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前译界或学术界存在一种误解,即谈到西方的翻译理论就直接等同于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尽管人们对等效翻译论进行了多视角和全面的探析,但其仍然是一个富有争议的研究课题。文章对等效翻译论的渊源、内容、目标以及标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合理的释读,力图在把握等效翻译论的实质基础上,对等效翻译理论的贡献与缺陷进行合理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当前译界或学术界存在一种误解,即谈到西方的翻译理论就直接等同于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尽管人们对等效翻译论进行了多视角和全面的探析,但其仍然是一个富有争议的研究课题.文章对等效翻译论的渊源、内容、目标以及标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合理的释读,力图在把握等效翻译论的实质基础上,对等效翻译理论的贡献与缺陷进行合理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80年代的“言必称奈达”到90年代以来的“言必称奈达理论之缺陷”,奈达的等效论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大有全盘否定之趋势。文章分析了等效翻译的社会基础和理论基础,指出等效翻译理论并没有过时,相反,它对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成为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的重要一维。  相似文献   

4.
等效与不等效--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等效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四个方面证明等效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等效却是绝对的.但是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等效论,而是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对等动态对等和文本对等,指出文本对等才是译者所追求的目标.在追求文本对等之前,必须承认不等效这一客观事实.不承认等效,但还是要追求等效,追求等效,但是又做不到等效.翻译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  相似文献   

5.
受西方误读和误译的影响,中国译论家将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误译成"功能对等";后来"功能对等"进一步被错误地推演为"等效翻译"。"等效翻译"原则是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在西方译论家误读误译Equivalence的基础上自己创造的翻译原则;它的理论基础违背了翻译的本质,没有实质理论内容和体系。Functional Equivalence被译成"功能对等"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功能对等"被推演为"等效翻译"进一步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以来的不可译理论强调不同语言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形式的差异而产生了翻译障碍,从而否定不同语言之间完备翻译的可能性.普特南在<理性、真理和历史>中以生活实践为立足点,阐明了其语义外在论观点,从中可窥见其对不同语言间在形式和内容上同时做出完备翻译的不可能性的部分认同,但其出发点却与传统不可译理论大相径庭,结论则是翻译的开放性而非翻译的不可能性.文章试图超越纯粹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语义外在论的视角来讨论不同语言之间翻译的可能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7.
"等效"翻译理论是文本语际转换的方向性指南。但文本不同,"等效"翻译理论的运用策略则不同。商务合同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因此,影响译文的"等效"因素也不尽相同。在商务合同文本语际转换过程中,其追求的首要目标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而完整再现商务合同文本的客观属性是实现商务合同文本"等效""欣赏"的关键。同时,商务合同文本在转译过程中应注重"信息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讨论语用翻译论的问题。语用翻译论指以语用学理论和方法指导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语用翻译论的核心思想是,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做到等效转换,努力达到“为译文读者而译”这个终极目标。语用翻译论提出译事必须处理好“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为了处理好三元关系,就要注意翻译过程中思维模式与概念结构的转换。文章作者通过译例对比汉英两种语言转换时在“笼统与具体”、“过程与结果”、“动态与静态”、“婉转与直言”等方面的差异,说明翻译过程必须辨识思维模式不同导致概念结构的差异。文章指出,翻译时必须考虑“同一概念可能存在不同思维结构”,因而在翻译中须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手段。文章作者最后强调,母语为汉语的汉译英工作者必须重视翻译实践,要在汉-英语言对比研究中注意识别两种语言因思维方式不同形成的概念结构差异,从而在目的语中选用恰当的语言结构,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等效转换。   相似文献   

9.
金隄“等效论”源自奈迭的“动态对等”,但早已脱胎换骨,成为中西翻译理论结合的典范。金陧的等效翻译理论旨在为文学翻译服务,因而对于文学翻译实践而言,具有潜在的指导价值。金译《尤利西斯》虽非尽善尽美,但其总体成功毋庸置疑。本文以金陧“等效论”指导下的金译《尤利西斯》为研究样本,从语音、语义、句法以及语篇等层面采撷的实例,论证了金陧“等效论”之于文学翻译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论文在等效理论的关照下,分别从形式、音韵、意义传递三个方面对邓恩卿b蚤》的三个汉译本进行研究,从而发现等效理论对诗歌的翻译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诗歌翻译应兼顾形式和内容,内容的传达应在准确的基础上考虑译文读者的感受,从而使作品的译作对受体的影响应与原作对受体的影响等效。  相似文献   

11.
厚翻译述评     
分析了厚翻译的成因,作者认为:语言文化差异、文化取向不同和译者主体性有别是导致厚翻译的主要因素。翻译实践中的厚翻译现象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译文的信息量不应大于原文的信息量;过度过滤源语文化的异质成分是译者主体性的过度表现,是一种文化自恋倾向,往往会导致厚翻译的信息量超额,从而使译文的关联度大于原文的关联度,降低译文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2.
翻译的对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表达习惯、语境影响和文化内涵三方面论述了译者追求的对等不应是字面上的机械对等,而应是原文和译文对各自的读者来说在效果上的对等.而且,这种对等很难达到完美的境界,我们只能尽力追求最大值的对等.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际翻译必然是介绍和传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即文化翻译。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源文与译文的文化等值。翻译不仅需要翻译技巧,而且需要有很强的文化意识和敏感性。文章对文化翻译提出了四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译者应该选择最恰当的翻译策略,以促进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电影片名英译汉中受众文化心理关照的现象,在阐述文化心理的内涵、意义的基础上,分析电影片名英译汉中作为受众的中国文化心理特征,并通过实例分析翻译中对这些心理特征的关照。认为,电影片名英译汉中对受众文化心理的关照是必要的,有助于提高电影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同时指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受众文化心理及其在翻译中的关照。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意识形态的翻译与文化功能对等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典籍翻译中意识形态的翻译是否起到与原文中意识形态相同的文化功能可以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以《孙子兵法》两个英译本意识形态的翻译为例,认为译者对源文本中意识形态的理解与翻译,在译文中表现为文本内部和文本与副文本之间诠释的一致性。如果译文在意识形态的翻译上没有达到文本内部和文本与副文本之间诠释的一致性,则译文与源文本的文化功能对等也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影视翻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文化翻译观的理论,从影视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出发,对影视翻译过程中应侧重的几个方面:如片名的翻译,语言的提炼,文化因素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译者应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努力实现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的文化功能等值。还指出译语文化是决定翻译的因素,成功译文应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即读者的接受性。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应和谐一致,是影视翻译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7.
从语用翻译的视角,在词汇空缺方面探讨了"文化补遗"在英汉翻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进而指出语用翻译中的"文化补遗"不仅能达到译语与原语的语用等值,而且还能传播文化,增进中西方的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18.
关联理论对“文化语境”翻译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面临如何处理好"文化语境"的问题。本文解释了关联理论对"文化语境"翻译的指导作用,提供并分析了一些可供选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翻译研究中存在一种“泛文化”现象 ,即以“文化移植”界定翻译的本质并建立翻译的批评标准。文章根据文化的概念和翻译实践指出 ,有些文化内涵难以移植又并非所有文本都有文化要素需要移植 ,因此文化移植不能准确界定翻译的根本性质 ,也不能作为指导翻译实践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目的在于传递原语语言信息 ,尽可能再现原语文化。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译者都会面对从原语到译语的文化介入问题 ,并采用各自认为是最佳的处理方法。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 ,都是一个文化交流过程 ,只不过是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介入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