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一种大众化的政治常识和价值共识。民本思想大众化的主要途径有:政治常识的自我认知与亲朋人际传播、思想家的理论阐释与学术传承、统治者的行政灌输与社会教化、学校教育的经典研读与考试制度、宗教信仰及其它大众信仰、大众传播媒介及其它社会教化等。民本思想一旦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并代代相传,就会形成影响社会各个阶层的政治价值共识和政治文化传统。凡是被精英总结的、被国家肯定的、又被大众认同的思想,其影响力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2.
明代身处于封建社会的衰退期,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严密的特务政治,有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的专门机构,因此文人在思想上受到的文化高压更为酷烈。在绘画领域,影响最大的吴门画派,他们没有前代画家所注重的思想表达,也没有之后清代画家明确的思想主张与艺术追求。试以吴门派山水画来谈文化高压下的文人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3.
民本思想一直是在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学说。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层面看,民本思想是帝制的根本法则;从政治社会化层面看,民本思想是主流政治文化;从政治运行过程层面看,民本思想在指导治民方略、保持政治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功能。民本思想在政治关系、政治文化、政治参与中均有积极作用,是提高政治合法性、维持政治秩序的重要基础。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将民本置于政治发展的首位是极其必要的。当前基于民本思想、提高政治合法性的路径,可以选择将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整合价值系统置于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4.
公民参与政治的责任感与实际参与的差距能有效保持政治精英权力与责任的平衡。该平衡是民主政治稳定的基本条件。民本思想勤政为民、尊重民意、关心民生等政治理念是公民文化的必备要素。用这些政治理念塑造对民负责的精英文化和民众信任政治精英的大众文化是民本思想当代价值的落脚点。融合了这两种政治文化的公民文化能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转型即由专制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理性超越,开启了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先声;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民本思想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中介和桥梁;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人性解放运动,提出了全面改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任务.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快,我们要弘扬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在消除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同时,改造和利用民本思想,并与民主文化相融合,这是实现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重要途径.那种企图用所谓"新民本"思想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目标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化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现实政治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态度、情感认同(政治心理)、价值标准(政治价值)和思想观念(政治思想)的统一。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的形式则主要体现在政治文化的结构中,中国的政治文化的变革首先体现在政治价值观的深刻转变。因此传统政治文化和现实政治文化的结合是政治文化概念辨析必须要注意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明不仅是一个学术概念、研究领域,也是一种理论视角,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通过公共性和阶级性可以衡量包括政治思想在内的各种政治现象的政治文明程度.以此观之,可以清楚的发现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所具有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进而,在民本与民主的问题上可以发现,民主思'想不是由民本思想转化而来,也不需要这种转化.由于民本思想很可能造成对民主的误读与误解,所以在民主政治建设中需要注意消除民本思想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古代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以其重民意、保民生、得民心的倾向,与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相制衡,是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与实践的精华。作为一种很强的政治理念和现实力量,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曾产生过重大和广泛的影响。如今,民本思想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批判,依然在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民本思想为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文化土壤,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文化基因,也为我党总结概括执政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认真汲取古代民本思想所内蕴的政治经验和智慧,挖掘它的当代价值,这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丰富的民本、德治思想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同时又有重人治轻法治、等级意识明显等特点.其中既存在着与民主相容的成分,也有不利于民主政治发展的因素.所以,应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通过改革创新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认同是公民对国家政治诸要素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心理期望作为政治认同的内隐机制,从需要因素看,可分为自发性政治认同需要和引致性政治认同需要。而对需要的满足,则取决于主体的自我政治期望和社会政治期望的契合程度及运行路向。现实问题往往因对期望的认知错位而产生各异的政治认同距离进而给个体和政府等带来心理压力。如何把这种压力保持在一定的安全阈值范围内而使政府和个人在期望心理供求方面处于大体均衡,成为优化政治认同效果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朝鲜李朝诗人丁若镛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主张爱民、养民、治民。在诗歌中,他客观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批判了“三政”害民的罪恶,提出了革除弊政、以仁政牧民的措施。这些批判“三政”制度的诗歌集中体现了其广泛、深刻且相对彻底的民本思想,同时也是其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治国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自然思想、法治思想和廉政思想是其精粹。习近平对传统治国思想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又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实现了传统治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显示了习近平高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和巨大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3.
人本思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人文思想,是贯穿中国文化历史的主要线索之一。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了前人在民本方面的主张,以儒家“仁学”为基础,提出了“民贵君轻”和“与民同乐”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将先秦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其历史影响深远而广泛。以人为本,是当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视的客观反映,是当今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执政党新的执政理念,它作为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不仅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而且是对现代人本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及其教学方法等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和实验仪器设备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施行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开放式教学模式。结合市场经济的新形势.高校实验室不但要服务于教育,也要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合作.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大学者黄宗羲极为重要的著述,也是他政治思想精髓的展现。这部不足万言的作品,因其振聋发聩的反君主专制呐喊,成为清末以来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在近百年的研究过程中,关于其政治思想的民主属性和民本属性之争最为激烈,并且这种争论一直延续至今。本文另辟蹊径,试图通过客观的解析和重构的分析法重读《明夷待访录》,还原其政治思想核心中鲜明的民本属性。  相似文献   

16.
冲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状态,也是理解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方式。面对政治冲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态度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源自马克思批判主义指导下的政治冲突思想,一类是源自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指导下的政治冲突思想。两者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对政治冲突作价值判断;是否可以以武力解决政治冲突;是否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政治冲突。面对冲突,前者是一种批判的态度,后者是一种管理的态度。这两种态度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待政治冲突的两种基本立场,形成了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冲突的两种不同的思想传统,进而形成了处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冲突的不同方式和制度设计。而批判与理解正是这两种传统的理论内核和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7.
民本主义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它的基本理念是将清明政治的希望寄于明君圣主,使其在施政中以人民之忧乐为优先考虑,以人民的福祉为政治的目标。这一理念使得民本成为古代政治思想中最具积极意义的内容。但是,由于传统民本实际上是王权政治与儒家学说相互需要、相互融合的产物,所以它既要服务于王权政治的专制统治,又不得不因为儒家价值的输入而带上尊君轻民的道德主义虚幻色彩。民本主义依附于君主政体而生,它与近现代民主思想之间的接轨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18.
刘光蕡是清末陕西著名维新思想家。他早年坚持民本主义,批判君主无限扩权,认为君源于民,民贵君轻,应以是否利民作为贤君的判断标准,主张实行传贤的官天下制度,君臣之间是平等的师友关系。他在1903年接触到《宪法精理》后,其政治思想发生了转变。他以中国古代官名职名来比附理解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认为中国也应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君主无实权,仅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刘光蕡的政治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国新旧过渡时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心性哲学乃传统儒学哲学精髓,肇始于孔子之仁学,民本思想是源于西周初年的中国古老政治思想,其实践不能不依托于圣贤政治,并最终奠基于心性哲学;作为民族危机与转型时代的革命先锋孙中山先生将心性哲学作为其思想理论依据,视之为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的典型表现;孙先生在接受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圣贤政治、保民养民思想时,自然而然地将心性哲学视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内涵,而与西式民主精神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