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满映"是特殊的国策电影公司,在中日电影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满映"所拍摄的新闻片和故事片都是带有明显宣传色彩的国策片,后期的电影内容则更加反动。"满映"为宣传日本和伪满洲国的国策,鼓吹"日满协和",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奴化沦陷区人民进行了大量的活动,成为二战时期日本在国外设置的最大的文化殖民侵略机构。  相似文献   

2.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一场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战争.奴化教育是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实行的殖民教育,是具有军国主义色彩的殖民侵略.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政治统治、军事镇压和经济侵略而采取的侵略措施.  相似文献   

3.
满铁是日本政府于1906年设在中国东北的特殊殖民侵略机构。满铁以数十年侵略中国东北积累的雄厚实力,全力支持日军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期间,满铁不仅增设和补设内外机构,为侵略战争提供重要信息情报、资金、物资以及派遣大批社员,而且全力承担日军军事运输任务,同时通过奖励、慰问以及致贺电等方式安抚前线侵华士兵。  相似文献   

4.
"满洲第一〇〇部队"是日本侵华时期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一支特种细菌部队,原名关东军军马防疫厂,由关东军总司令部直辖.通过对"满洲第一〇〇部队"的历史沿革、名称变化及出现时间、组织机构、部队人员编制、细菌战活动、毁灭及战后贻害等历史问题的仔细梳理,以使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相关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5.
近代日本知识学人的"满蒙鲜观"是在日本帝国殖民扩张主义意识支配下,其"学术研究"与帝国政治相结合的产物,本质是为日本将东北地区由中国分裂出去的政治野心提供学理支撑.通过考察日本考古学家、人类学家鸟居龙藏的学术经历和研究结论,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的认知带有帝国殖民性色彩.鸟居龙藏在中国和朝鲜开展了大量调查活动,以考古文物调查、田野调查、人类学调查为依据,提出"满蒙同源相亲""满鲜不可分".他以"满洲"为支点,将"满蒙鲜"三地相连,构建其对内的一致性,该理论与学术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6.
铺设以南满铁路为中心(包括北满在内)的"满蒙铁路网"是日本政府满蒙政策的主要内容."九·一八"事变之后,随着侵华战争的不断升级,日本又炮制出"满洲国铁道网计划路线大要".其目的:一是加紧对中国东北的资源掠夺,在东北确立军需工业基地(能源、钢铁、粮食),二是建立、巩固军事铁路网,以此为基础扩大侵略战争,逐步实现其确立"大东亚共荣圈"、鲸吞整个亚洲的企图.  相似文献   

7.
1937~1945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造成巨大的损害.为深化抗战期间中国文化损失研究,在介绍抗战期间文化损失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中国战时文化损失的概况,确证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罪行,并对文物损失的原因、被劫文物的数量、文物损失统计的差异、损失起算的时间和地域等问题进行考订辨正.  相似文献   

8.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军部派出的"笔部队"作家创作了"他者"这一歪曲和丑化中国人的形象,妄想以此掩盖其侵略战争的罪行和美化日本军队."他者"是法西斯军国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日本作家干预和渗透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其时,日本国内的女权主义者,在整个民族疯狂于国家主义的时空下变节、转向,以此获得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畸形提升,建立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意念内的妇女解放观与军国主义达成了共谋.日本近代著名女作家林芙美子的人生经历代表了日本女权主义变异的缩影.侵华战争时期,林芙美子放弃了自由主义个人奋斗的思想转投军国主义,多次身负官方使命前往中国战场采访报导,成为侵华战争的积极协力者.文章以林芙美子寓华期间创作的描写南京沦陷的小说<运命之旅>为例,分析了侵华文学中"他者"形象的成因及日本女作家的战争观.  相似文献   

9.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事变发生后,日本陆军省内部出现了两派,一派主张立即扩大侵华战争,一派则主张采取"不扩大"方针,将事变作为地方事件加以解决,以达到蚕食中国领土的目的.但在极短的时间里,日本政府就将"不扩大"方针改变为全面侵华方针,本文拟就日本这一方针的变化做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1931年“九&#183;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变该地区的图书馆为其殖民文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1937-1945年日本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进一步给中国国书馆事业带来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讨学人在台湾光复初期教育重建中的奠基性作用,分析他们在教育界开展的以"启蒙"为导向的文化建设,以及他们在去除日本殖民教育影响基础上大力推广国语等活动,可以看到学人们在台湾教育事业推进过程中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战后,日本开始化学战准备,陆海军开始研制化学武器."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中国东北设立了关东军陆军化学研究所等化学武器工厂.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将其研制生产的大量化学武器使用于中国战场,战败时却将化学武器遗弃中国,造成多起由化学武器引起的人员伤害事故,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东亚同文书院的历史缘起、详细沿革及其客观性质等,指出日本军国主义者从1900年至1945年在中国开办的东亚同文书院,培养了大量的所谓"中国通",通过大旅行等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全面的立体式调查,实际上是为日本政府的侵略活动作了前期准备.在侵华战争中,东亚同文书院的学员充当随军翻译、间谍等,为日本军方搜集和提供情报,直接参与侵华活动.因此,虽然东亚同文书院曾经对中日文化交流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决不应该由此忽视其作为日本侵华帮凶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伪满协和会是日伪殖民当局的“翼赞政治团体”,是殖民统治者的帮凶机构。本文通过追述协和会在伪满“总动员”时期,为了给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提供军需物质,如何与殖民当局结为一体,不遗余力地参与“粮食出荷”“金属献纳”“勤劳奉公”“爱国储蓄”等罪恶活动,逼使东北民众为之付出巨大牺牲的史实,揭露和批判了日伪殖民统治者的滔天罪行。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前半叶,日本对台湾和中国东北地区发动文化管制,先后在两地建构出一南一北的殖民文化谱系。这些文化政策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和延续性,造成了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映像。当时的报纸、文学期刊、日记等第一手资料,以及近年的口述历史等,真实地呈现出殖民地台湾和中国东北之间的文化连接与互动。殖民当局通过语言政策、报纸等强制推行日语,并最终废止汉语。在其建构的"大东亚共荣圈"中,两地文字先后成为其殖民文化体系的"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沦为日本扩张殖民的文化工具。  相似文献   

16.
伪满洲国成立后,为了实施对该政权的有效控制,日本帝国主义确立了"内部指导"原则与总务厅中心主义."内部指导"就是由日系人员担任伪满洲国的各级官吏,从内部掌控伪满洲国.总务厅中心主义就是由日本人组成的总务厅,替代国务总理,掌管伪满洲国的人事、主计、需用等具体事务."内部指导"原则与总务厅中心主义,是伪满洲国沦为殖民政权的最重要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日本实施的“东方文化事业”启动,但随着日本国内侵华势力的膨胀导致中日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该事业成为日本单方主导的对华文化事业。在此背景下,1930年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开始实施由“普通补给生”和“外务省官吏生”构成的第三种补给生制度。其中普通补给生可谓外务省最早派遣的学术型留华学生,他们以研究与中国相关的学术为目的,并带着明确的研究课题来华留学。他们在中国各大学旁听,并以私人身份或通过学会与中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还开展了各类旅行活动,有些人在“七七事变”后直接参加了日本的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暴行。留学结束后,他们就职于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界,遂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日两国间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通过提交调查报告、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等方式充当日本侵华的宣传者和帮凶。总之,近代日本外务省派遣第三种普通补给生留华是日本实施其侵略中国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8.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逐步获得了"满蒙利权".在此过程中,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的外交战略不容忽视."小村外交"通过对华软硬兼施、施展权术,以及日俄协商等一系列灵活举措,为日本攫取、拓展和维系"满蒙利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并由此推动了日本"大陆政策"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9.
日本右翼势力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问题上"英美与日本同罪".其实质是割断历史、混淆界限,为日本的战争罪责开脱.英美在历史上有罪,但与日本不同罪,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责任已成为历史的铁案.先有"重庆大轰炸"后有"东京大轰炸".原子弹空袭"被害史观"的实质是抹杀日本的"加害"责任.对中国而言,日本与英美--法西斯国家与民主国家、战时中国的敌与友岂能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20.
日本侵华战争以日本的失败而告终,但战争遗留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成为影响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屏障.我国学界对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从未停止.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新史料的不断涌现,中国学界关于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学术史角度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在当前中日关系背景之下,更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