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耶对话不应该是寻求"教义问最大公约数"的乡愿似的对话,因为这样的对话更像是哲学或神学意义上的对话,不仅掩藏了各自最根本的原则立场,而且回避了儒耶之所以需要对话的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在儒耶对话中承认自己是以儒为本或以耶为本,是儒耶对话的真正起点,而处理好儒教和基督教的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今后中国文化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悠久的民族融合和历史变迁中,儒学传播与诸夏周边"四夷"民族的原始思维形成交集,儒学影响为少数民族哲学形态的发育生成注入活力和血液,儒学转化则构成了少数民族哲学多元共生的重要思想内容。由接触碰撞到认同吸纳进而转化融会儒学,是我国少数民族形成发展中哲学发蒙、生成演变的递进性标志。"释儒""伊儒""似儒""辨儒(原儒)""反儒"等,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哲学的重要观念构成,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和谐共进的传统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指责理学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有神论传统,并宣称该传统与基督教是一致的。然而,利玛窦的这两个论断都站不住脚。实际上,以朱熹为代表的许多宋明儒者们仍忠实于西周以来的有神论上帝观。这种儒学的上帝观与基督教的上帝观是截然不同的:其一,儒学的上帝是内在于世界之中的;其二,儒学的上帝是服从于天理的,从而在逻辑上处于次级的地位。利玛窦的失败凸显出儒耶上帝观之间的巨大差异,真正深层面的儒耶对话恐怕只能产生于儒学与非正统的基督教神学之间。  相似文献   

4.
洪秀全是中国近代史上以耶反儒又会通耶儒的农民启蒙思想家,他的宗教哲学体现出批判吸收儒教思想的某些成分,也自觉接收了西方科学、民主和功利思想。洪秀全宗教哲学的耶儒对峙体现了时代性,提供的宗教信仰具有世俗性,提倡的通商兴利具有先进性,内含的人文关怀具有特殊性。对于中国农民正在进行现代转型,但农村基督教信众又有所增多的现实来说,洪秀全的宗教哲学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爱国热爱人民的立场,必须推进基督教的中国化,必须加强先进文化的传播,必须深切关怀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大致可分为儒经、儒行、儒治和儒学4部分。儒学既是前三者的综合,又是对儒经、儒行、儒治在理论上的总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它是以其道德伦理的形式再现的,政治、哲学伦理化是儒学的一大特点。本文试以儒学伦理思想为原点,以探究荀子的伦理思想为核心,在重新估定孔子、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认为在继孔子后儒学鼎立门人荀子、孟子二人中,荀子当为孔子儒学伦理思想的笃实继承人;同时对荀子群、争、分而礼的道德本质、道德起源论予以新说;最后比较孔子原初的一些伦理思想,指出荀  相似文献   

6.
援西入儒既是现代新儒学区别于传统儒学的重要思想资源标志,又是构成儒学之所以为"新"的必要因素;援西入儒经历四个发展阶段;新儒学的理论展开方向,形成了哲学儒学、知识儒学、政治儒学、生活儒学四种范式.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中国一些具有儒伊双重文化气质的知识分子在伊斯兰哲学的基础上,同时也在中国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影响下,创造了我国一个新的学说体系——中国伊斯兰哲学。这不仅是对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华文明的贡献,最大意义上也是对于世界伊斯兰宗教哲学的贡献。从特殊意义上看,它也证明了儒伊两种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中,王岱舆和刘智是做出过极大贡献的伊斯兰学家。  相似文献   

8.
医儒相通有三重内涵:一是儒学中包含有一定的医学.主要是养生学知识;二是儒学充实了中医的人文性内涵,主要是构建了中医医学伦理学;三是儒学赋予中医学的思维特征:中庸调和、直觉体悟.深刻理解"医儒相通,通在何处"是中医哲学的关键问题之一.否则,不仅医学难以深入,儒学也难以人流.  相似文献   

9.
儒教凋敝是近代中国哲学范式转型的重要表现。大略分析其话语可知,西方哲学的观念、问题、方法等对传统中学的不断侵蚀、今古文经学之辨、汉儒宋儒之争,以及"经世致用"思潮的揭橥与发展,使得孔学"君子儒"形象在晚清儒臣张之洞身上发生了改变,这是近代儒学困境下士大夫寻求人格理念与哲学修养新变的典型个案。通观张氏力辟公羊、调和汉宋、学兼中西、体用结合、经世务实等治学为政实践,其为人、为学、为官皆映现了传统哲学之衰败及转型。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变法和近代化的需要,康有为站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以大胆怀疑精神和对西学的粗浅理解,“援西入儒”,对传统的儒学进行了重新解释和整合。康氏儒学中的近代意识可概括为:哲学上的变革思想;政治上的民权思想;伦理上的博爱平等、合群竞争思想;以及信仰上的崇拜孔教。康有为的理论虽然难免有牵强处,以致成为“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混合体;但他对儒学的改造是对正统儒学的第一次真正的冲击,其思想启蒙的功绩亦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蕅益智旭,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幼时痴迷于儒学,饱读儒书,深谙儒学精髓。后来剃度出家,潜心佛学。然而,他在佛学上取得丰硕成果后,又重拾儒学,以佛解儒,藉儒说佛,会通儒佛。这一心路历程所体现出的思想特色,在蕅益智旭对心性问题的理解上便能很好体现。蕅益智旭主张心性本体论、心即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及"尽心"说。智旭是站在佛教世界观的立场上诠释心性论,其本意是在介绍佛学,藉儒说佛,会通儒佛。  相似文献   

12.
《礼记·儒行》篇和《荀子·儒效》篇都是战国时期儒学对自身的定位和理解的反映,将二者联系起来研究可以看出战国儒学发展的脉络以及转向。《儒行》篇应当属于子张后学的作品。荀子严厉地批评了俗儒、贱儒、小儒,同时提出了大儒理想。相对于《儒行》篇而言,《儒效》篇对儒者的定位与理解已经比《儒行》篇有了极大的提升与飞跃,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扭转了儒学发展的路径,即更加重视儒学中的政治品性。这一特点深刻地影响了汉代儒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孔子殁后,战国时期,面对新的时代形势,儒学开始了适应现实需要的新探索,因而儒分化为八派,本文重点梳理了其中的五家,即以隐士精神而研修儒业、同孔氏入世精神不同而近于道家的颜氏之儒;由一群偷安懦弱而怕事,贪饮食而无廉耻的贱儒俗儒组成的子张氏之儒;而漆雕氏之儒则是无所畏惧,不避权门,以气为重的儒,他们成为后世“侠”的始祖;仲良氏之儒讲廉洁、讲仁义,主张是自耕而食,傲视富贵权势,同情贫贱者,为当权者所忌;至于乐正氏之儒则守信不虚,讲求孝义。所以,在战国,儒学虽还未演变为官方的正统思想,但在分化发展的过程中,为后世儒学的官方哲学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心性"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命题,也是伊斯兰哲学关注的问题。明清时期,回儒学者积极会通中国传统哲学和伊斯兰文化,诠释、建构了一套颇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心性论,详细论述了人性、人心及其关系。身处中国文化语境下的明清回儒,关于心性的阐释不仅丰富了儒学心性论的维度,也丰富了伊斯兰哲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晚清社会有着相当影响的《万国公报》是寓华新教传教士的舆论阵地 ,是一分以宣传基督教为主旨的刊物。在长达近 40年的时间里 ,它对儒学的评析既有“耶儒相通”之言 ,也有“救世教成全儒教”之语 ,更有以基督教取代儒教之论。这些言论有合理的成分 ,但更多的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 ,对儒学采取了非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我虽是孔夫子的后裔,而且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但说来很惭愧,对博大精深的儒学,我并无研究。我的专业是研究中国经济史,距离哲学、宗教、思想等观念形态的学问要远一些。但我对儒学也有一些肤浅的认识,从总体来说,儒学比较保守、稳健,在乱世用处不大,但在治世或粗安的年代,它却能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古人说,乱世尚法,平世崇儒,可说把握住了儒法两家的精要之点。正因为儒学有这个特点,所以在当前  相似文献   

17.
秦皇汉武之间的儒学、儒生、儒籍处于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儒家学派更注重于器物层面上的发挥,表现出实用功利性的特征,发生了从儒学到儒术、儒士到儒生、儒籍到儒经、民学到官学的四大转变。这种转变自现实层面来说,仍然缺乏封建帝王实现治平的实践模式,只是发挥了教化和缘饰的作用。自儒学自身发展而言,偏离“道”而求延续的生存方式提升了其学说的地位,使儒学资源在两汉时期得到全面整合,并初步探索了与其他学派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是儒家著名学者荀子关于终身学习的至理名言。至于为学者的学业成就与人生目标,至圣先师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子夏语重心长地教诲:"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细查深究,前者的君子儒,是指向道德高尚的儒者,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后者的小人儒,是指向以儒生之学为职业的小人物。学习目标不同,儒学的价值取向也就不同。在君子儒看来,儒学是一种志存高远的理想追求;而在小人儒看来,儒学则不过是其安身立命、谋生立业的一种阶梯与凭借。  相似文献   

19.
西夏党项羌族政权儒佛并尊,通过官僚体制、政治文化、教育发展等方面和途径积极地融入儒家文化和思想观念,是其重儒崇儒的鲜明特点。一定程度或意义上,西夏儒学代表着我国历史上党项羌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准和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只是蕃表儒里的西夏党项羌族在蕃汉文化逐渐地密切融合中,其儒学发展水平还远滞后于同时期的中原儒学,儒学文化精神未遑能够走向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20.
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不仅是场政治革新运动,也是一场儒学复兴运动.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革新派,在政治经济与思想领域高举复兴儒学大旗,宗经兴学,反佛卫道;在个人情感层面则认可佛教,亲近佛教,甚至援佛人儒,汇通佛儒.虽然其接受与认可是站在儒家立场上进行的,具有明显的实用性与功利性,但这对后世理学家援佛人儒,以道济儒以致形成新儒学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