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阮桦 《华人时刊》2008,(8):68-68
去德国探亲,对德国感触颇深的是德国人经常说的一个词"Ordnung"。这个词的基本意思就是"秩序、规则、纪律"。进入德国的土地,第一感觉是那里的道路、田野和建筑物分布得井井有条。维持秩序的标志牌和禁令牌到处可见。外国人在德国最早学到的单词之一也许就是"Ordnung"。法国人戏称:"德国公路上的指示牌傻子都能看懂。"的确,在德国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乡村小道,各类标志牌、指  相似文献   

2.
康云峰德 《社区》2009,(18):57-58
德国和中国是两个文化底蕴截然不同的国家,而且,家庭教育在历史潮流中变化无常,我在80年代的成长经历,与长辈、祖辈的都有差异。如今,我们处于全球化、资本化、媒体化时代,家庭教育随之应变,大致再也不受宗教礼仪、传统风俗、道德原则的局限性。我的德国父母都在美国整整工作了28年,而且家里曾有巴西籍的保姆照顾我,所以我并不算是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德国小伙子。当然,我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上了一所德国学校,16岁时又搬回德国去上完高中,但是,这些情况也不足以让我融人德国社会主流。我从小就养成“国际化”的气质,对美国怀着归属感,又对德国怀着亲切感,也酷爱听巴西葡萄牙语的辂柔声调,现在,德围的跨围公司不可胜数,  相似文献   

3.
正去年9月,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时尚家居用品展览会揭幕,就读于德国哈勒大学工业设计硕士专业的张逸凡作为"设计新星",应邀带着他的设计作品飞回上海参展。Whisk'打蛋器、Garlic Press'压蒜器、Bookshelf'书架、Bookmark'书签和NEST'透明充气产品,张逸凡的设计注重用户体验又有创意。其中,"NEST'透明充气产品"因通过内部绳索结构设计而创新性地实现了气床垫和充气船之间的自由转换,荣获2012年红点设计大奖(Red Dot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夫妻俩去参加一位德国朋友的婚礼时,发现他们的婚房里竟然有个"修配工场"。从原始工具到现代化工具,从木工、瓦工工具到钳子、焊工工具应有尽有。更有趣的是,这所房子除了设计和盖房是请人帮忙,余下的事情都是朋友自己干的。他说,绝大多数德国人都自己装修房子,把家庭内部装修当作调节生活情趣、改善环境的乐趣。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父母的亲身劳动来教育孩子,凡事不能坐享其成,只有依靠自己的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尽管德国人普遍富有,但他们在婚宴上并不攀比豪华,反而显得有些"寒酸"。我们原以为亲  相似文献   

5.
德国经济与“德国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 2 0多年来 ,德国经济一直在低增长中徘徊 ,这同 50年代和 60年代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美国经济学家将此归因于德国社会福利市场经济的体制 ,并称之为“德国病”。作者同意这一结论 ,并在第一部分进一步分析了其症状 ,认为主要表现在“五高两低”上 :即高福利、高劳动成本、高国债、高税收、高失业和低投资率、低增长。在第二部分作者集中阐述了治愈“德国病”的难度和可能 ,指出关键在于把握好改革和转轨的根本规律 ,冲破德国现有政治、经济体制和社民党自身矛盾的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6.
我没有算过上海有多少“洋妞”,好像也没有哪个部门作过统计,只是在许多场合中认识或是听朋友介绍,觉得挺有意思的,便记下她们的故事。 “德国脸蛋” 年方17岁的德国波恩模特莎拉·凯库士身高足足1.85米,是1997年德国19万俊男倩女中选出的“德国脸蛋”小姐,她代表着德国女性的美丽。前不久,莎拉在上海德国消费品博览会上担任时装模特,表演一结束,就出去逛上海的大街小巷。她兴致勃勃,还滔滔不绝地提了许多建议。 莎拉是第一次离开德国,进行国际性的时装表演。她很惊奇,为什么上海人没有穿中式的服装?在她的想象中,东方的上海,人们应该  相似文献   

7.
李元卿 《社区》2004,(4):30-30
德国是个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但是富裕的德国人在对待水的态度上,却显得那么“抠门”。如果你是个初到德国的外国游客或者留学生,好像任何一个德国人都会给你上一堂珍惜水资源的课。许多外国人认识德国都是从认识水开始的。几年前,一位中国的博士到德国汉诺威留学,刚开始住在  相似文献   

8.
“普遍的德国典型”,是思格斯在《致保尔·恩斯特(一八九○年六月五日)》中提出来的。他说:“这种性格十分顽强,在我国的工人阶级最后打破这种狭窄的框框以前,它都作为一种普遍的德国典型,也给德国的所有其他社会阶级或多或少地打上它的烙印。”(《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三十七卷,第411页) “普遍的德国典型”,在这里具体指的是这样一种性格;胆怯、狭隘、束手无策和毫  相似文献   

9.
为了惩治战败的德国,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二战还未结束时就主张分割德国。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们又都放弃了分割德国的计划,一致同意由美英法苏四大国军队分区占领德国。由于在战后战时大国合作逐渐走向分裂,并导致美苏之间爆发“冷战”,德国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冷战”使德国的分区占领格局演变成德国的分裂局面。美英法和苏联为了分别控制西占区、东占区,各自都在本占领区内推行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政策,逐渐将两个占领区发展成为两个不同的经济、政治实体,并最后成立了两个国家。德国的被分裂,是大国的意志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结果,完全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柏林墙”是美苏“冷战”在战后德国对峙的产物。“柏林墙”建成之后,两个德国相互对立、互不往来,民主德国逐渐放弃了德国统一的旗帜,两个德国的分裂局面进一步加剧。“柏林墙”在1989年11月被推倒,从而带来了德国统一的话题。联邦德国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重新提出了德国统一的问题,才导致了两个德国奇迹般地迅速实现了统一,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以美苏“冷战”对峙为标志的战后雅尔塔格局。“柏林墙”的建筑和被推翻是战后德国历史乃至欧洲和世界当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相似文献   

11.
“柏林墙”是美苏“冷战”在战后德国对峙的产物。“柏林墙”建成之后,两个德国相互对立、互不往来,民主德国逐渐放弃了德国统一的旗帜,两个德国的分裂局面进一步加剧。“柏林墙”在1989年11月被推倒,从而带来了德国统一的话题。联邦德国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重新提出了德国统一的问题,才导致了两个德国奇迹般地迅速实现了统一,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以美苏“冷战”对峙为标志的战后雅尔塔格局。“柏林墙”的建筑和被推翻是战后德国历史乃至欧洲和世界当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相似文献   

12.
外交政策的"新路线"是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向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转变过渡时期的一项重要外交政策。1890年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是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有帝国主义潮流的影响"。新路线"的执行并没有像其制定者期望的那样巩固、提高德国在欧陆的地位并为德国的海外扩张创造有利的环境。相反,它恶化了德国的国际地位,缩小了外交活动空间使德国外交处境艰难。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认识论和道德论方面对德国理性主义的核心范畴“理性自我”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德国理性主义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作者认为,“理性自我”的概念一方面为西方的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提供了观念基础,但另一方面也潜藏着隐患,导致了后来对社会加以全面设计和控制的企求。  相似文献   

14.
提起德国,首先想到的总是工作、啤酒和汽车。也就是在这个面积只有中国几十分之一的国土上,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德国的汽车,造就了它在全世界的美名。宝马第五代3系列六款车型已经在中国正式上市,我们又以最快的速度为大家呈现新近刚上市的BMW325l豪华运动型轿跑车。  相似文献   

15.
德国和中国是两个文化底蕴截然不同的国家,而且,家庭教育在历史潮流中变化无常,我在80年代的成长经历,与长辈、祖辈的都有差异。如今,我们处于全球化、资本化、媒体化时代,家庭教育随之应变,大致再也不受宗教礼仪、传统风俗、道德原则的局限性。我的德国父母都在美国整整工作了28年,  相似文献   

16.
解读了德国著名设计师科拉尼的作品,深刻分析了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具有对抗功能主义倾向的设计行为在设计实践当中所经历的两难境地,即在设计思想呈乱世状态的后现代社会,科拉尼的设计是继承还是批判,对当代设计风格的延续产生的影响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17.
唐若水 《社区》2002,(24):62-62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爱护动物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家旅行社的外联经理,我曾经接待过的许多游客最终都成了我的朋友。德国人老德也不例外。初见老德是在2000年春末的一个沙尘天。这日,漫天黄沙弥漫京城,一男一女两个灰头土脸的老外推门而入,男老外用生涩的汉语感叹:“像世界末日!”然后,他提出要去西藏旅游。我为他们设计了旅游路线,谈话中我得知他们是北师大  相似文献   

19.
依托良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德国通过"精心选拔教师、精细设计培训"的特色教师培养体系,打造出了一支"敬业、专业、职业"的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我们应借鉴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经验,有政策、有组织、有计划地打造一支适应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20.
郑春荣 《国际论坛》2012,(6):1-6,77
从历史发展来看,德国统一以来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上的立场发生了明显转变:从最初的矜持,乃至优先考虑欧洲共同代表,转向谋求单独的常任理事国席位。这是与德国统一后日益走向"正常化"、其外交政策日益以本国的利益为导向紧密相关的。但是,德国"争常"与欧洲一体化的理念、尤其是欧洲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深化发生了冲突。而且,正是欧盟内部的分歧成为德国"争常"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本文在论述德国"争常"的三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德国"争常"所遇到的、尤其是来自欧盟内部的障碍,最后展望了德国"争常"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