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海德格尔《物》一文的文本读解与意图阐释,呈现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彻底的质朴追求,这一追求体现在海德格尔对其早期"形式指引"方法的放弃,以"在思中既没有方法也没有论题"取而代之。在这一质朴的追求中包含着"去思的途径"和"所思的事情"两方面,其意义呈现于海德格尔思想乃是"技术时代的存在哲学"。  相似文献   

2.
人只有在"思想"的严格性中,方能成为彰显存在的"此在".文章分析了海德格尔关于人之本质的阐释及其存在论中隐含的伦理学问题,认为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人道主义的批判及其可能重建,建基于他对存在的独特理解中.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与政治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发生过所谓的"海德格尔事件".这个事件必然引发一种反思,即海德格尔效忠于纳粹的行为是否存在哲学思想方面的原因.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向纳粹的输诚行为存在着思想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缺乏必要的价值关怀.海德格尔试图绕开政治哲学这一环节,直指"政治的本真性".结果取消了正当的与邪恶的政治赖以区分的基础,致使他的存在哲学无法真正开启一条通向伦理政治之实践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对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研究不能忽略技术与虚无主义的关系问题。技术与虚无主义之内在关系构成了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生存论审思。结合海德格尔的思路,两者之关系可表述为:"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虚无主义"。它内含3个逻辑层次:(1)虚无主义是现代性的内在危险,虚无主义与危险等义;(2)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危险;(3)危险之救渡与虚无主义之克服的希望就在于"技术的转向"。海德格尔通过技术与虚无主义关系洞察到了现代性的内在危险及救赎希望。这一生存论审思独辟蹊径,敏锐而深刻,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更甚者,它内在蕴含着"危险"。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一生都行进在“思”的林中路中,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找到失落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因此有必要从思之可能、思之发生以及思之期备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之思,以显现他对人之生存境遇的追问。  相似文献   

6.
通过简要梳理了海德格尔存在之思与艺术之思互释的思路历程,指出“转向”时期的重要著作《艺术作品的本源》和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是海德格尔从存在去规定艺术和用艺术来阐释存在的尝试,体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艺术本质观和文艺批评观。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形而上沉思,虽然没有给我们提供最终的答案,但他富于启发性的思考和追问,已将艺术哲学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要人们重新关注人存在的意义问题,而澄清存在意义的哲学之思则必须通过语言、诗的研究路径。海德格尔强调人的存在与语言具有密切关系,其语言观是对传统语言观、更是对传统哲学观的解构。海德格尔向往的语言是诗意语言。从诗意语言出发,海德格尔生发出了他的文学艺术观。  相似文献   

8.
尼采和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理解都立足于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之上,这是二者的共同点,它首先把人们对虚无主义的流俗之见排除在外。但是,按照海德格的理解,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只是一种倒转而不是对柏拉图主义的一种克服。而任何对形而上学的倒转最后又稳稳当当地落到形而上学之中。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思考仍然是一种"价值之思",而任何"价值之思"都是以某种主体性形而上学为前提。由此出发,海氏给出了自己克服形而上学的"道路":"存在之思"。海德格尔以"存在之思"统摄尼采的"价值之思",这构成二者对虚无主义理解上的基本差异。海德格尔在存在之思的道路上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其结果如何?作者给出了一个不同于国内研究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都认为存在与无是同一的,但若仔细加以深究,就会发现他们的论题名同而实异。这两位思想家之间仍然存在着根本性的歧异。黑格尔虽然洞见到了存在与无的同一性,但由于他未能就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来思考存在,故而他的这个命题、乃至整个存在论仍然置身在形而上学的建制之中。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无之同一性来自于存在论差异,因此他不仅基本澄清了形而上学的本质,并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之栖居"乃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主旋律。海德格尔由存在本身而入思栖居,从而揭示出栖居的本质就是栖居的真正困境;在对此困境的倾听中,海德格尔进而由栖居思入"筑造"。在栖居着的筑造中,让物自身自由地涌出和收回;在筑造着的栖居中,让四相一体安居在物中,这便是海德格尔栖居之思在存在的深度上向我们发出的质朴劝告。  相似文献   

11.
当下国内生命伦理学研究具有脱离"真实性"的倾向,且缺乏基于"真实性"世界图景之上的思的"彻底性".因此,需要一种新的伦理学方法论路径,进而更加彻底、更为有效地应对基因编辑这一新技术境况下的伦理挑战.伦理反思必须立足于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之"真实性",并充分考量人之理性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聚焦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与生命健康、公平正义和人的自我形象的多重复杂关联等一些极具颠覆性和紧迫性的核心伦理问题,始终以人之存在境况、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的道德哲学变革作为伦理反思的核心关切,保持哲学思辨的底色,确立新的伦理认知和建构图式,进而尝试探讨构建合理规制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的伦理规范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所谈的思,不是认识论视野中的“我思”,而是存在之思,是本源之思。此思是对存在的一种回应和配合,是对生存的一种重新解读和展望。此思与技术性思维有很大的差别,它不具功利性色彩,而是一种泰然任之的慎思。但是海德格尔的所说的思决不是无所作为的玄想,而是一种根本性的行动。海德格尔认为思与诗歌和感恩相连,因此,思既具有诗性特色,也充满神秘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3.
在海德格尔关于"追问存在"和"如何存在"的运思中,死亡作为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所内在的不可超越性,正是海德格尔死亡之思的永恒困顿之处.在其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中,这种困顿所赋予的一切迷障就成为海德格尔一生运思所要突破的关键所在.借助于海德格尔直面这种困顿时所付诸的种种运思,我们可以认识到死亡之思的现实意义,并获得直面消解困顿的方法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技术问题是海德格尔后期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技术的本质在于座架,有着形而上学的根源。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同他毕生以思的主题———追问存在的意义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认为,被形而上学看作思想之本质的理性实际上是本真的思的异化物,它从表象性思维出发,将一切都作为对象看待,不仅遮蔽了存在本身,也遮蔽了本真的思。在他看来,本真意义上的思是与存在本身的应和,是对人们存在“根基”的沉思,只有返回存在本身,归属于存在本身,思才能显现其本真性。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是对传统理性的反叛,同时也表现出非理性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以为 ,现代人被形而上学支解完毕 ,日益成为“技术人”,这一困境是存在的意义被遗忘的必然结果。以伦理学来补偏救弊 ,尽管可收一时维系人的本质于当下之效 ,但却反而遮蔽了困境之根源 ,仍然是在形而上学中打转。要紧的是唤回尚未被逻辑所坏之“思”。这种“思”比形而上学思得更原始。但伦理学不是这种原始的“思”,因为它思而不听从存在 ,即不从存在对人的本质的关联来思。海氏要求“思”须在思一切之前先思存在的真理。存在的真理作为生存着的人的一个原始的基本成分 ,是“思”所从出的本质根据。然而 ,“思”从来不创造“存在的家”。思存在的真理的“思”只有抓住逻各斯的原始本质 ,反对着“逻辑”来思 ,才能真正揭示现代人的困境 ,为“技术人”的脱胎换骨寻找到一条通达存在之路。现代人的拯救之道正在此“思”所开启的境域之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关于此在本真状态,尤其是其对良知与罪责现象的分析中所蕴含的责任概念的阐释,显明了责任之存在论根据在于此在被召唤的存在,而非康德谓之的自我立法主体性,因此,责任就其本源意义而言乃是此在在向存在及存在者的开放中对存在的应答,此一应答界说了个别化的此在,即此在之我性的本真意义.循此线索,本文力图显现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即其谓之的原伦理学本原性与伦理性.  相似文献   

18.
斯宾诺莎把他最成熟的作品称为《伦理学》,但此书不仅包含他的伦理学思想,同时也包含形而上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思想。然而以往人们很少关注伦理学与后面这些学科(甚至是他的总体哲学)之间的关系,也很少从"形式的"方面研究他的伦理学概念的内涵。换言之,人们很少对他的伦理学概念的内在规定性和独特之处进行单独的考察,而这些方面正是本文的核心论题。我们认为,斯宾诺莎的最终目标是要构建出一种普遍伦理学。对他而言,只有伦理学才是第一哲学,其他各门学科都要为伦理学服务。斯宾诺莎认为,形而上学和物理学乃是伦理学的基础,但是它们的奠基作用只有在伦理学的视域下才能切实展开。虽然在《伦理学》中形而上学和物理学最先得到探讨,但是这两门学科的诸多问题(如反目的论、反自由意志等)和既定的方法(如几何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却负载着强烈的伦理意义与色彩,因此,只有参照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我们才能深入理解他的形而上学和物理学,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更为全面深入地揭示他的伦理学的宽广的理论维度;而就其研究内容而言,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乃是对人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的研究——其中既包括个体的层面也包括人际关系的层面——甚至包括对国家之基础的探究,所以实已突破传统伦理学的阈限,他把以往归诸于神学、政治学等方面的论题纳入到伦理学的探讨范围之内。而这同时也说明,斯宾诺莎把伦理学推进到了普遍哲学的层面,他的伦理学就是他的哲学本身。  相似文献   

19.
全球伦理致力于从人类数千年来的宗教传统和伦理传统中,发现普遍的宗教-伦理原则,其本质上属于启蒙传统,是现代性规则伦理学的新变种,因之它陷入现代道德之困境而不能自我拯救是必然的。因此,必须吸收古典德性伦理学智慧,将德性伦理学对特定民族之独特道德追求的尊重纳入到全球伦理的建构范围,并将其与规则伦理学的形式化道德命令相互补充,使全球伦理有着更为确切、更能相容各民族道德伦理之特点的多元陈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超越、克服伦理学现代困境之基本视域。儒家先圣孔子的思想中有着丰富的德性实践理性智慧,他关于"仁"的学说和关于理想的道德人格"君子"的学说,可以为全球伦理的建构提供直接的思想资源。此外,对全球伦理建构更有意义的是儒家德性实践智慧借之实现的内在超越方式,它将东方内在超越的精神与西方外在超越的传统相结合,开辟出一条全球伦理建构的健康之路。  相似文献   

20.
灾疫伦理学是对当代存在危机与生存风险的应对之学,它诞生于对生成当代频频爆发的灾疫之最终人为因素的伦理检讨。灾疫伦理学就是引导当代人类重建生态理性生存方式,通向“人与天调”之未来世界的桥梁。灾疫伦理学必须为灾疫防治和灾疫后生境重建与家园重建提供伦理方案。所以,理性审查灾疫伦理研究的生存背景、伦理目标、认知视域和探究方法,成为灾疫伦理学构建的奠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