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 每当在报刊上看到错别字或勘误表时,总使我联想到校对工作的重要性。校对的职责就是要消除出版物在排字制版过程中,在文字上、标点符号或版式上出现的一些错误或疏漏。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为什么在报刊上还有错误出现呢?有人说:“洋洋数万言难免有点错别字。”这句话到底对不对?从办刊物的宗旨和校对的职责讲是不允许有差错的。这就需要我们研究校对的学问。古人非常重视校对工作,清代孙德谦写《刘向校雠学纂微》就是研究校对工作的。只有掌握了校对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提高校对工作的质量,以我校学报为例,我试从校对的两重含义的四个方面作以探讨,以期达到重视、加强并改进校对工作,保证出版物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校对工作实践 ,提出了“学识 +认真 +多思”是校对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是做好校对工作的前提 ;强调“多思”是关键 ,是校对人员应该身体力行的。指出了校对人员要善于运用思维活动指导校对工作。探讨了校对人员培养思维能力的途径 ,以期提高校对人员的业务能力 ,协助编辑把好图书质量关  相似文献   

3.
论分编业务流程中的校对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工作是控制书目质量的重要环节。该文从校对工作的形式、内容和校对制度的建立进行论述,并提出了 做好校对工作的关键是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4.
随着出版工作日益电脑化,校对工作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近年来的图书质量下滑。防止校对工作边缘化,提高图书编校质量,是目前出版行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下面分别从出版管理工作者和校对工作者两个角度探讨如何开展新时期的校对工作。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指出:“专业校对是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直接影响图书的质量。”建立和健全校对机制,是现代出版生产的客观需要。“出版社应配备足够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负责专业校对工作。”出版管理工作者在思想上应充分认识到校对工…  相似文献   

5.
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继续.对于提高文稿质量,两种工作同样重要.在编校合一的校对工作中编辑应遵守质量第一的原则和对读者负责的原则,克服一切不利于校对的因素,寻求适合自己、适合文稿的校对方法,并利用编辑自身的"优势"搞好校对工作.  相似文献   

6.
论期刊校对     
期刊校对是编辑流程中的重要一环,对期刊质量起着最后的把关作用。随着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传统的校对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期刊发展的要求。办刊资源短缺、传统办刊模式的限制、校对人员素质偏低与管理机制欠缺等主客观因素,共同制约了期刊的校对质量。校对工作传统的"校异同"和"校是非"两大功能不可偏废,必须在校对实践中严格遵循。应从端正校对工作态度,规范校对流程和灵活运用校对方法,提升校对人员能力素质,重视作者校对责任,建立校对质量监管体系等方面,多管齐下,提升期刊校对质量,打造优质期刊。  相似文献   

7.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对质量是构成出版物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编辑工作的继续。校对是责任编辑的重要职责。时下,责任编辑要主动学习新技术,改变以往的工作和思维习惯,提高校对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8.
校对是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理科学报应当重视其校对工作。为了保证校对质量 ,学报编辑不但要明确高校理科学报的校对特点 ,弄清校样中出现差错的原因 ,而且要掌握各校次的基本要求 ,掌握校对方法和校对符号 ,保持良好心态 ,注意劳逸结合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学报出版单位应当建立和健全行之有效的校对质量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学报编校一体之得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校对的工作量、编辑的文化素质、编校联系、学报编校的特殊性、减少编辑工作失误、校对工作的发展等方面来看,高校学报编校一体,是可能而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利的。但也存在有忽视校对工作的学科和术科价值之嫌,编辑校对知识与技能缺乏、因熟悉校对内容而导致校对失误,对编辑工作的负面影响等一些问题和缺憾。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扬长避短,使编校一体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0.
校对定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社会上对校对工作存有偏见,从业人员中也有忽视校对工作,甚至轻视校对人员的现象。其实,在编辑工作中,校对的地位是非常特殊、非常重要的,它是一项专门的学术活动,是编辑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编辑工作的完善和补充,是打造精品出版物的重要保证,校对人员正在完成由“文字匠”到科技人的转变,是今后编辑活动中的“通识者”。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为理解欧洲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提供了一个既能从社会宏观层面,又能从具体作品的微观层面进行解读的综合视角。文学公共领域形成的核心是作品的文本生产及其社会传播。从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互动关系出发,可以明晰文本生产过程;从作品、市场、社会三者相互建构的过程出发,可以厘清文本传播的社会意义。在印刷技术进步、版权制度确立、图书市场形成这些时代背景下,作者的文本创作开始从阅读市场及社会阅读期待中确定作品的风格及内容;书商的谋利行为借助市场调节手段,促使作者根据读者的阅读期待进行文本创作;读者的阅读消费实况则对作者、书商的相关努力进行直接评断。作者、书商、读者三者身份相互建构,相互影响,最终以谋求个人主体性为出发点,以共同构建社会公共性为终点,合力推动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党的建设问题,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复兴.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是适应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需要,用"三个代表"来表述党的建设钢领和使命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在党的建设史上是第一次;在内容、时代特点和内部有机联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创新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三个代表"的提出,对于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悲剧的诞生》标志尼采哲学的诞生。尼采以古希腊的酒神精神为基础 ,反对理性 ,提倡解放人的本性 ,并以酒神作为重估一切价值的标准。解读《悲剧的诞生》对于了解尼采哲学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以对 90年代诗歌生存状况的持续观注 ,深感 90年代传统价值观的瓦解严重压缩了诗歌的生存空间 ,诗人在狭小的空间内奋力挣扎 ,忍受着商业性文化对传统诗歌内质的消解。但诗人们试图在新诗前卫化突进过程中寻求传统内质的精华同现代审美意识的共通共融之处 ,期望创造出属于这个全新时代的特色诗歌 ,发出时代的强音。本文勾勒了当下诗歌创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戴表元堪称元初的诗歌大家。戴表元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宋末元初残酷的社会现实,反映了自己的生存状态;山水田园诗作数量多,它们表现了作者对农耕生活、乡村景物的热爱,富有生活气息,在我国自然诗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诗歌艺术上富有激情,采用了寓言和象征手法,七言古诗句式灵活多变,诗味浓烈。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有着相同的精神气质;启蒙理性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开创了新的思想道路;它赋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尤其是启蒙理性本质上是一种批判力量,这既是它运用于各思想领域的批判武器,更是启蒙理性内在的动力.如此,卢梭、赫尔德、康德等都是对启蒙运动的真正"自我征服".正是这种自我批判能力拓展了启蒙思想家的视野,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真正价值所在.虽然启蒙理性主义早已成为消失了的历史背影,但那一时代所蕴涵的"独创力量",则至今令人着迷,也许这就是我们不断地回到启蒙时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方面,海德格尔是一位先驱式的人物。他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思考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集中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对"用具"的分析构建出"此在"的在世方式,展现出"用具"在构建"此在"与世界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此在"在"操心"中直面"用具"而敞开自身进入真理之领域,从而实现了人的自由;后期在《技术的追问》中,他对现代技术进行了批判,追问得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此种本质将世界解蔽为单一的向度,造成了"此在"的遮蔽,使人的生存陷入困境。在这两个阶段,他分别使用了"用具"和"技术"两个概念,并指出两者是不一样的。"用具"和"技术"虽然指涉的对象一致,但是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海德格尔展现出的是此在的敞开与遮蔽状态。  相似文献   

18.
论文题名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篇好的论文题名,会引起读者注意,吸引读者阅读。论文题名撰写要求是: 1.表明基本观点; 2.指出研究范围; 3.提示研究方法; 4.揭示事物联系; 5.反映学术信息。论文题名撰写规范是: 1.具体; 2.准确; 3.新颖; 4.简练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是不断追求人类解放的一生,他们创立科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人类的生存质量,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邓小平1978年复出以后,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重新界定了"人民"的范围,指出了人的解放的价值判断标准以及实现的必要途径,论述了社会环境、党风对人的全面解放的重要作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人的全面解放找到了一条现实有效之路。  相似文献   

20.
论管理的道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管理伦理是管理学和伦理学交叉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管理和伦理都是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产物,人们对管理和伦理关系的认识早已随同两者的产生而产生。近现代以来,由于管理对象不断扩大的普遍化趋势、人在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中作用的主体化趋势、管理的人文化趋势和企业竞争加剧与社会压力的扩大化趋势,更加强化了管理与伦理的内在联系。管理与伦理的结合不是人们人为的外在强加,而是管理本身的结构和内在要求所决定的,其内在根据在于管理的道德性。管理的道德性表现为管理的外在道德和内在道德两个方面双向互动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