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空间正义是当前空间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现代政治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领域。基于空间正义概念的基本规定,我们认为,空间正义既是经验的,也是先验的;与此同时,由于空间正义本身的特殊性,在某种条件下,空间正义即空间权力,即空间正义具体体现为对空间的支配权和分配权,它是诸种空间权力博弈的结果。这一认识,对于诠释时下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其困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分配正义的空间正义,关注的是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源配置领域中公民空间权益分配正义的问题;作为承认正义的空间正义,则是以主体间相互尊重、相互承认为基础的。立足维持空间中内构关系的正义性,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规范空间生产,是现代空间正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分配正义的空间正义,要体现基本需求满足的原则、按劳动(贡献) 分配的“应得”原则以及在利益分配中实行“差别原则”;作为承认正义的空间正义,要关注城市化过程中“新市民”的身份承认问题,也要关注人的城市归属感问题,同时要重视“底线承认概念”问题。  相似文献   

3.
由于新全球化的全面扩张和都市化运动的快速推进,社会再生产的主要方式已由传统的物的生产转换为空间本身的生产,由此空间正义/不正义成为所有社会问题中的重点和热点。作为断裂化、等级化的城市空间凸显着空间非正义问题,表现在生产领域中城市空间成为受资本力量支配的新的剥削模式,分配和交换领域中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城市贫富悬殊的加剧,消费领域中城市空间的等级化与堡垒化。在大卫·哈维看来,要实现城市空间正义,必须在城市空间开展反资本主义的斗争,重塑公民意识,争取空间生产权。  相似文献   

4.
伴随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城市空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地理标识。对经济发展速度的盲目追求和对城市、城市空间认知的缺位,正在使城市空间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矛盾与冲突最集中的地方。空间与人的发展的失衡,空间的过度同质化,空间的"权力"特征和对自然空间的掠夺,日益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研究的突出问题。回归人的需要,尊重城市的本质,包容异质文化的多样性,回归城市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将成为我国城市空间正义追问中人们对空间发展的期待。  相似文献   

5.
城乡空间融合的本质是运用空间的思维和方法将城市与乡村、中心与边缘连接起来,将城市和乡村融合为一个整体空间,构建城乡融合的空间共同体,具体内涵表现为城乡空间关系、空间生产和空间分配的三重正义维度。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空间正义思想和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为城乡空间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系统思维。新时代推进城乡空间融合是我国城乡空间关系演变的时代命题,是均衡配置空间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是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实现分配正义的内在要求。基于此,要坚持空间关系正义,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坚持空间生产正义,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坚持空间分配正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空间共享。  相似文献   

6.
空间生产实质上表明的是空间生产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在基于空间生产视角审理社会发展时既要看到空间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进步作用,又要看到空间生产与社会建构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城市是空间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城市的特点表明城市建构具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即技术建构和社会建构。城市发展的终极价值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主要强调了城市建设的技术建构,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甚至遮蔽了城市发展的社会建构,由此导致并强化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实现城市建设从技术建构到社会建构的转换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历史抉择。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空间生产问题日益凸显,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当前的空间生产问题,探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对于推进现代化的进程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走和谐发展之路,首先必须直面空间生产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空间生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不可忽略的一个维度,以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批判理论为指导,结合作为空间生产的哲学语境,即马克思交往实践唯物主义,得出空间生产问题正是反思当代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上所呈现出的种种难题所在,由此,基于"空间正义"这一视角对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中国本土化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主义”制度与正义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制度沿着正义方向的演进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基于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正义是以人的自由与平等为目标,不断发展的,正义之发展要求人们对社会制度作出与之相应的变革。人是差异性与同一性的现实统一体,基于此,正义可以分为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这两种正义总是共存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共同作用,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发展。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的生成及其运动,是不断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鉴于西方正义论的话语主导权,学界积极展开有关中国正义论的研究,指出对应于西方“正义”观的中国传统“义”论。然而,发端于先秦与古希腊时期的义与正义,本身是否具有可比性的问题却被悬置了起来,导致以往相关研究略有缺失。义与正义生成于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中,隶属不同的文化体系,此为两者之所以会面临可比性问题的主要原因。然而两者所关注的论题皆涉及个人的德性修养、社会的制度建构以及利益的分配方式;并且它们都以强调合理控制欲望为要,在制度安排方面皆主张社会分工和差等分配。义与正义不仅关涉着相同的论题,亦具有类似的主张,因此两者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0.
相比物理空间,人类社会空间的组分与变迁更为复杂。空间既是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状况及理解"城市一乡村"空间对立等问题的基本视阈,也是我们系统认识19世纪人类社会发展之重组与变迁的重要维度。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空间思想丰富且展现出很宽的理论视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视野中,空间的社会化与社会化的空间互渗互生,形成复杂的社会空间逻辑,并且社会空间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社会秩序与政治权威的含义,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城市乡村变迁、阶级利益分化等。同时,资本逻辑的全球化格局与空间正义的实现也与空间生产、空间分配、空间拓展等人类社会空间实践密切相关。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空间思想及其理论视野,既有助于认识、解析当下复杂的社会空间问题,也有助于对当代社会空间进行积极、合理、有序地建构。  相似文献   

11.
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在社会分层和社会空间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处理社会分层、收入差距问题上,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公正应该是机会公正、程序公正、结果公正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全体国民创造越来越多的公正竞争机会、公正的程序条件和公正的分配结果。社会空间属于重大的社会资源。近年来,我国城市社会空间成为社会各利益群体激烈争夺的焦点领域,特别凸显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分化,许多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利益纠纷都与社会公平、社会公正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1844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城市发展给城市和农村带来的巨大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了城市的空间隔离、人口增多、留守儿童、城乡矛盾、人与人关系冷漠等等问题,这些对于当今分析世界范围内的城市问题依然具有不可或缺的当代价值。城市发展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城市的界限、功能和城市的权利。城市发展不应只是经济的发展,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适宜人居住、生存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问题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中村"现象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因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化管理制度的障碍而产生的特有社会现象."城中村"给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带来了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要任务是改革现行与农村城市化不相适应的法规政策和管理机制,从源头上避免大量新的"城中村"产生.其次,对已成型的"城中村",应从物质形态改造入手,以关乎村民根本利益的房屋清理确权为切入点,均衡各方利益,多渠道筹资,统一征地拆迁、规划建设、落实安置,推进"城中村"改造.  相似文献   

14.
通过2005年经济数据分析了辽宁"五点一线"经济带的经济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空间城市化水平、生活方式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综合评价系数,并认为存在人口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大、城市发展缓慢、城市等级规模不协调和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下撤村建居受到地方政府的普遍欢迎,但实践的效果却远不如政府估计的那样乐观,它不仅在集体经济和个人权益等外在形式处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在内在素质市民化过程中也几乎无能为力。因而提出一方面必须从战略上改变现有的市民化路径———撤村建居,重新选择一条适合城乡协调发展的合理化路径;另一方面,在短期内继续推行撤村建居的地方要加大调整力度,规范操作程序,充分调动农民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程度地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市民共同享有的基础性公共资源,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承担着服务日常生活、增进社会交往、激发社会活力和促进城市公平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职能,其背后更是映射了城市社会结构发展变迁的基础动力和深层影响,是完善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城市社会治理能力的核心内容。基于社会属性思考,城市公共空间扮演着社会形态的物质载体、公共领域以及自由权力的对话场域等多重角色,通过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交互关系透视,健康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强化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持续促进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双向良性互动,将空间权力向社会回归,以此捍卫城市公平正义,让城市公共空间从分化加剧的发展状态沿着良性发展轨迹走向善治。结合高质量健康城市建设与现代化城市治理目标,在梳理健康城市理念发展脉络与公共空间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价值取向与治理内涵分别做出阐述,进而以健康城市治理为导向,从规划意识转型、规划体制建设、规划研究拓展3个层面系统论述公共空间规划的具体响应途径,指出结合城市治理内涵开展公共空间规划是高质量健康城市建设的时代所需,是对城市现代化治理目标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7.
城市新区空间结构优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城市新区空间拓展的动力,就城市新区空间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城市新区空间结构优化的对策,主要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强调区域整体发展;整合城市各类用地,建设紧凑新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走经营城市之路;营造良好的生态空间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谐与城市化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既是现代化的标志,也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关键场域。我国城市化发展表现为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特征,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资源浪费、利益失衡等问题。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