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化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对于国家发展意义重大,是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重点对象。“青马工程”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也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路径,在培育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思维,深化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重视群体实际,精准文化自信培育的方式;运用认知理论,建构文化自信培育的进程,从而推动青年大学生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外界各种刺激的增多,青年大学生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不适应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那就是如何维护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青年大学生心理生理特征、外在环境因素对其心理的影响,对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自信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也是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和走向社会必备的品质。自信心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应从家庭、学校、大学生自身教育方面探索自信心培养的有效途径,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把自信心培养作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自信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培养大学生自信心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信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也是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和走向社会必备的品质.自信心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应从家庭、学校、大学生自身教育方面探索自信心培养的有效途径,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把自信心培养作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自信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不少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处于不健康和亚健康状态,出现了焦虑抑郁,悲观失落、自卑自怨、自我缺失、嫉妒封闭、敏感多疑等心理困扰。造成这些困扰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经济的影响以及女大学生自身的影响等等,而消解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困扰的对策,则是指导她们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积极组织集体和交往活动,开展心理咨询,落实对贫困女大学生的资助和扶持政策等。  相似文献   

6.
成长与焦虑:世纪之交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女大学生是女性群体中高知识层次、高综合素质、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优秀群体 ,她们是中国 2 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这个集独生子女、青年、女性、知识分子于一体的特殊群体 ,在成长过程中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 ,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高等院校应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对她们进行引导、帮助和教育 ,培养她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格 ,使女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人格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7.
高校贫困学生问题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之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关心、学校担心、家长忧心的社会问题。文章从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容易产生的心理困扰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进行调研、实验和研究,探索对贫困大学生实施心理援助、干预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帮助贫困大学生认识自我,接纳他人,改变认知,提升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促进个性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素质,顺利成材。  相似文献   

8.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家庭状况表对263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女生总体差异不显著,父母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女生有一定的心理差异,父母为城镇下岗职工与父母为干部的女生差异显著,父母职业为工人和个体工商者的女生差异不显著,单、双亲家庭女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3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城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差异显著,且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家庭背景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建议学校、家庭、社会应关注这一群体,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网络对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为这一高科技产物的主要受众,青年大学生在分享网络的快捷与便利的同时,网络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主要从分析网络和青年大学生心理的特点入手,论述了网络可能带给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及家庭影响因素,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成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江苏省内高校收集了879份有效大学生网络调查问卷,利用 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冷淡和对抗的家庭氛围、专制型和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拘束和冲突的家庭相处方式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风险因素。冷淡、对抗的家庭氛围不利于大学生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拘束、冲突的家庭相处方式不利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心理危机知识的认知,增加心理危机问题产生的风险。因此,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应高度重视家庭因素的负向影响,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强化家校沟通质量,提升家校合育成效;多措并举转换教育理念,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增强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校与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信现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信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健全有着极大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得出了影响大学生自信的六个因素,并通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与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信现状的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不同办学体制下大学生群体的自信程度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人际交往”、“家庭环境”两个因素上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家庭和学校德育是德育过程非常重要的方面,都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及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调查和比较发现:目前家庭和学校德育对大学生在道德品质、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等内容的教育上影响程度较大,在对大学生恋爱及性的教育上,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影响甚微。同时,大学生家庭德育内容和影响程度之间呈正比,学校德育内容与影响程度之间不一定呈正比。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从新时代大学生自身特点入手,探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困境,探析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是筑牢社会文化根基,根本途径是加强学校文化教育,关键作用是营造家庭文化氛围,重要力量是大学生主体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训练教学法对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影响,以促进医学人才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将239名大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以团体心理训练教学,对照组不予干预措施.干预前后用社交能力自测量表、社会适应能力自测量表、自卑倾向自测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团体心理训练后,试验组的抑郁、焦虑、社会交往能力和5项自卑指标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团体心理训练教学能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信力,并对大学生心理具有多方面的积极的影响功能。  相似文献   

15.
自信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支柱,也是良好心理素质的标志。儿童自信心的培养对其一生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相似文献   

16.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研究法,通过对八所广州地区的高等学校体育在塑造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功能以及心理现状的调查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体育锻炼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延缓心理衰老,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培养坚强的意志,调节消极情绪、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和增进心理健康。因此,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有良好的影响,应该加快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研究,在高等学校体育课中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机制,为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思路,以期提高大学生社会竞争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为建设效率社会与和谐社会培养健康竞争人才。  相似文献   

17.
高校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高校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应从提升家庭教育层次,建立和谐家庭教育环境;走入学困生的心灵,用爱感化;建立有效的学业帮扶制度,发挥学生优秀骨干作用;重塑自信,打破"习得性无助"的影响等方面来帮助学困生实现转化。  相似文献   

18.
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资本有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最终赢得职场竞争优势。本文揭示了心理资本诸要素"自信、希望、乐观、韧性、感恩和宽恕"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机理:自我效能影响人的"动机性努力";希望和乐观促成个体对行为成败作积极归因;韧性能克服职业倦怠、职业高原障碍;感恩能聚集职场资源;宽恕能化解职场中的负面能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的心理调查,发现他们自信心充分,并具有较强适应环境与自我调节能力。但部分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工程,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被高校重视多年。贫困生往往面临着失落、自卑、孤僻、戒备、悲观等一系列心理问题,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有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及自身因素。因此,要从国家、学校、家庭和个人层面入手,通过完善资助体系、校园环境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对策,着力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