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唐代科举家族是指在唐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有三代连续多人取得科举功名,在地方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家族.文章通过李绛、李程、李憕、李汉、李夷简等五个家族科举及第者生平事迹的整理研究,对唐代李氏科举家族进行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2.
在唐代,由于书判是朝廷科举铨选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判文的创作颇受朝廷、士人的重视,朝野文士皆习判词.加之唐代士人对判文写作能力重视的社会风尚,促成了唐判的空前繁荣.可以说,唐代所特有的注重判词写作的选官制度以及社会风尚直接促成了判文本身的成熟和兴盛.  相似文献   

3.
清代科举家族是指那些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其中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在全国或地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清代河西地区科举家族的出现是多重因素共致的结果,诸如政局稳定、教育机构创建、科举政策调适以及科举家族内部教育环境等。科举家族一般是地方社会的望族,在地方社会的公共领域,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相似文献   

4.
高层次人才是提高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地方高校在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存在引进人才与院校特色不匹、校外引进和校内培养失衡、注重人才引进而不重视人才使用、忽略产业人才引进等方面误区.针对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中的问题,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设置与科学管理,注重校外引进与校内培养,凸显人才引用与使用并重,以促进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科举是中国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自隋至清,科举历1300年之久,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地方文化,就不能不考察科举状况。文章通过对无锡科举的简要介绍和初步分析,以期加深对无锡历史乃至江南区域文化的体认。  相似文献   

6.
注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重视口语教学, 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已迫在眉睫, 势在必行。然而, 长期以来, 中国学生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思想影响, 接受的是“哑巴式”英语教育,注重的是笔试成绩而忽视了口语教育, 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1300年之久,就学校与科举的关系而言,科举和学校相成相毁,相争相递,二者经历了一系列升沉消长、聚散离合的矛盾互动。如何处理好学校育才与科举选才的关系,是一直困扰历代统治者的难题。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大体而言,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初期都重视学校教育,或至少是学校与科举并重,但久而久之学校日渐被轻视,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而科举地位在社会上越来越显得突出崇高。这种由重学校转变为重科举而轻学校的演变过程,几乎成为历代学校与科举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的变法涵涉诸多方面,而其注重对人才培养作为其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王安石重视人才储备,提出"教、养、取、任"的人才培养观,同时在变法活动中大力倡导兴学校、"一道德"、改科举,为其变法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9.
宾兴是清代地方社会捐资襄助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公益组织及专项经费.晚清时期,为应对时代变局与救亡图存,清廷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若干改革,以选拔出匡时济世之人才.作为清代科举制度的伴生物,宾兴也因国内外时局变化而发生由缓趋急的变迁.在废科举前,南北各省宾兴首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等战事的冲击.有些宾兴损毁严重,被迫停顿解散;也有些因参与或承担地方公共事务,成为地方社会的权力机构.战后,宾兴得到较快恢复与发展,但也因日久弊生而遭诘责,晚清义赈兴起后遂出现移宾兴助赈之议.自维新运动改书院为学堂,宾兴逐渐移作他用,被提充学堂经费或购买书籍等.停废科举后,宾兴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迁,或改设新式学堂学校,或改为津贴、奖学金继续资助学生,或为学务公所、劝学会或教育会等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团体接管,或被挪用侵吞,最终彻底消亡.晚清科举宾兴的变迁及其多舛命运,折射出近代中国复杂的时局变动与地方社会权势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中国独有的科举制度自隋唐起一直到 1 90 5年废除 ,历时长达 1 30 0年 ,和中国的历史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里 ,文人们一生的命运际遇也和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无论是进而为仕 ,还是退而为民 ,其中科举带来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无不贯穿其一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深受当时科举导向的影响。因此 ,不管是研究中国的历史社会风俗还是研究中国的文学历史都不能绕过科举这个关键性的社会因素。但是一般人对科举的了解并不深入 ,很多时候把明清的科举当成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缩影 ,对…  相似文献   

11.
论科举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大类,兼具传统考试文化、儒学文化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性质,在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历史性、传承性与多功能性.应加强科举文化遗产的教育、宣传和保护工作,普及科举文化遗产知识,深入开发科举文化资源,进一步发挥科举文物、文献的人文与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写了各式各样的鬼 ,学人亦多有品评。但其中的“鬼书生” ,作为一个群体 ,却鲜为人论及。该文认为 ,作为群体的鬼书生 ,既有突出的共性特征 ,又有鲜明的个性差异。他们表现出的那种“科举情结” ,实际上是封建时代广大读书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论增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笔试科学性的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是由确定选拔目标、公布岗位任职条件、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公示和录用等诸多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笔试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笔试科学性是与笔试相关各方面科学性的综合反映。增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笔试科学性,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有一定依据的,只有在这些依据的指导下才能不断增强笔试科学性。这些依据主要有:(一)《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是增强笔试科学性的基本依据;(二)试卷和试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是增强笔试科学性的内在依据;(三)领导岗位的职位分析是增强笔试科学性的主要依据;(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科学性是增强笔试科学性的制度依据;(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是增强笔试科学性的现实依据。(六)考生的心理特征是增强笔试科学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论古代判词的文学化倾向及其可能的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词是中国古代司法机关审理案件的裁决判定书。从留传的历史资料看,中国古代许多判词写得文采飞扬、辞藻华丽,且引经据典,工整对仗,使得本应严肃的判词显得文法(理)兼容,词情并茂,充满了浓郁的文学色彩。这种现象固然受惠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达和唐代文风的浸润,但其直接动因还在于开科取仕制度对判词写作的重视。古代判词的文学化倾向使之成为一种文学题材得到后人的承继。回眸其历史文化内涵,对于我国当代司法文书制度的改革或许存在某些可能的效用,特别是对于借用中国本土资源促进法律与文学运动,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我国建立了历史上最为完备的考试法规体系和制度体系,尤以文官考试最具特色.戴季陶作为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执行和发展了孙中山考试思想,是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构划者和勉力推行者.戴季陶的考试思想从阐释孙中山的思想出发,具有其独特的见解,比如他冷静分析传统考试遗产,主张"熔中西于一炉",结合现实需要创新考试制度;主张考试权独立,强调五权政治的"连锁关系";强调考试与教育的结合,将教育与仕进之途相联系等.其考试思想对民国考试制度的实施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科举考试的功能与科举社会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举制在长久实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教育、文化、政治等多项功能,并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宋代以后,科举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及其重大影响,使中国逐渐成为一个以"凭才取人"的人才选拔标准和能力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为表征的科举社会。中国封建社会所以从门第社会走向科举社会,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摆脱人情困扰,追求社会公平。受此影响,中国社会至今仍有解不开的"考试情结"。  相似文献   

17.
重评科举制度 --废科举百年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举制并非像现代人们的印象那么黑暗,以往人们的对科举制的了解和认识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价.今人对科举制的偏见,多是囿于清末人士对它的否定评价.其实古代不少文化名人也曾称赞过科举,从隋唐至明清,许多人将科举考试看成是一种"至公"的制度.为科举制平反,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已成为一股思潮.对科举制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并为现实的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的历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经过近四千年的历史沿革,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组织系统、考核标准,提出了对各类不同职务官吏分类考核,以及考核与奖惩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中国古代国家建立行政监察体系、澄清吏治、奖勤罚懒,扬善排恶,激励官员勤政廉洁,提高政府行政机构的工作效率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古代官吏考课中的一些制度、方法和技术,与今天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找出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有助于我们今天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考试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且,考试以她特有的方式对中国的教育与文化的发展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对考试制度的历史进行历史的剖析和研究,有助于对考试的现代发展趋势及改革进行展望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介了日本现行的高考制度,俗"称二次考试制度",以及日本现行高考制度的特点。其特点主要有:统一高考的服务性功能,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多次考试和多种入学途径体现教育机会均等等,并从中分析了日本现行的高考制度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