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英语词以单纯词和派生词为核心,语义聚集强;汉语词以复合词为核心,语义流散发展。英语句以主谓聚集其他成分,句式呈聚集型;汉语句以意相连,句式呈流散型。英语篇以主题句聚集其他细节;汉语篇曲折、含蓄地阐述主题,思想流散。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英汉语句手法的特点,阐述了英汉语句手法的对比及其应用。英语语句着重于空间搭架,以关系词的适用见长,采用的是营造学手法:汉语语句重时间顺序,倾向于动物着眼,动词突出,采用的是编年史手法。了解了英汉语句手法的不同,对翻译实践有很深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英句法结构不同,汉语多用并列结构,英语多用从属结构,这个差异导致汉译英时须将汉语的并列结构转化成英语的从属结构,这就涉及到汉语并列结构中谁主谁从的问题,图形-背景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本文从定义特征、动态性、依赖性、突显性四个方面探讨汉语古诗语句图形和背景的区分问题.在区分原文中图形和背景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在译文中用适当的句法结构体现出来:图形用主谓结构或主句表达,背景用从句或短语形式表达.综合这两个方面,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汉语古诗英译的本质问题可以归结为:原文中何为图形,何为背景;译文中图形和背景何以体现.本文旨在为汉语古诗英译时译文的句法建构提供可资参考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将翻译美学理论与语句翻译实践密切结合,探究汉语“表情功能文本”语句英译的审美优化,指出译者在汉英语句翻译的译语构建中应按照“对应与代偿”的优化策略,恰当选择“形式美、音韵美、意象美”的审美优化层次及其优化类型,灵活采用“对等转换、层次转换、类型转换”的优化方法,努力实现“完全等效、功能等效、代偿等效”的审美艺术效果,最大程度地创造源语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模因论视域下汉语公示语英译及其教学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它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通过模仿而得到传递。汉语公示语的翻译可以将汉语公示语、汉语公示语英译和模因相结合,以模因论为指导进行研究。在模因论与汉语公示语英译教学中,应重视模因理论的传授,透彻理解模因传播周期;遵循翻译技能的发展规律,培养翻译能力;强化翻译策略传授,提高汉语公示语英译质量。  相似文献   

6.
英语和汉语产生于不同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也不相同,所以两种语言存在着差异。减译是翻译的一种正常现象,为了把原文信息译成译文信息,语言形式上的删减必不可少。减译不是减“义”,是翻译的一种变通手段。以英汉语言的规律性差异为切入点,以翻译理论为依据,阐释了减译的定义、本质。  相似文献   

7.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汉英旅游景点介绍文本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语旅游景点介绍文本具有相似的文本功能,但二者在语篇模式和文体特征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要使旅游外宣文本实现其预期功能,译者必须了解目的语读者对该类语篇的阅读期待,对原文信息进行调整。本文对比分析了英汉旅游景点介绍文本在语言特点、信息功能方面的差异,从翻译的功能理论角度探讨了汉语旅游景点介绍文本英译中信息重组的必要性和原则以及可以采用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西思维差异与语篇信息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思维模式的人组织信息、谋篇布局的方式有所不同。如果能按照各自的思维方式安排语篇信息,就可以使文章更易解读。文章就中西方思维差异、思维差异对英汉语篇信息安排造成的影响及提高英语写作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英语意义被动句和汉语受事主语句都是形式上主动意义上被动,但二者又有各自的特点英语中意义被动句的使用较少且受较多限制,汉语受事主语句运用灵活广泛。究其原因,一是英汉民族思维模式对语言的影响,二是由英汉语言在类型学上的差异。英语是以主谓关系为基本句子结构的形态型语言,汉语是一种以语义为基础组字成句的语义型语言。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节奏旋律,常显现于诵读及口语交际中。人们往往运用语言抑扬顿挫、疾徐有致的节奏旋律,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汉语的节奏旋律形象,是"音"和"意"的结合体,"形"和"神"的统一体。调节语言的节奏,可以更好地传情达意,体现汉语节奏旋律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刍议双语教学的语言提升功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引进外文原版教材、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双语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教材陈旧、课程内容落后等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出发,论证了双语教学的主要语言提升功能: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深化以交际法理论为指导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确保整个大学阶段外语教学的持续性;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原版教材与案例,进一步学习、体会英汉差异,提高表达的可接受性;有效地避免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因语言转换而导致的多种信息传递误差.文章旨在不断促进学科目标建设的同时,提升外语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英汉动词“结果”义概念化方式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类型学的角度看,英汉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其动词“结果”义概念化的方式可能存在异同。概念化的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到有关词语的语法表现形式。文章通过对比发现,英语中“结果”义常常综合地表达在动词中,而汉语则偏向于分析地采用“动词+小词”的形式表达;同时,根据汉语动词“结果”义概念化对句法系统的影响,说明了现代汉语句子信息组织原则。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英语基本句型应该有7种。生成语法管约论框架内分析了划分的语义和句法依据,谓词的题元结构和EPP决定了句子层面的必有成分,同时形态规则的作用和满足格理论还会推导出一些衍生句式。  相似文献   

14.
自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不美,节奏坏,不和谐,都由于语文坏和性情坏;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节奏一直是中、西诗学及推动诗歌艺术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但汉语诗节奏的构成要素及其形成原理尚缺全面、系统的论证。从萨丕尔提出的语言"动力基础"出发,比较汉语、英语语音的"动力特点",并从中国古、今诗歌综合考察,汉语诗的节奏以"双音化"为基本特征:在显性层面"双音结构"为最常见的标准组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隐性层面表现为单音"延长"、三音"压短"、超过三音强制切分以趋近双音的时长,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等。诗句中的轻微停顿可凸现、强化"双音化"效果并形成"韵律边界"。汉语的虚词、"词长弹性"是支持"双音"组合的高效语法工具。"双音化"、顿、虚词、"词长弹性"可称为汉语诗节奏四要素。由于双音节是汉语最为高效的组合方式,现代汉语词库中双音词已占压倒性优势——据吕叔湘统计占比超过90%,因而汉语诗句或诗行几乎可天然超过一半为双音结构,以"双音化"为核心,进一步利用汉语虚词、"词长弹性"等语法手段,以及"隐性的双音化",即可有效配置、形成汉语诗的节奏——因而可称为"双音衍生型"节奏。汉语诗的节奏有三大优势:第一,配置容易,是因为汉语的"双音化"极为强势;第二,节奏感强,是因为诗句中的轻微停顿形成非常清晰的"韵律边界";第三,更为整齐,是因为汉字的书写和发音具有"等长""等时"的特点,且汉语中双音结构具有显著优势,不同于英语单词书写和发音长短不一。因而,汉语具有天然诗性语言的特征,不但促进了《诗经》、唐诗宋词等极高水平的长期繁荣,也极有利于帮助当代诗歌艺术和文化的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学的根基。英语翻译将古汉语的文学特色表现出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古汉语英译时应把好握韵律和节奏以推动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趣谈与动物有关英汉习语所用比喻形象及翻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习语都是构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具有文字精练、遣词隽永、形象生动鲜明和富有韵律节奏等特点。中英文习语浩如瀚海 ,极其深广。本文从与动物有关的中英文习语的对比和翻译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 ,以便激发人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提高翻译及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7.
翻译长句的传统技巧没有考虑到信息结构和信息焦点这一视角。英汉信息结构和信息焦点分布存在差异 :英语结构受末尾焦点 (end focus)和末尾着重 (end weight)两条原则制约 ,而汉语结构只受末尾焦点原则的制约。翻译时不可照搬原文的信息结构 ,要根据译入语的信息结构特点和信息焦点的分布规律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8.
附加语可以是经验性、人际性和语篇性的,经验时间附加语通常作为小句环境成分位于句末。句首时间附加语则是一种有标记的词序调整,而这种调整不是任意的。通常来讲,能够移至句首的时间附加语必须是句子附加语,而不是述谓附加语,也不是指向宾语或者依存小句中的时间附加语。句首时间附加语作为有标记主位和已知信息,其语篇功能主要包括时间场景设置、语篇衔接和信息焦点凸显以及信息对比功能。   相似文献   

19.
句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并不是为了自身意义,而是为表达某种情形或作为上下文的一部分而存在。本文旨在分析英汉语篇中结构、信息分布的特点,探讨翻译中语篇的主位结构与信息结构的转换规律以及所造成的影响。翻译应不拘泥于理论模式,但在字词、主位、述位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对语篇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南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发现,当前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本土文化缺失问题,并由此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中频显“中国文化失语症”。建议提倡“生产性多元文化主义”,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多面性”和“文化创造力”以及本土文化信息源多样化等措施,以强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