其发展必须贯彻公益性、商业性和社会性平衡理念,不能偏离保障农民生存权、发展权的法理基础,准确定位制度设计的价值目标,完善相应的政策法律制度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健全自身的治理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由于天灾频发、军阀混战、内外压迫等原因,农村民穷财尽,金融衰竭,高利贷盛行。陕西农村高利贷存在的主要形式有借钱还钱、借钱还粮、借粮还粮、预卖及预押、土地抵押、典当和借农具等。其特点是借贷利率高,借贷周期短,农民借贷来源主要是私人借贷。高利贷的猖獗与农村经济的破产互为因果,为挽救濒于崩溃的农村,民国陕西政府曾积极治理高利贷,除严令禁止外,还发展新式金融事业,如建立现代银行、成立合作社、设立农仓和金库。这些措施对于当今愈演愈烈的高利贷的控制和治理,仍具有可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非正式金融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会不断内生出对非正式金融制度的需求,因此,运用制度经济学原理分析我国非正式金融存在的原因及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探讨非正式金融的发展空间,将有助于政府对非正式金融的引导和扶持策略做出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金融广告主要包括银行广告和保险广告。《大公报》的金融广告代表了我国近代金融广告的整体水平、王郅隆时期《大公报》的金融广告异军突起,几乎成了《大公报》广告的支柱,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天津金融业的繁荣发展,同时,王郅隆是其有力推手。  相似文献   

11.
团体贷款机制是小额信贷在国际范围内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近年来国际上包括最早使用团体贷款机制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在内的很多小额信贷机构逐步放弃了这种机制,转而采用个人贷款机制。本文以苏北地区农信社的团体贷款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实践中也逐步减少使用团体贷款,转而使用个人贷款,同时这种变化趋势在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实证模型对这种变化趋势的解释为:经济水平的发展使小组成员的经济活动出现异质性,成员之间的借贷需求出现分化,导致金融机构将贷款方式从团体贷款向个人贷款转变。  相似文献   

12.
采用调查法、资料分析法对哈尔滨市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采用访谈法、资料分析法对哈尔滨市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发展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哈尔滨市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村小额信贷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但农村小额信贷管理的不规范,经营的不规范,严重影响农村小额信贷的效率.特别是对照尤努斯模式,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无论从政府监管的效率,还是从小额信贷机构支农效率,农户资金的使用效率来看,都与尤努斯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小额信贷效率略显低下.因此,应该采用符合农村小额信贷监管模式,营造标准规范的企业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农户信用评级制度,以提高农村小额信贷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格莱珉模式与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都需要资金。而目前国内银行金融资本大量汇集于城市,广大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资金来源少。荣获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孟加拉国格莱珉乡村银行在农村针对穷人的信贷方面做得很成功,有力地推动了孟加拉国的发展和农村建设。分析了格莱珉银行经营运作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前我国国情,对发展我国村镇银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得以发展的前提保证。但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效能低下和供给主体错位等问题。当然,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主要从两方面来分析,并根据这两方面原因提出了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和完善相关监督机制等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小额信贷发展是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我国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小额信贷”的理解存在偏差,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速度快,存在“目标偏移”的倾向,社会资金的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脱节.指出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协调发展,为实现我国普惠金融,在路径选择上应该注重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培育.提出从开展社会绩效评价、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实现普惠金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农村小额贷款模式问题,指出格莱珉模式虽然是世界上运作最为成功的小额信贷,但由于国情的巨大藩篱,该模式中的一些具体操作技术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中国的小额信贷实践所遭遇的困顿。因此,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检讨我国移植该模式的现实土壤及借鉴该模式所面临的困境,有利于把小额信贷的制度创新契合于城乡金融统筹发展的进程之中,进而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探寻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的独特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小额农户贷款是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金融工具。通过对福建省屏南县小额农户贷款模式的调查发现,屏南县通过创建信用建设促进会和"三三一"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并以此为抓手对小额农贷的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改良,从而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小额农户贷款屏南模式的特色和经验主要有:构建小额农户贷款的原则;建立"三农"信息数据库;创建农村信用建设促进会,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强化政府部门的引导、组织和服务职能;扶持和鼓励担保中介组织的发展,开拓新的担保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明确统一目标,保障服务"三农"的大方向,并为此提供综合服务。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过程出现了偏差,目标偏移问题比较普遍。设立机构的动机存在误差、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缺乏全国统一的评价体系、金融监管框架不一、内控机制不够健全等因素造成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布局不合理、支农目标偏移、过于商业化以及违规经营频繁等发展偏差。因此,要从明确法律地位,合理规划布局,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监管体系等方面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