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翻译策略。在翻译理论界,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的激烈争论中译者各执己见。近年来,译论界多数人认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要相辅相成。以《爱玛》的两个中译本为例,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对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印证文学翻译应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有机地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学翻译所承担的社会作用也越来越低,其社会功能作用也日趋衰退。在多元化思想逐渐盛行的环境下,社会对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异化策略要求又有了新的变化。本文从文学翻译中归化异化的涵义出发,分析了归化、异化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简单展示了归化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翻译历史悠久,但是文学翻译历史较短,仅一百多年的时间。文学翻译离不开语言和文化的转化。有文学翻译以来,文学翻译的策略之一——归化与异化就是中国翻译界一直讨论的问题。展望21世纪文学翻译策略的发展趋势,译者应采取文化上的异化与语言上的归化的文学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异化法扣归化法是文学翻译的两种策略,翻译研究从直译、意译到异化、归化完成了从方法到策略的飞跃。回顾我国近百年文学翻译史,不难看出归化翻译力求异质因子本土化,迎合政治要求;异化翻译则试图通过引入异域文化,促进本土文化更好地发展。虽然在我国异化派和归化派不断为成为主流文学翻译策略互相排斥,可是科学辩证法却强有力的证明翻译策略的制定并非一味地二选一,而是适度地兼而考虑,周全翻译。  相似文献   

5.
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传达便是它的一个重要主题。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在文学翻译中一直存在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理想的翻译还要表达原文的言外意义,包括文化效应,而文化效应的终点便是读者。因而,读者在翻译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的分析,指出这两种策略的运用以及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达均应以读者为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6.
旨在通过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其中的认识误区并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归化和异化在中国文学翻译中的未来走向进行分析并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翻译的交际学途径分析了在归化与异化这对似乎矛盾的翻译策略中,归化所具有的重要性与优越性。“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符合语言及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与比较文学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学翻译使比较文学成为可能,比较文学又在某种程度上推动文学翻译的发展。从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内涵出发,比较文学翻译策略的过去与现在,可以对文学翻译策略的演变对比较文学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化转向为归化与异化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理据,基于这一理论,同一作品可采用归化或异化策略获得不同译作,同一作品可采用归化与异化有机结合的策略进行翻译,从而存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达成归化和异化的辩证统一。同时,归化、异化的使用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则和表达习惯,必须体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必须体现原文的语境因素。  相似文献   

10.
归化和异化是译者在跨文化翻译中经常使用的两种主要翻译策略,关于两者孰优孰劣的问题在中西方翻译界一直争论不休。本文通过介绍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各自的优缺点,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更好地认识到两者其实是翻译中的矛盾统一体,各有其优劣。笔者建议译者在跨文化翻译时应根据翻译目的、翻译内容适时采用归化翻译或异化翻译...  相似文献   

11.
社会历史/社会文化文体学的研究成果为分析阐释翻译中导致原文文体变形扭曲的一些目的语文化语境因素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视角一文体体现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反过来影响文体形成;Andre Lefevere的“翻译改写论”也揭示了意识形态和诗学是文学翻译中一股巨大的影响力量,左右着翻译思想、翻译策略以及具体的翻译过程,从而会影响原文本在翻译中的命运。文章探讨了译入语文化中意识形态和诗学对原文文体风格传译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巴尔胡达罗夫的翻译理论一直被译界看作为语言学的翻译理论。本文分理解和表达两部分讨论了巴氏理论与文艺学翻译理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的基本主张 ,并得出结论 :巴氏理论不仅仅是语言学翻译理论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 ,它同文艺学派的主张几乎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3.
文体是翻译研究极为重要的一个维度,文体学的壮大推动了基于文体学视角的文学翻译研究的蓬勃发展.文体学与翻译研究的真正结合于20世纪80年代初逐渐兴起,在此过程中,基于文体学的文学翻译研究呈现了以下三大特点:基于具体文体学视角的研究越来越多;聚焦于翻译过程中具体文体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多;计算文体学与文学翻译研究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但同时,基于文体学视角的文学翻译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缺乏文体视角层面上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英汉文体对比研究不足.这是今后文学翻译的文体研究需要继续深入讨论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从译者角度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担任原作读者;另一方面担任译本的创造者的角色。身兼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时必定会受到其语言功底、价值观、翻译观等的影响,从而引起创造性叛逆。但这种创造性叛逆不能背离原作的精神风貌,损害原作的艺术价值,而应以译作与原作效果对等为前提,使译作神似于原作。  相似文献   

15.
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应用译介学理论研究文学翻译,会使视野更为开阔,也会加深对文学翻译的理解和认识.根据译介学理论,由中国翻译家用汉语译出的、以汉文形式存在的外国文学作品为创造和丰富汉民族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与汉民族本身的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译介学从理论上肯定了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肯定了译者的再创造价值,也肯定了翻译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人名作为专有名词相对来说译法应该比较固定,可是长期以来对于人名往往还是译无定则.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这个自由度也应该以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前提.文章拟对《推销员之死》一剧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两个译本中人名翻译的得失,以期为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本的文学性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的“意美”是文学文本的终极本体。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译者应以再现译本的文学性为第一要旨,以意义真实、意象合理、意境生动等几方面为基础来传达原文作者的初衷和感觉尤显重要。通过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作品的两个英译本的比较,讨论文学译品的“意美”应如何被实现。  相似文献   

18.
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看文学翻译的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同一文本多种译文的现象。文章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同英译本为例,从文学模糊性入手,阐明认知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从而说明文学翻译多样性现象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翻译一直被看成以忠实为绝对准则,不具有任何创造性的行为。译者被认为应竭力摆脱主观性的束缚,使译文完全忠实于原文。但文学翻译有着不同于其他翻译种类的很独特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很多因素必须被考虑在内,绝对忠实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已成为文学翻译不可避免的本质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0.
苏珊·巴斯内特文学翻译思想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学翻译思想经历了文学翻译、文化翻译到翻译的文化研究的嬗变,其文学翻译思想包含了文学翻译的诗学研究和文学翻译的文化研究,表现了将文学翻译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文化诗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