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现代寓言,在"启蒙与救亡"成为现代中国时代主题的历史阶段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图从现代寓言的发生缘由、历史语境、现代特性等方面对现代寓言进行整体把握,进而在中国寓言的宏观视野中透视现代寓言的独特价值,及其在中国古代寓言与当代寓言承接中所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寓言,在"启蒙与救亡"成为现代中国时代主题的历史阶段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图从现代寓言的发生缘由、历史语境、现代特性等方面对现代寓言进行整体把握,进而在中国寓言的宏观视野中透视现代寓言的独特价值,及其在中国古代寓言与当代寓言承接中所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对青年人的影响具有历史的共性。20世纪初,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为主体的新青年派主张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以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追求幸福、承担社会责任。当前,我国社会正进入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转型期,但新青年派的人生观对青年人生观的影响仍然存在。新青年派的人生观主张既反映了转型期社会的特点,也反映了转型期中青年人应该具有的人生观,因此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陈独秀思想特点,采用文献解析的方法,认为:五四时期,陈独秀从文化发展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他以科学、民主和人文精神等先进理念为参照,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和评判,目的是以西方现代文明来引领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尽管这种评判带有"舍中求西"的情感倾向,对传统文化批评过多,但他并非要全盘否定和废弃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主张借鉴西方文化对之进行合理改造,以便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五四新文化的时代背景来看,陈独秀的评判基本上是客观的,其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科学的、先进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向危机.与此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宏观背景下,分析比较陈独秀与胡适等人的不同政治主张,从思想史的层面评析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和理论风格。  相似文献   

6.
[按语]2009年5月,长期保存在胡适后人手中的13封"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首次由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实施拍卖。这些书信涉及1920年至1932年间《新青年》编辑同人的分裂、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相关活动,以及陈独秀和胡适等人之间的历史关系等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1920年9月"新青年社"的正式成立,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主要编辑之间、编辑者与出版者之间双重分裂的产物。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收藏的13封"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对于认知这种分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这批书信中,有一封信的作者和另一封信的时间,学界目前的认定尚存在错误,应予纠正。1932年陈独秀致胡适一信,内涵特别丰富,有助于认知托派领袖陈独秀与胡适、李季之间的复杂关系及相关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视角,运用价值学理论对1906-1949年的回族报刊进行考察,世纪之交国家与族教的双重危机是其价值建构的动因,族教启蒙、抗战救亡是其价值的核心旨归。1906-1949年回族报刊文学不仅具象呈现了这一时期回族冲破闭塞生存格局、谋求个体民族发展进步与国家民族解放复兴的精神历程,也催生了现代回族文学在思想意蕴、语言形式、典型形象等方面的审美创新。从编创者、阅读者个体诉求的满足到指向文学史、文化史等领域的社会价值的实现,证明了回族报刊文学具有多维的价值影响和深远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价值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问题是发展研究的应有之义 ,这种研究应从社会发展目标的价值选择、社会发展的价值冲突、社会发展与价值转化、社会发展的价值评价以及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价值观建构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0.
从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张看《新青年》团体的分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出对中国文学进行革命,并形成了以《新青年》为阵营的新文化运动团体,促使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但随着该运动的深入发展,其主导者由于各自的主张、观点和思想的差异,使得他们内在的矛盾与分歧日趋明显,并最终由于信仰的不同而分裂。本文从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试分析其分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之一,蔡元培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与陈独秀、胡适等人有着明显的区别,集中反映在对新文化运动的两个独特定位,即"文艺复兴说"和"洪水论"上。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比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既反映了他社会改良的主张,同时也体现了一名成熟思想家的文化自觉,其独特的文化观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从崇拜18世纪的法兰西民主主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巴黎和会上西方民主主义的破产,使陈独秀迫切要寻找新的出路;二是五四爱国运动的胜利,使陈独秀等一部分先进分子感到救亡运动不能仅停留在思想启蒙层面,应该走向直接行动;三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冲破重重障碍传播到了中国,满足了这个社会需要;四是俄共的推动作用等等。这些因素综合起作用,促使陈独秀一步步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胡适、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期间 ,都崇信科学 ,相信科学万能 ,注重吸收和宣传西方科学 ,主张欧化 ,以促进中国文化的科学化。但他们对科学内涵、科学范围及科学在未来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的阐释却各不相同 ,从而为中国科学思想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显现出一定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运动时期,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及文化传播活动极其频繁,历史和文化因素使得我国传统翻译理论和策略均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以陈独秀和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及文艺复兴先驱以翻译为手段,大量引进西方文学作品,介绍先进文化思潮,极大地推动了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但二人的翻译思想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国民性改造思潮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近现代,面临国家百疮千孔的现实,以严复、梁启超以及孙中山、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为寻求救国之道,曾兴起了一股国民性改造的思潮。  相似文献   

16.
在学术界 ,一般人总认为梁漱溟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东西方文化论战 ,是站在陈独秀、胡适一派的对立面 ,是东方文化派或顽固守旧派的主将与代表人物 ,他的文化思想代表了更为保守的社会层面。然而事实上 ,梁漱溟并不笼统地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反 ,他时常以陈独秀、胡适的同道自诩 ,并对陈、胡的思想表示了某种程度的赞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 ,梁漱溟没有限于当时的东西文化孰优孰劣之争 ,而是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 ,以一种文化多元论的眼光来处理西、中、印文化之间的关系 ,并试图寻求拯救人类文明的良方 ,这不能不说是他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同人对文学革命的主张显示了群体话语的一致性 ,然而 ,在群体一致性话语的背后 ,却存在着潜在的不同声音 ,这些不同声音体现在陈独秀、胡适、鲁迅和周作人对文学革命理解的差异性中。个性的声音在群体的和声中也许十分微弱 ,甚至可能被暂时遮蔽 ,但它毕竟存在或曾经存在过。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陈独秀、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西化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不是全盘西化论者,在他们的西化思想中,带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就此,本文将他们的西化观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