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解决中国国家文明起源的问题,我国学术界十分重视对夏文化的探索,但至今尚无定论。早在解放初年,范文澜同志曾经假设山东济南附近龙山镇城子崖遗址所代表的龙山文化是夏朝文化。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以来,考古学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之一就是可以确定,城子崖所代表的典型龙山文化(或称山东龙山文化)与河南、陕西等地方的所谓龙山文化来源不同,不是一个系统。我认为,典型龙山文化确是夏朝文化,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简略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山东龙山文化生产技术初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东龙山文化有一组鲜明的文化特征,这是以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基础的,代表了当时的“高科技”水平,对我国东方地区文明的起源以及对周边地区也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就山东龙山文化各生产领域中的生产技术进行分析、讨论.作为理解山东龙山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特殊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蒙古秘史》提供了蒙古族礼制起源和发展的最早史料,主要记载了蒙古族早期的婚俗之礼、安达之礼、祭祀之礼、禁忌之礼和饮食之礼等。这些礼制以蒙古族天命论信仰为信托,是天命神学的礼制之规范。《蒙古秘史》之礼制反映了蒙古族礼制起源的时间和来源的多样性以及注重仪式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4.
河南龙山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夏文化是当前史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围绕着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有不少同志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或者它的晚期阶段应是夏代初期文化,这种意见引起了很多人的巨大兴趣。但是关于河南龙山文化本身,还有许多问题意见并不一致,尚在争论之中。为了探索夏代文化,这里仅就河南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类型,以及该文化的族属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谬误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我国出土过很多甲骨,多是热卜类型,以致于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骨卜主要属于热卜类型.20世纪末以来,在山东省区域内发现了数量颇夥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刻文骨”,其用途与性质则应是龙山文化时期冷卜遗物,其骨刻文为冷卜之兆象而非古文字.理解了以上这一点,对于我们重估巫教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于弥补龙山文化研究上一些“知识谱系”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关于中国古代礼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这些说法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存在商榷之处。在列举有关礼的起源问题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并对其进行剖析后,可以发现,一些研究者误读了"起源"一词,在论述礼的起源时,实际上论证的却是礼的缘起,这就造成了在礼的起源问题上各执一端。在辨清了"源"与"缘"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即可得出一个新的结论:祭祀之礼是礼的起源,人情是礼的缘起。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道德是法律的基础这一法学原理出发,传统中国法的原理可称之为道德原理;对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的内涵,即除三纲以外的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法律结构,可以从价值与理念、原则与规范、感觉与态度这三个层面进行解读;由此可见立足于道德原理的传统中国法,在对人与法和社会这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其宗旨是肯定、保护和追求有德的人、向善的法与和谐的社会;由于这些价值本身植根于善的道德,因此具有某种程度的普适性和持久性;而且与西方法的自由原理相比较,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亦永有其价值,因为两者都是人类必需的.  相似文献   

8.
道家的理想社会是以母系氏族社会遗风为蓝本而构建成的,比儒家的更远古,其对礼起源时间的追溯,也就更加遥远,《鹖冠子》关于礼的起源时间追溯到了天地初立的泰上成鸠时期。与儒家的礼本于人情和本于历史说不同,道家认为礼产生于对人类各种欲望的节制,这与法家的看法相似,但其本质区别在于道家从对人性的破坏这一点出发,认为礼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堕落的标志,具有消极作用;而法家从现实功利性出发,认为礼的出现有效遏制了纷争,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法传统有没有民法,,问题是现代中国民法学一个自始以来的困惑.现代民法学通过否认民法品质的中国属性来确认自身,但是中国法传统下的"固有民法,,有一套自己的逻辑.这一问题的核心是,现代中国民法学的品质应如何?必须借助对现代中国民法学"学科规训"历史起源和现状的分析,以法的历史性弥补法的科学性的不足,反思现代民法学学科知识"分门划界"的建制过程,推动现代中国民法学知识生产机制的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0.
孔子、孟子、荀子礼的起源观分别是“天道说”、“本心说”、“制欲治乱说”,并由后世不同思想家继承和发扬。他们礼的起源观是各自所处时代和社会历史在思想理论上的反映,但又都未能给礼的起源以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从古文献与考古资料看夏文化的起始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文献记载,氏族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曾发生过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洪水。这场洪水最后由大禹治服,为其子启建立夏王朝奠定了基础。考察这场洪水结束的时间,对确定夏王朝建立的年代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黄河中下游地区目前已知的龙山文化遗址分析,龙山文化时期没有发现大的文化断层。到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除豫西嵩山地区地势较高外,豫东、冀南及整个山东半岛地区龙山文化突然中断。与此同时,辉县孟庄龙山城址发现洪水冲毁城墙的现象,鲁西地区成组的龙山城址也随之消失。上述地区也都是文献记载洪水发生与淹没的地区,因此文化出现断层。而豫西嵩山周围因地势较高,使那里的人们躲过了洪水,龙山文化在继王城岗四期之后,发展成王城岗五期文化,进而形成新寨期二里头文化。所以夏文化应开始于豫中地区,以登封王城岗五期和禹县瓦店四期为代表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河南省各地市的入境旅游人数、国际旅游收入这两个方面的重心转移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河南省旅游重心的转移规律及其发生机理.这些规律对河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农民工流动动因、趋势及政策导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南是我国第一农业人口大省,也是我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对河南省农民工流动的动因及未来一段时间的流动趋势作了分析,并对今后如何引导农民工的合理流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境内的古城寨古城是近年来发现的一座中原地区目前面积最大、墙体保存最好的龙山时代城址。古城寨一带为传说中的祝融之墟,亦黄帝所居轩辕之丘。极有可能传说中的黄帝集团中的大隗氏曾在此地筑城,故当地有一夜“鬼”修龙山城的传说。该传说正反映了黄帝集团与祝融集团在相互通婚的基础上而逐步走向融合的真实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5.
现状与展望:中国动物保护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动物福利为导向的现代动物保护立法,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制度发展史。与之相比,我国现行动物保护法,尚非真正意义上的以保护动物个体利益为目的的法律。其立法的主要缺陷表现在:在立法宗旨上,动物只是纯粹的资源,忽视了动物个体的利益;立法分散、法律规定少;受保护的动物范围有限;法律缺乏执行力。动物福利立法的缺失,带来诸多不良社会后果,鉴于此,中国需要健全动物保护法,将动物福利理念贯穿到现有法律中,其具体立法原则应当坚持:第一,残酷非法化;第二,基本福利为补充。  相似文献   

16.
论少数民族习惯法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大开发。千百年来,各少数民族生活在西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休养生息,繁衍后代,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习惯,这些习惯在他们中间有着重要的影响,得到普遍尊重和认真履行。在那里,习惯法就是他们的法律。如果承认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效力并很好地适用这些习惯法,西部大开发就与少数民族融为一体,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奇迹。  相似文献   

17.
新夷夏东西说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华 《东方论坛》2004,(1):107-112
海岱龙山文化与岳石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中间除有一段时间上的缺环之外 ,不存在所谓的“断层”。岳石文化与海岱龙山文化以及更早的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前后相继 ,都是东夷族先民创造的文化。从主体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讲 ,先夏有夏 ,亦有东夷。海岱龙山文化与辽东半岛地区同时代文化以及中原龙山文化在较早时期就已开始了文化上的交流 ,其中海岱龙山文化与辽东半岛地区的龙山时代文化在文化面貌上基本相同 ,应属同一文化谱系 ,而作为其后续文化的岳石文化亦应属于同一族属。中国古史的研究特别是族属的研究应该开展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把握考古学文化的内涵 ,不能简单对应 ,也不能盲目否定。  相似文献   

18.
浑源龙山考     
"龙山三老"是金元之际一个著名的称号,涉及元好问、李冶、张德辉三位在金末元初声名卓著的历史人物。"龙山三老"的龙山(封龙山)又有两说,一是山西浑源,二是河北元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通过考察辨证,河北元氏封龙山固然得天独厚,为人所共知,而山西浑源龙山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元好问有诗,麻革、刘祁有记,还有不少诗文提及龙山,足见其在金元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一种新产品集赏心与健体为一体,已成为引导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时尚。合理开发河南省体育旅游的资源,对实施河南省从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成为一个旅游资源强省的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一些有关产品责任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调整产品责任关系,有效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其不完善之处已日益明显,进一步完善我国产品责任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