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了宋代作家欧阳修的散文风格。文章引述了从宋代苏洵到清代林纾等许多评论家对欧文的评论,认为发展到明清时期提出“风神”二字,已上升到美学层面,“六一风神”是对欧阳修散文审美特质最准确的概括。文章接着分析了“六一风神”的内涵和种种表现,并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索了“六一风神”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元之独开有宋风气,于是欧阳文忠公得以承流接响。文忠之诗,雄深过于元之,然固其滥觞也。(《宋诗钞》)在对宋初西昆派浮靡诗风的扫荡中,王禹俑(元之)是诗坛的拓荒者。接踵而来的欧阳修,则更高举起诗文革新的旗帜,以理论与实践之业绩,沉重打击了西昆之势力。欧阳修以文章为一代宗师,其诗歌业绩不免为散文光芒所掩,故论者鲜有深尝者。集中存诗  相似文献   

3.
古体诗并不要求对仗,苏轼在杜甫的基础上使古体与律诗一样达到了艺术上的审美并重,用韵和句式都越来越接近律诗,这种创作态度与欧阳修趋向保守相比更为大胆。追溯对仗手法在七古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可以发现苏轼的七古在宋代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来自他对初唐以及杜诗的继承,尤其是面对可视为其座师的欧阳修继承李白诗风时,他能够开辟新路径,在宋人诗歌当以意为主的观念下发挥自身才华,形成了一种瑰伟绝特的"似律古体诗"。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与韩愈的关系已被反复论述,而他与白居易之间的关联则较少为人所提,实际上欧阳修踵迹宋初王禹僻的努力,继续积极效法白居易。生活方面,他积极实践白居易式的闲适生活,沉浸在对各种“乐”的享受中,摒弃悲怨愁苦的传统贬谪态度,更倾向于白居易式的乐观旷达,这对北宋士人精神的形成不乏重要的示范作用。诗歌创作方面,欧诗呈现出的平易畅达风格与他兼学白居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白居易的平易诗风、讽谕精神、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征经过欧阳修大刀阔斧的诗文革新融入了宋诗的骨髓中。  相似文献   

5.
宋末元初的诗论家方回在《孙后近诗跋》中说:“近世之诗,莫盛于庆历、元祐。”而比较起来,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为代表的庆历诗坛,其诗歌创作兴盛的局面和所达到的成就,远不如以苏轼、黄庭坚为首的元祜诗坛。那么,元祜诗坛何以兴盛呢?本文试作探讨,以求教于宋诗研究的同行。元祜之前的宋诗发展,我们认为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真宗景德、咸平之际,西昆体为代表,二是仁宗庆历前后,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为代表,三是仁宗嘉祜前后,王安石为代表。描述这三个时期的宋诗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宋诗如何从五代芜杂萎靡的诗风中振起,又如何逐渐摆脱唐诗而形成宋诗的个性,这些,都为元祜诗坛的兴盛准备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
北宋著名散文家欧阳修在《与黄校书论文章书》中提出“文章系乎治乱之说”,认为能“见其弊而识其所以革之者”才是好作家;“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他的散文,是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创作主张的。 当然,欧阳修的散文内容涉及面很广。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在文风上明确反对奇险怪诞,而在诗风上却十分推崇"奇险"乃至"险怪",这种矛盾的诗、文观念和创作追求,以及他对太学体始作俑者石介既批评又盛赞的矛盾态度,实际上对仁宗庆历直到嘉祐初年形成的太学体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徐志摩清脱灵动的诗风源自于“流动”的效果。流动的美,是徐志摩诗歌中诗美的灵魂。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诗人对动态美的追求:一、跳跃的意象;二、化美为媚的形象;三、化静为动的手法;四、旋律流动的音乐美。徐志摩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一方面与他本人的内在气质与艺术追求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是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  相似文献   

9.
浪漫主义对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歌创作的影响持续终身。威廉斯早期在形式上模仿浪漫主义诗歌,后来领悟其精髓并发展了济慈的美学观,最后秉承惠特曼精神,从而在本土素材中发现"真"与"美"。文章结合文本分析,研究了威廉斯诗歌中浪漫主义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及其独特诗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易童子问》体现了欧阳修的君子观念。他认为,圣人、君子困顿于时事是一种宿命。在注定的困境中,修养生息、坚定情志、待时而动、优游快乐正是欧阳修受易学启发形成的伦理观念。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充斥于政治现实中的朋党之争、君子小人之辨不可分开。欧阳修将文学批评的眼光投向了特殊的群体,推奖穷者之言是欧阳修发出的属于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欧阳修将畜这一易学中的伦理概念引入到诗学中,比道胜文至更为现实地描述了君子之德与君子之文的关系。穷而后工则是对畜观念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宋人刘克庄以来, 人们都不认为唐庚是苏门人士。深入考察苏门人士的生卒年代、唐庚与苏轼的关系及交往情况, 证明唐庚无疑是北宋后期苏门文学群体的重要一员。唐庚的文学理论观念, 学界鲜有全面深入加以探讨者, 考察发现, 其与以欧阳修、苏轼兄弟为代表的北宋主流思想主张基本一致, 并适当吸收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部分理论观点, 形成其自成一家的文学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理论界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起点问题上存在的不同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探索往往会导致一种新理论的形成,但这种探索必须是成功的探索。导致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成功的探索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其始发点的,因而它也就自然成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文章还对认定一种新理论形成起点必须符合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探索的起点能否成为历史起点,关键要看有没有正确的逻辑起点相匹配,反之,逻辑的起点能不能成为形成起点,除了本身必须正确,还需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找到契机,找到载体,即与历史的起点紧紧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是著名的“唐宋人大家”之一,他的文章字字珠现,代代流传,至今传诵不衰。欧阳修的文章不仅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且很早就传入了韩国,在韩国的汉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即旨在分析、论说欧阳修著作韩国的时间及其刊行、流布的具体状况,进而评说欧阳修文章对于韩国文人所产生的诸多影响及其对韩国汉文学发展的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文章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欧阳修词在历代选本中的收录情况予以统计、分析、考察和梳理.统计结果显示,欧阳修词在以词选为载体的传播链上,其接受过程呈现出传播的及时性、选录的混杂性、风格的失衡性、发展的螺旋性等特点.总的来说,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是影响欧阳修词传播与接受的大背景.此外,词学观念的发展与演变,第一读者的推崇与理解以及传播接受过程中不同主体、环境、目的等诸多因素都在一代又一代接受之链上影响着欧词地位的沉浮,它们对于欧阳修词的传播与接受呈现出历史的动态平衡性,在推动欧阳修词走向大众的同时,也客观地区别了欧词中最脍炙人口的佳作和名篇.  相似文献   

15.
《谢氏诗序》是欧阳修为友人谢伯初之妹谢希孟的诗集所作的序,直接体现了欧阳修重视母教、推赏"隐约深厚"的诗风、哀叹女子诗文"莫自章显于世"的女性诗学思想。此序开启了文人为女性诗文集撰写序跋的风气,对传统女性的诗文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为后世女性诗文集序跋写作者提供了有力的论语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论及欧阳修和梅尧臣的诗歌:“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从整个宋诗发展的角度,高屋建瓴地评价了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历史功绩。欧阳修和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以丰富的创作实践,纠正了西昆体的流弊,使“风雅之气脉复续”,从而开启了一代诗风。元祐以后,才有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突出地体现宋诗风格的创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王士倡导的“神韵诗”是对清初激越诗风的一种修正与发展,而乾隆时期袁枚倡导的“性灵待问,既是对“神的诗”说的扬弃与发展,也为清末诗歌革新开了先声。这两次诗风转变实际上构成了连接清初和清本诗歌创作鼎盛的桥梁。经过这两次诗风转变,清诗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的思想及其与北宋理学思潮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以往学界对这一方面的具体研究颇有欠缺。本文从哲学、经学、排佛道三个层面论述了欧阳修的思想,认为:其“不绝天于人,亦不以天参人”的天人观充满儒家的理性精神,是北宋理学“理本论”的直接理论先导;其以理性精神为标准衡量儒家经典传注的是非真伪,为经学中义理之学学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修本胜之”的排佛道思想,虽然尚无法真正战胜佛道二教的影响,但却为稍后的理学家们加强儒家心性之学建设揭示了方向。因此,作者的结论是认为欧阳修是北宋理学思潮的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俗词的真伪问题实质上牵扯到对欧阳修人格的评价。随着欧阳修俗词"伪作说"的被否定,如何评价欧阳修人格的问题又凸显出来。面对德业文章道貌俨然而情词创作缠绵沉挚的欧阳修,有些学者用"双重人格""多重人格""人格分裂"的概念评价其人格。这种评价客观上造成了对欧阳修人格的根本性否定:欧阳修要么是人格分裂的精神病患者(从心理学角度),要么是多重人格的"伪君子"(从伦理学角度)。其实,欧阳修不仅人格健全、高尚,而且达到了审美人格的境界,他那缠绵沉挚、锐感多情的小词正是他和谐、个性、自由、超越、创造的审美人格的显现,因此,我们认为,不宜用"人格分裂"等概念评价欧阳修。评价欧阳修词作及其人格,应取审美的向度。  相似文献   

20.
袁桷作为元大德、延祜年间的文坛领袖,其诗歌对元代诗歌的确立与定型有着重要作用。他在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实践上改变了宋末诗风,其古诗具有重视兴象、意象高古之特点,歌行体表现出清新绮丽的诗风。袁桷在诗歌渊源上以汉魏建安诗人和唐人李贺诗为取法对象,对元代诗风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