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自我问题的思考与胡塞尔对现象学的自身反思相伴,可以说,自我观念的演变标志着现象学运思的进程。胡塞尔的自我观念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进而从纯粹性到习性的发展过程。他在《观念I》中对纯粹自我的反思,暴露出纯粹自我观念在现象学上的理论困境,而纯粹自我观念在《观念I》以后的演进,则凸显出习性自我观念形成的必然性。习性自我观念的开显构成胡塞尔从前期的静态现象学向后期的发生现象学转变的动机。  相似文献   

2.
在康德哲学中,自在之物既有先验观念论的含义,也有超验实在论的含义,两种含义分别代表了康德进行理性批判的不同立场。胡塞尔将这两种立场纳入自然主义态度和现象学态度的对立之中,并主张通过现象学的反思将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彻底化,同时消解了康德哲学中自在之物的超验实在论设定。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的《几何学起源导论》继承和发展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德里达运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观念的起源、历史、传统进行了先验性的研究,提出了观念的对象性表现为语言的成分,由此推出了全部科学文化都是在语言中形成的。德里达的语言观搁置了主体,超越了事物。意义、观念和历史是在时空中形成的和表象着的,而意向性是意义、历史变化的根源,因此说,意向性实质上是主体意识的超越和延续。德里达的这本书又可直译为《胡塞尔的几何学起源:导论》(以下称《导论》)。这是德氏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962年。德里达曾经评论说,他于1967年完成的《说话与现象》是他自我评价最高的一本书,但是它只是《导论》的翻版。《导论》的研究成果在他以后的著作中被继承下来,因此可以说《导论》也是德氏其他著作的“导论”。《导论》的英文译者JP.Leavey评论说,《导论》的基本结构是现象学,但不是福科说的先验意识,不是说德里达是胡塞尔或海德格尔主义者,或唯心论者,或说他的方法是现象学的;而是说,在现象学失足的地方,德氏发现了一片沃野,这是哲学的“边界”,在此可讨论写作、起源、历史和oliflerance问题。然而,有一点是清楚的,为了理解德里达,首先要理解胡塞尔。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观念》一书在其生前没有发表过,一直到1947年,才由胡塞尔文库作为《胡塞尔全集》第二卷出版。它的出版,对我们理解胡塞尔的思想及其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我们理解胡塞尔从《逻辑研究》到《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哲学的观念》的发展的重要材料来源。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根据布伦坦诺的思想,把现象学叫做描述心理学。1903年左右他开始意识到描述心理学仍然是自然实证的科学,因此它不可能成为逻辑和数学的基础。尽管描述心理学对长久以来建立的经验心理学有贡献,但是为了给逻辑、数学和所有其他的自然科学提供最终绝对的基础,还必须发展意识的哲学的其他形式,这就是胡塞尔在《现象学的观念》中首次提出的先验现象学。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称自己的哲学为“超越论的观念论”,这使得当代实在论者将其视为重要批评对象,他们主张,胡塞尔哲学因为其超越论的立场而错失超越本身。胡塞尔关于实在论—观念论的讨论是借助“内在—超越”概念展开的,他区分了两组内在—超越概念,这两组概念通过与两个意识概念的对应,同构造的两个基本范式联系起来,这样,实在论—观念论之争就落实在这两个基本范式的有效性问题上。正是从这个方向上,胡塞尔有效地辩护了超越论的观念论与自然的实在论的可兼容性,从而证明,他的超越论的观念论并未错失超越本身。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与马尔梯的最根本分歧是在含义论(Bedeutungslehre)方面,这是由于他们各自处在不同的语言哲学立场上所导致的。胡塞尔通过对洛采(Lotze)和鲍尔查诺(Bolzano)的柏拉图理解而形成的直观的观念论,恰好构成在柏拉图主义的弗雷格与心理主义的马尔梯之间的一个区域,因此胡塞尔也会受到来自他们两方面的批评,而他们各自的背后站着洛采和布伦塔诺(Brentano)。胡塞尔认识论中的观念论和语言学中的含义论都具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学特点:它们主张作为纯粹含义的观念的存在,同时主张这个存在是可以被直观到的,是可以显现的。这就是胡塞尔早期"直观的观念论"(Idealismus)的基本意涵。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论述了含义问题理论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德里达对胡塞尔第一研究的批判以及一些英美哲学家的观点,阐述了胡塞尔<逻辑研究>中关于含义的基本观点,还介绍了胡塞尔关于含义观点的后续发展.指出胡塞尔由一种受到其纯粹逻辑学控制的种类意义上的含义向一种现象学的和本体论意义上的含义或意义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逻辑经验主义和胡塞尔现象学所开创的维也纳传统新方向对哥德尔产生重要的影响.卡尔纳普和哥德尔都倾向于柏拉图主义的立场.卡尔纳普指出胡塞尔的“本质观视”概念是一种指向“无时间的本质”的经验方式.哥德尔是数学柏拉图主义者,主张不叙述历史.卡尔纳普和哥德尔不同之处在于,卡尔纳普对语言形式化及其结果做唯名论和约定论的理解,将数学与逻辑的公理理解为一种人类智力的发明而非发现.哥德尔指出,胡塞尔现象学观念论为他客观主义立场找到了一个认识论的基础,两人方法论的共同特征是“直觉逻辑主义”.但是,哥德尔将观念直观“顿悟”的体验视作一种尚未获得、但可以追求的境界,用“精确”来表达自己的哲学理论追求,并且证明精确的完备性是不可能的.在胡塞尔那里,观念直观是一种对思考对象之本质的领悟,现象学属于意识哲学而非身体哲学,他始终将哲学对真理的观念化的指明称作“严格的”,而且严格的完备性被胡塞尔指明为是可能的.哥德尔哲学上的敏锐性足以引导他发现可证性和真理之间的差异,但还不能够促使他认识到真理的“严格”而不“精确”.  相似文献   

9.
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意义上清晰地区分"发生"和"历史"是极为困难的。胡塞尔本人1931年之前的文本对这两个概念的混同以及当代西方一些现象学研究者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视而不见都证明了这一点。胡塞尔1931年的"圣诞手稿"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胡塞尔在这份手稿中通过对个体存在与客观存在、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封闭视域和总体视域的区分,把"历史"概念逐步从"发生"概念中剥离出来。这种分离对胡塞尔《危机》思路的形成及其后期的"历史学转向"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现象学的观念》中,胡塞尔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论问题。以此出发,他依次严格区分了向实项-内在性的描述心理学还原和现象学还原的具体内涵,揭示了一种区别于感知立义的原构造和"非实项超越"的事态可能性,以及事态如何超出实显的实项内容而成为绝对被给予性这一先验构造的核心问题。尽管由于他局限于想象行为而最终错失了这一本原构造,但他还是据此踏出了脱离描述心理学,迈向先验现象学的最为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做出了实显性意义上的现象学突破,但是这样的一种突破不仅在胡塞尔看来,而且在德里达、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看来,是不足的或者是成问题的。那么,问题的关键便变为了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现象学意义,正是在这里,海德格尔与马里翁也产生了不同的阐释倾向,从而以此为始基走向了不同的还原道路,亦即由被给予性或者存在所趋动的还原道路。但是,他们似乎又并没有忠实于胡塞尔自身的努力与道路,亦即并没有如胡塞尔一样对待实显性问题与视域性问题之间的关联。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几种解释倾向的意义与关联,更加明晰地看出胡塞尔《观念1》时期的努力意图及其通向更为深层次还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一卷提出了构建纯粹逻辑学理想的三个层次:确定范畴、找出规律、建立理论,《逻辑研究》第二卷的“第一研究”就是对第一层次的解答.以是否具有含义,胡塞尔将符号区分为表述与指号,并指出指号的作用在于指示,而表述不仅能指示,还能意指,它们之间存在着交织.他对表述作了三重区分,并指出,无论是主观的表述还是客观的表述,对它们理解的偏差实际上不是含义的偏差而是意指的偏差.要构建纯粹逻辑学的理想,还是要回到含义统一的观念分析上来.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将意向性刻画为意识的本质特征,并对意向性结构进行了详 细分析。最为重要的是,他对意向本质与认识本质进行了区分,从而为我们理解现象学的 “存在论” 与 “认识论”的关系提供了关键线索。胡塞尔在 《逻辑研究》中的 “本质直观”的方法及其理论困 难,体现在对意向本质与认识本质的分析以及意向对象的分析中。而这样的困难使得胡塞尔在 《大观 念》(《纯粹现象学通论》的简称)中重新对意向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意向行为 (Noesis ) -意向 对象 (Noema)结构,其中将意义与存在问题相关联,深化了现象学的关键主题,从而为我们理解胡 塞尔的存在论与认识论 (存在与意义)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意义的历史及其追问或回溯,是胡塞尔在《几何学的起源》中关注的核心问题。它既涉及到意义的起源及其普遍性问题,又涉及到我们是否具有理性的能力,并通过现象学的还原,即回溯或追问的方式来通达源初意义的问题。因而,意义的历史性、理性的能力、现象学回溯方式,以及生活世界,不但构成了后期胡塞尔现象学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解读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诸研究以探讨语言分析的"第一研究"为开始,而"第一研究"又以胡塞尔对"表达"、"含义"、"符号"、"指号"、"意指"、"指示"等一系列概念的澄清和区分为基础,因此胡塞尔的这个区分对理解"第一研究",乃至于整个《逻辑研究》有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对这个区分的认识在学界中尚有一些模糊甚至于偏差之处。对此试图进行一个清晰的梳理和澄清,并揭示出胡塞尔这一工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第6研究第1篇第4章主要讨论种类内容在观念上的协调性或相容性问题。在彻底修改版中,胡塞尔增加了对观念可能性问题和实在可能性问题的研究。观念可能性与本质对象之构造相关,它指的是对于观念本质而言,某物作为其示例的可能性。观念可能性起源于对设定性意识的中立性变异,从发生现象学的观点看,它最终起源于联想的纯粹被动综合作用。实在可能性与超越对象之构造相关,它表明某物现实地存在于此的可能性。实在可能性起源于对设定性意识进行确然性等级上的质性变异,从发生现象学的观点看,实在可能性被理解为被引发的可能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进行设定的理性的发生进程。对观念可能性和实在可能性进行研究,意义在于揭示出胡塞尔后期思想和前期思想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与弗雷格一样都是逻辑主义意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胡塞尔虽然并不赞同弗雷格认为意义或思想存在于某个"第三种领域"中的说法,但在意义或思想是既不同于客观事物也不同于主观表象的"第三种实体"这一点上,他与弗雷格是完全一致的。在《逻辑研究》中,通过对意义与表象、意义与指称、意义与对意义的体验等问题上存在的模糊和混乱之处的澄清,胡塞尔对意义的客观性和不变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从而将"意义实体"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确立了起来。  相似文献   

18.
《山椒鱼》和《黑雨》是日本现代作家井伏鳟二前期文学和后期文学的最高杰作.这两部作品风格截然不同,创作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下,但在作者现察社会的第三者立场、肯定现实的平和态度和追求未来的美好希望这些方面极具不谋而合之处,而且作者的态度更彰显了小说特有的主题精神.  相似文献   

19.
陈廷焯学习填词,经历了一个由喜写艳词到崇尚醇雅的过程,接受了朱彝尊以雅为尚的审美观念,还仿照《词综》的体例编选了一部历代词选———《云韶集》,但在宗南宗北及师法对象等方面修正了浙派词学过于偏激的提法,这正是他后期词学立场转变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契机。  相似文献   

20.
收入中文版《胡塞尔著作集》的胡塞尔的三卷《观念》现已出齐.此现代西方哲学经典译介,为中国研究者深入探讨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但对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哲学事业来说,其意义绝不限于此.现三卷中译本同时呈现,按照译者、也即本文作者的意见,《观念1》(《纯粹现象学通论》)不仅在胡塞尔的全部著作中,而且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均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而作为《观念1》之“姐妹篇”的《观念2》和《观念3》,虽然主题有异,却是在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思考中,彼此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性的重要之作.中译者认为三部《观念》有着与西方哲学界一般看法不同的价值,即为西方哲学史上无与伦比的“主体伦理学”以及新时代急需的新主体伦理学奠定了共同的基础,后者可与中国思想史上实践学风格的主体伦理学传统进行创造性的思想汇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