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现代性已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现代性就是一种历史时间在理性层面的运用和流动性的表现,理性和主体性是它的首要特征.后现代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出路探寻体现了现代性发展的内在方向,但是当今中国的现代性反思和路径则只能在中国的传统和社会现实下找寻,中国必须有符合自已的新现代性,必须树立新的发展思想和新的工业化道路.这也就与十六大以来,我们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新型科学发展观密切结合了.  相似文献   

2.
[摘要]后现代主义和二次现代性是西方对现代性批判的两个维度,其实质都是重构、重写现代性。这双重维度启示我们,现代性并没有终结,而是不断超越的,必须坚定中国建构后发现代性的决心;必须正确理解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代价;必须既借鉴西方,又立足中国实际,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模式;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后发现代性的任务决不是重复启蒙运动兴起时的现代性,也不是照搬工业社会的现代性,而是建构后现代性观照下的新现代性。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西方现代性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对当代中国现代性重新追问的结果,它既是对我们以前的现代性发展模式的超越,也是对西方经典现代性、后现代性和二次现代性的反思和超越,是一种独特的新现代性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将现代性的达成等价于科学理性的实现,并置于后现代的天平上予以衡量,其成就必然随主体性砝码的减少而式微。与之相应,当理性与主体性互相抵牾,现代性自身的矛盾就衍化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激烈对峙。其后果有二:首先是现代性秩序的瓦解与后现代批判标准的失范,其次是理性准则的去合法化与主体面对多元价值时的骑墙态度。它们扞格不入的原因,根源于理性与主体性在分别构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时所形成的二律背反。鉴于此,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矛盾的反思,就是对理性与主体性双重悖论的揭露。而弥合理性与主体性间裂痕的过程,又是重建现代性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性”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性概念,而是体现了对现代性的批判、转向和超越。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性之工具性,反对本质主义、中心主义和决定论,而倡导非本质主义、不确定性和边缘的重要性。正是在这样一种后现代视野中,我们看到了沈从文与福克纳作品中所共同呈现出来的批判现代性之失蔽,关注边缘文化,以及凸现偶然性与不确定性等后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5.
与一般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不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具有独特的视域和维度。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历史性否定,没有像黑格尔理论和众多后现代理论那样停留在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感性的物质层面,对现代性展开了现实的超越。而从资本维度对现代性内在逻辑的深刻剖析,使马克思把握了现代性的根本,为人们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指明了实践批判的方向,并为人们探索新型现代性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正是这种独特的视域和维度使马克思不可超越,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习、研究《资本论》的热潮充分说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没有过时,依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学者们对于现代性给予不同解释,莫衷一是。对于东方国家而言,现代性是充满了一系列悖论和冲突的状况。在政治学意义上,现代性是导致出现绝对自我、人们过度解放和伦理丧失的现代性政治困境的“政治方案”。现代性危机源于现代性的本质——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主义,表现为人类内部的冲突、斗争达到紧张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致命的冲突。解决现代性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超越现代性。探讨人文学术的后现代之路,实现人文学术的后现代转型,是超越现代性的重要方面,既是学术关怀,也是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7.
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各有不同的特征,以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这一时空背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观照,可以发现中国现代化道路所面临的两难:我们所追求的现代性的双重效应日益凸显,同时又处于前( 现代) 后( 现代) 的夹击之中;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超越现代化,而这种追求又处于同一时空之中。要超越两难,必须变革思维方式,实现从本本主义到问题意识,从解释到创造,从“话语”到实践的转换。立足现代,后顾前现代,前瞻后现代,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交汇处寻求坐标系,这就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坐标选择。这一坐标系包括三个维度:时间之维、空间之维和主体之维  相似文献   

8.
二次世界大战后,关于现代性及其结果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现代性的局限是什么?二、现代性之后的社会应当是怎样?因界定现代性的代表性特征本身就是多维的,故问题一的答案具有暧昧性。对于问题二,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倾向于用"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来指称现代性之后的社会思潮。后现代性体现了对现代性及其根源的批判,但并不完全意味着一种启蒙理性的终结,而是一种希望能够废弃理性所产生的等级制和统一化,从而实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相和解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作为现代性问题的一种回应方式已成为学界的一种共识。就现代性问题的实质而言,它是人性之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失衡,表现为对理性的过分崇拜。后现代批判以理性为特征的现代性.走向非理性,其结果不但没有解决现代性问题,相反却使现代性的感觉主义发展到极致。后现代与现代性最终殊途同归,归于人类感官享受的满足。  相似文献   

10.
基于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理论旨趣,以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其现代性论域有着明确的指向,那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围绕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马克思的现代性论域有着三个维度:一是揭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人被抽象为"理性的主体性"的现代性副本批判维度,二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人被异化为"资本的主体性"的现代性原本批判维度,三是揭示"现实的人"以其实践生成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扬弃的现代性超越维度。  相似文献   

11.
"新工业化"道路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我们采取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新工业化道路.它的核心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必须坚持科技创新; 必须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12.
新型工业化既批判继承了发达国家和中国传统工业化路径的经验,又是对国内外经验发展路径的全面创新。它的本质内容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根本特征是循环经济。它有着独特的微观运行机制。文章据此探讨了新型工业化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哲学思潮对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影响论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后现代哲学思潮作为一种现今教育理论研究界的热点思潮,以其自身的批判性、否定性、超越现代性、本土化、民族化、提倡创新精神的思维特征,影响着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观以及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视域.我们认为,这种影响背后的深层原因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谋而合;与东西方政治观念碰撞所引发的理论变迁,与理论研究积极呼唤创新和批判的时代精神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经历了萌芽、形成与完善三个阶段,具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开放发展、实践发展和渐进发展五个鲜明特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四条道路,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调整所面对的结构性矛盾,决定调整的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的调整.调整的主题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促进产业升级,不仅涉及以信息化为内容的工业化,还涉及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资本和市场向优势企业的集中,优化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自我定位的迫切任务,它大致包括怎样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研究范式、恰当地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对现代性的批判性的反思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疆工业化进程面临巨大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供给已经难以支撑粗放的工业发展方式。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显现,新疆必须通过技术创新、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新疆工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家杨小凡在批判现实人性弱点基础上,以知识分子的传统目光观照当下社会个体的生存境遇,在悲悯与体恤之中,传承的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并上升到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和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忧虑.在对生命个体的关怀与对复杂现实拷问的结合中,在对现实的批评和对理想的畅想中,流露的是知识分子对现实以及现代性的困惑和无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杨小凡选择了对现代性的逃避,但是这种逃避,设定的是难以实现的乌托邦式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株洲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政策和法规不完善,资本运作实力弱,信息产业待加速,园区规划不合理,投资结构不合理等,是目前存在的基本问题。只有采取完善产业政策和法规,加快园区规划,促进产业集聚,加大资本运作,提升企业实力,培育新型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措施,才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继而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信息化,信息化的发展又以工业化为基础和手段。同时提出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与对策是:选择跨越式发展战略,处理好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关系,在工业化中实现工业信息化,在信息化中实现信息工业化,使市场化与知识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