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正迅速崛起。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到微博时代。在关注与被关注之间,在传播与被传播之中,微博冲击着司法舆论,影响着司法公开。因此,法院开通微博有其必要性。应构建微博时代司法公开的相关机制,并促使法院开好微博,用好微博,打造司法公开的窗口平台。  相似文献   

2.
司法公信力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我国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现状不容乐观:社会公众对法院与法官普遍缺乏信任,法院判决难以顺利执行,缠诉缠访事件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一些暴力袭法事件。此种现状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司法活动的正常开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与司法权威的生成。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与政治语境下,应当从法院、法官与社会公众三个层面,以促进司法独立、司法民主与司法公正为核心,通过观念培养、制度改革以及规则构建等途径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官员微博作用的有效发挥,依赖于微博公信力的树立,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官员微博仍存在形式主义、微博内容不合网民期待、以官方姿态对待网友、格调不高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对官员的信任,阻碍了官员微博功能的良好实现。因此,从官员修养、网民互动、信息发布、微博经营等方面着手,提高地方政府官员微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微博已成为社会舆论的发动机和信任危机的策源地.近年来,微博引发的舆论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都拷问着政府公信力脆弱的神经,微博的扩大化效应和传播效应使得政府公信力的塑造和维护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微博所带来的体制外动力又推动了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微博政务”、“微博反腐”和“微博问政”等正是微博正能量的表现,鞭策政府积极维护和打造阳光的政府公信力.本文从政府公信力的内涵机制入手,分析微博对公信力主体因素的影响以及公信力内涵机制在自媒体时代下的嬗变,进一步探讨微博时代下政府公信力所面临的契机和挑战,并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5.
微博及评论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拓展微博评论的价值功能,对于实现和保障个人权利、建设公民社会、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影响力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际民商事交往的增加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要求法院判决在国家间实现快速自由流动。在条约缺失下互惠原则成为中国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重要依据,但承载过重的国家主权色彩。中国现有法律中对互惠原则规定不明确,且法院践行严苛的事实互惠,不利于国家间法院判决的相互承认和执行,也违背当前国际私法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主流趋势,还有损中国的国际司法公信力。废除互惠原则和促进相关条约的签订是摆脱法院判决相互执行困境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政务微博、草根微博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动融合,为新媒体背景下社会管理和新闻传播创新提供新的模式。研究立足宁波的实践与探索,在分析其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推进三大微博主体融合的路径为:地方政府应有经营政务微博的理念及制度保障、政务微博要善于利用微博设置议题、传统媒体的融合报道要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微博信用制度建设等。  相似文献   

8.
微博具有及时性、互动性、平等性等特点。政务信息传播部门和民众借助微博传递政务信息,形成新的政务传播形态与格局;政务信息传播部门和民众作为政务微博的传播主体,需要提升微博素养,掌握微博使用技巧,提高微博传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司法体制主体工程之省级统管改革,法院司法资源的外部配置由同级政权上收至省级,这为我国法院司法行政事务集约化改革奠定了重要的主体框架基础,即中央和省级共治的管理体制。但是,目前司法资源在具体配置方面仅实现了“集”, “约”还存在明显不足。在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促进法院司法行政事务的集约化改革,实现现代法院组织去地方化与去行政化改革目标。在具体路径上,现代法院管理理念应该促进法院内设机构的全面革新,推动法院与人大等部门外部新型关系的构建,完善司法行政事务集约化管理制度:法院“职业经理人”制度、法院经费透明管理制度、建立法院行政事务标准化指南、法院信息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网络对案件庭审进行实时文图报道的微博直播庭审,被喻为“新媒体时代司法公开的又一扇门和窗”,从亮相之日起就被寄予厚望。然而,微博直播庭审的发展与公众的期望相差甚远,正从“星火之势”陷入“后劲不足”之困境。究其根源所在,微博直播庭审虽有助于推进司法公开、促进公正司法,但也不可避免地对司法权威提出了严峻挑战。以规范化建设为视角,探索建立微博直播庭审制度:明确直播主体资格、界定直播案件范围、规制庭审直播内容、建立配套保障机制,为推进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提供一种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快节奏社会发展情况下,微博信息的“简、短、快”满足了人们表达自我的需求,而新技术的产生也必然吻合了时代发展的特色,同时也会带来社会化服务的革新.图书馆作为面向社会的公众服务机构、传播并传承知识的载体,如何合理运用这一新技术平台来服务自身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图书馆而言,既是发展的机遇,同样也是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本文正是基于这一问题展开了相应的调查研究,并进行了细致的实际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从审判实践来看,人民法院诉讼不作为贯穿于诉讼活动的全过程。人民法院作为诉讼活动的主持者和指挥者,其不作为造成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下降,损害人民法院自身形象。因此,应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诉讼程序的独立价值;完善诉讼立法规范,健全监督救济机制;加强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判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加入WTO后,行政机关必须接受被司法审查的义务,最高人民法院适时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行政诉讼证据规定了明确的要求。作为具有行政职权的事业单位,中国证监会必须在日常的监管和执法工作中贯穿行政证据规定的要求,建立案卷的意识,建立留痕的意识,让整个行政过程都用文字以及其他可以再现的合法方式固定下来,保证可以经得起时间和法律的检验,以便适应新时期证券监管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司法诚信代表着国家司法机关在广大人民心目中的公信力,实践中司法诚信缺失的现象影响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为此必须构建司法诚信的制度体系,包括建立司法人员诚信宣誓制度、司法人员诚信档案制度、司法信息公开与反馈制度、量刑改革和案例指导制度、司法回访制度、司法不诚信的曝光与制裁制度以及改革与完善审判监督制度,以保障司法诚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及其活动所具有的信心、信赖状态,它是确立法律权威的必要条件,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基本保障。司法公信力的构建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能实现社会控制、维护司法权威、实现司法平衡,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诚信法律体系以及实现良性司法权运行机制。司法公正、司法独立和法律信仰等是影响司法公信力的相关因素,然而我国司法公信力的现状令人堪忧,现行法律制度存有缺陷,公信力不高,并遭受种种困境。构建我国司法公信力,应该积极推进法律制度的完善,建立独立的司法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和优化司法体制内外的民众参与模式,并创设健全的司法公信力评价体系,以促进我国司法公信力的养成和提升。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法律特征可概括为法治、公正、稳定和权威。司法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定位应当是实现民主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是实现社会真正和谐以及司法公正的必然选择;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体制条件;较高的司法人员综合素质和合理的司法机关内部审判机制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础条件。以公正促和谐,既要以先进理念引领司法实践、以程序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更要以实体裁判公正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赢得社会公众信任和信赖的能力,它至少包括三个必备的结构性要素:司法自制力、司法判断力和司法排除力。裁判文书作为司法公信力的载体,是在实践中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切入点。它应当全面记录裁判过程,展示程序公正,以增强公众对司法自制力的信任和信赖;它应当论证说理,展示裁判理性,以增强公众对司法判断力的信任和信赖;它应当公之于众,展示透明理念,以增强公众对司法排除力的信任和信赖。  相似文献   

18.
民事纠纷解决的第三领域——法院委托调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委托调解是对法官主导下诉讼调解工作适度社会化的新模式探索。法院委托调解是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纠纷解决机制,在民间调解人指挥调解程序的背后是法院司法权的支持和支撑。委托调解虽然以当事人的合意为基础,但因为调解程序的开始和调解结果都有法院司法力量的介入,法官裁决或命令的作出有时会使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法院委托调解中也应当强调当事人的程序保障权。  相似文献   

19.
司法作为一个国家法律系统的有机组织部分,所具有的司法自治力、司法说服力和司法确定力,集中反映司法在法律生活中的信用程度和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信任与认可程度。司法公信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社会主体的规则意识和秩序形态,对法律权威的实现和扩展、法治意识的培育与发展、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建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