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货币理论主要流派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货币对实物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否中性的问题是西方货币理论的主要争论点。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对货币是否中性问题的探讨实质上推动了货币理论的发展。同时,这一问题导致人们对货币政策的不同理解。一般来说,货币中性论者认为货币政策应注意最终目标的控制;货币非中性论者则认为货币政策应注重中间目标的控制。目前,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对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我国在借鉴西方货币政策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理论分歧  相似文献   

2.
论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存量的增加及其价格的波动对货币政策效应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紧扣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3个条件:货币能否影响产出、货币与产出和物价之间是否存在稳定联系、货币当局能否控制货币,系统地分析了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资产价格变化影响了货币和物价之间的稳定联系;资产价格影响了货币与产出之间的稳定联系;资产价格变化削弱了货币当局控制货币的能力。最后,本文提出了面对资产价格变化政府当局增强宏观金融调控有效性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技术,考察了中国的货币存量与国民收入之间的长短期动态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长期还是短期,货币在我国呈现出非中性的特征,这表明货币发行量是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4.
基于菜单成本模型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单成本导致产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粘性,此时货币供给的微小扩张或者收缩无法等比例地传导到价格水平上,于是导致微小货币冲击对产出具有实际效应,进而体现货币冲击作用呈现菜单成本型的非对称性。我们利用区制转移模型描述和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菜单成本型的非对称性,发现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受到菜单成本的制约,因此建议采用多次和小幅的货币政策调控,以便发挥微小货币冲击的实际效应。  相似文献   

5.
胡月晓 《南都学坛》2011,31(6):122-124
货币供给变化如何通过资产组合效应对金融资产价格发生影响,历来是金融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货币数量发生变化后,股票价格如何变化,深刻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和实体经济中的实际经济行为。货币数量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有两条途径:直接途径和通过实体经济部门发生作用的间接途径。货币变化对股票价格影响是应时、应地而变化的,并无定势,不同经济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表现。在货币变化没有引起通货膨胀变化或通货膨胀变动预期,其他资产在无通货膨胀变化和变动预期下是一种稳定的基准资产情况下,如果股票与货币之间关系是替代性的,货币与其他资产之间为互补关系,那么货币数量变化将引起股票价格的反向变化,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将引起股票价格的下跌;除此之外,货币数量变化引起的股票价格变动则是不定的,它取决于货币、股票和其他资产相互之间的替代性,以及原股票价格和投资者持有财富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货币条件变化使信贷规模发生相应收缩或扩张是金融失衡和经济波动的原因之一.采用面板平滑过渡回归(PSTR)方法,以广义货币供应量为过渡变量,以采购经理人指数和房地产价格指数作为控制变量,构建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产生的影响模型.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上市相关数据,揭示了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货币政策等变量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随货币供给价值门槛水平变化在高、低制度之间平稳并逐步过渡.在低制度下货币供应量会增加银行风险,而在高制度下则不会产生此类风险.同样,采购经理人指数和房地产价格指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也是不对称的.这些非对称效应结果表明,股市中确定的下行风险在银行体系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2015年,货币政策总体处于稳健略偏宽松状态;货币创造机制顺畅,创造渠道发生显著变化,货币乘数及证券净投资的重要性大幅上升;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较快,与M2增速之间关系发生逆转;名义利率大幅下降但实际利率保持基本稳定;货币政策定向调控功能强化.2016年,货币政策将基本维持稳健略偏宽松状态,货币乘数仍将是货币创造主渠道,M2增速与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的差异将显著扩大,结构性货币政策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为确保货币政策有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及时调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口径,确保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积极防范和妥善处置金融风险,确保货币创造机制顺畅;做好相关政策及改革配套,避免货币政策导致资源配置结构的进一步扭曲.  相似文献   

8.
创业企业IPO成功后,风险投资者1若未如预期退出则称为"未预期的风险投资参与",可能导致上市企业投资决策受到影响。以中国2007—2012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相关研究表明,在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框架下,不同货币环境中未预期的风险投资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投资效率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宽松的货币政策能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紧缩的货币政策却加剧了非效率投资;未预期的风险投资和机构投资者在货币政策紧缩时均能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在货币政策宽松时则进一步交互影响,增强作用效果。因此,可通过规范货币操作,完善资本市场尤其是加快风险资本的发展,以改善上市企业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使我国统一的货币政策操作形成了区域非对称的货币供给。依据最优货币区标准的理论分析和基于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的实证分析结果一致认为我国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东部沿海区域的政策效应优于中西部区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是形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的根本原因,货币政策传导主体的区域差异是形成区域效应非对称性的直接原因。我国应关注区域差异实行适度差别的货币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实物期权模型中引入美联储非预期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美联储非预期货币政策对中国企业R&D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美联储非预期货币政策通过不确定性与利率渠道对中国企业R&D产生负向溢出效应且具有非线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泰勒规则度量美联储非预期货币政策的方法,并构建双阈值门限面板模型实证研究美联储非预期货币政策对中国企业R&D的非线性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美联储非预期货币政策对中国企业R&D的非线性负向溢出效应分别由机制Ⅰ(经济繁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高)和机制Ⅱ(经济萧条、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高)刻画。机制Ⅰ中的负向溢出效应大于机制Ⅱ中的负向溢出效应,且这种效应随着所有权性质、行业属性具有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数量性效应进行简单分析,并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1984-2001年间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收入波动的关系进行考察后,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的数量性效应总体是明显的.在长期内我国各经济主体对货币供给有较强的制约能力,货币供给受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影响较大.这就导致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控制的难度加大,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被削弱.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农产品价格超调假说,考察了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机理及效应。理论上,货币政策冲击影响了农产品的投机性需求,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大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得到的实证结果,支持了理论分析的基本观点:短期内,货币政策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主要是经由需求渠道而非供给渠道,在货币冲击下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较大,并且波动的峰值超过了其新的均衡水平,即存在“超调”现象;但是,长期内货币政策对价格的影响是中性的,农产品价格最终趋于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相同的均衡水平。货币政策应盯住农产品的长期价格水平,管控农产品的投机性需求,以平抑农产品价格波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流动性过剩集中在银行体系和广义货币供应量两个层面.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累积的巨额存量货币的流动性增强,而信用货币派生能力的提高和境外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现象.化解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应着力于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中期需要调整汇率政策,弱化人民币升值预期,长期来看,需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为重点.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包括两个环节,一是货币供给作用于总需求,二是总需求作用于产出.后者需求的变化能否引起产出的调整取决于名义黏性的存在性及其强弱.名义黏性包括工资黏性和价格黏性,工资黏性的存在有助于价格黏性的形成,价格黏性是货币产出效应产生的微观原因.中国的产品市场在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具有一些特质,因而价格黏性很强并且形成的微观原因很特殊.极强的价格粘性保证了货币政策在第二环节的效果.这一结论为分析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也为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找到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本研究基于对常熟市、如东县和铜山县329个衣户调查数据.以家庭平均年龄、人力资本存量、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社会网络、特殊经历等变量来衡量衣户资源禀赋并以其为解释变量,使用logistic模型和Tobit模型计量分析衣户劳动力转移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衣户劳动力转移决策的估计中。非衣就业经历和预期人均非衣就业收入是影响最为显著的2个因素,在非衣就业比例较低的地区尤甚。农户社会网络、非衣就业经历和预期人均非衣收入对衣户劳动力转移规模影响显著,但人力资本存量和村人均收入水平对估计结果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影响衣户劳动力转移既有正效应的资源禀赋,也有负效应的资源禀斌,对于减少衣户资源禀赋负效应的影响,提高资源禀赋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直是国际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热点,也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面临的重要课题。考虑到IS曲线和LM曲线表示的行为方程在中国基本成立的实际,构建了引入经济开放度的IS-LM-BP模型,并利用1985—2007年度数据经济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第一,在目前不完全对外开放下,我国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仍具有非中性特征;第二,通过我国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M0、M1、M2)与经济开放度和经济增长率交叉项负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模型中随经济开放度增加、降低我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的结论;第三,通过我国货币供应量M1、M2与经济开放度和物价上涨率交叉项正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模型中随经济开放度增加、降低我国货币政策价格效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普遍厌恶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里考察了通货膨胀对经济的长期影响.从长期来看,随着通货膨胀率上升,人们倾向于低估未来,从而导致社会资本存量下降.推翻了Sidrauski的货币具有"超中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大多数经济体在一定程度上不是最优货币区,在统一货币政策冲击下,一个经济体各个区域的反应并不具有一致性,反应程度和反应时滞都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受货币政策冲击后区域反应显著不同,但是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研究在中国却严重滞后。对这一领域的国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对于中国货币政策制定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方法经历了从最优货币区理论到VAR模型的发展过程,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区域非对称性、金融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区域非对称性以及经济主体行为的非对称性等因素阐释了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形成机理;未来,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将会集中在与总量研究相结合的领域。  相似文献   

19.
基于跨期最优化条件,引入劳动力供给因素,在内生经济增长框架下分析了货币政策对居民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消费者对商品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大于1,那么货币供给增长率上升会促进就业的上升;如果规避程度小于1,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减少就业;而等于1时,货币供给增长率对就业只产生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货币表现出中性特征。考虑到我国当前居民对商品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比较大,因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就业,实证检验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但从长期来看,居民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呈下降趋势,因而依赖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解决失业问题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0.
围绕美联储"加息+缩表"双重叠加效应和中美贸易摩擦等政策不确定性,以及国内货币政策环境的变化和"房产货币化"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问题,从内外两个层面剖析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操作所面临的"稳增长"还是"抑通胀"、"紧货币"还是"宽货币"之两难选择困境,并据此提出下一阶段我国应对美联储政策不确定性的货币政策操作(化解)策略:一是要立足宏观上要稳的思路,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二是立足微观上要活的思路,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灵活性;三是立足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基调,充分发挥宏观审慎评估作用来化解重大领域金融风险;四是立足"渐进开放与恰当管理相融合"的主策略,持续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五是立足"静观其变、后发制人"的巧策略,稳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货币政策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