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我国目前在依法治国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立法不详尽、执法不规范、司法不独立、守法不自觉。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急剧变迁且地域差异大,法律滞后;行政权力膨胀,缺乏行政权力清单;司法体制不完善;人民法治意识淡薄。解决的对策主要包括加强宪法实施,依宪治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公正独立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增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对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为此,我们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使政府工作法制化;加强司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健全制约机制,使廉政建设法制化;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拓宽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3.
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建设法治国家",并明确要求要善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考虑问题。这不仅说明了法律思维的重要性,而且也必然关涉法律和司法的理念定位与技术选择。在司法向度内,司法形式主义与教义式法律思维作为一种经过长期累积而形成的稳固的知识体系,表征着司法的基本规律,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本源性、基础性和优越性;它们也因共享形式性、逻辑性和程序性而高度谋合,并一起合理而高效地维护着法律安定和司法正义。不过,它们也有层次之别:司法形式主义是抽象层面的司法理念,是实现实质正义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应成为我国当下司法的元理念;教义式法律思维属于具体层面的司法技术,其安全又极易操作,理应成为我国当下司法的首要方法。因此,坚守司法形式主义理念与教义式法律思维方法应是我国当前司法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4.
十六大报告在很多方面有许多创新点 ,在民主政治建设上也不乏创新 ,首次在党的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与要求 ;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正确定位 ;在前几年司法改革的基础上 ,触及关键与核心 ,进一步提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路径 ;强调了程序在民主政治建设 ,特别是诉讼中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司法管理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司法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法院要加强经济案件的审判工作,检察院要加强对经济犯罪行为的检察工作,司法部门要积极为经济建设提供法律服务。”学会现代化的司法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技术,已是司法干部的紧迫任务。司法管理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方法,根据政策与法律,进行计划、决策、沟通、协调、监督和运用司法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作适时、适地、适人、适事的处理,以提高司法工作的效率,发展司法业务,完成司法组织的使命。司法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效性司法管理,以整个司法组织的最佳管理和最佳发展为目标。司法干部的每  相似文献   

6.
开展法治教育,为法治政府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加强行政立法工作,为法治政府建设奠定法律基础;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为建设法治型政府提供支撑;做好司法监督,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7.
封闭的刑法体系以概念法学为理论基础,强调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案件事实与概念之间的涵摄关系,按照严格的形式逻辑形成判决.封闭的刑法体系强调法律的确定性,却忽略了法律的公平性;强调排除司法者的专断,却也试图排除司法者的价值判断;强调判决的逻辑性,而不是判决的可接受性.开放的刑法体系强调在常识常理常情、宪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目的、刑法的任务、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情理性概念和刑法规则中解释、适用刑法.它不但协调了刑法的普遍正义与个案正义,而且协调了刑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8.
论司法的社会效果——由张明宝案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实效包括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当今司法越来越重视法律的社会效果,且强调二者的统一,"6.30"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重视法律的社会效果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但是过分强调也有不合理性.正确的态度是将法律效果作为司法的首要目的,追求社会效果时应当保持克制、理性,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无法完全统一,只能趋近.  相似文献   

9.
列宁强调必须依法治国,坚持国家法制统一和司法独立,严格法律监督,法应与时俱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司法队伍建设,保证法律全面准确地实施,列宁的法制思想对我国法制建设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于司法判决的有效性问题,主要有三派理论:哈特的规则论将法律当做规则系统,强调司法判决的确定性;德沃金的原则论强调法律由规则和原则组成,寄托于超强的克拉赫勒斯式法官保证司法判决的正确性;哈贝马斯的商谈论则寄望于主体间的商谈程序保证司法判决的确定性和正确性。三派理论都片面地反映了司法判决的有效性,只有严密的规则体系、超强的法官能力和平等的商谈程序这三位一体才能保证司法判决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法制近代化,是指法律及其制度脱离古代传统,迈向近代文明的转型与发展过程。孙中山的法律思想及法治实践,涉及了与法制近代化相关的一系列核心问题,诸如提出了系统完整的民主共和宪政主张,进行了建立民国、民主立宪、保障民权等伟大宪政实践;提出了法律至上的法治主义主张,以此否定人治主义和法律工具主义;提出了"五权分立",主张并推行司法独立;反对等级特权,主张并实践平等自由人权;从理论与实践上改变"诸法合体"的传统;反对重刑酷罚,主张并实践刑罚人道主义等。因此,孙中山对中国法制近代化乃至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其历史贡献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2.
司法公信力是在法治社会中树立法治权威的必备要素,也是促进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优质资源。司法公信力不足在制度架构上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合理有关,也在深层次上反映出对于司法理念与法律适用的调试需求。从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长远规划来看,应当在维护法制统一,保证国家法律在民族地区得到普遍适用和严格执行的基础上,重视民族习惯法在司法中的地位,在法律适用上顾及关乎民族群众心理情感,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的民族习惯。通过创新与落实司法为民理念,提升民族地区法治建设中的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越来越严重的诉讼拖延问题无疑是促使法院寻求快速审结民事案件的直接动因,但民事诉讼制度中的缺陷和漏洞已成为法院快速裁判的主要法律障碍。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应该是完善我国现有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存在缺陷的程序和制度,弥补立法和司法解释中的法律漏洞。  相似文献   

14.
国内仲裁裁决司法审查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立国内仲裁裁决司法审查制度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国内仲裁裁决司法审查的范围应包括程序问题和实体问题,以是否违背公平、公正和当事人意思自治为标准;国内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应参照适用特别程序,仲裁庭应为"法定证人",应允许当事人对司法审查所作出的裁定上诉。  相似文献   

15.
试析中国法律解释体制下的司法解释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中国法律解释体制下的一种重要制度,尽管司法解释得到逐渐改革和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弊端,需要加强立法,理顺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的关系.司法改革的方向不应以判例法取代司法解释,而是要建立司法解释与判例解释相结合的解释体系.  相似文献   

16.
张国安 《南都学坛》2007,27(2):94-97
十月革命后,针对苏俄党内和国家机关中出现的诸如铺张浪费、贪污受贿、追求特权等严重的腐败现象,为确保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永久性地位,防止国家公职人员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列宁在对腐败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首次阐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应以法律为武器同腐败现象进行斗争,并提出了一系列反腐败的法律对策。加强立法,为反对和治理腐败提供法律武器;加强法制教育,培育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观念,根除腐败现象的思想基础;严格执法,依法对腐败分子实行严惩,以儆效尤;完善法律监督机制,从制度上堵塞腐败现象赖以滋生和蔓延的漏洞。  相似文献   

17.
司法公开是现代司法制度基本原则之一,没有公开就没有正义。司法公开包括直接公开和间接公开,我国的诉讼法中明确规定的只有直接公开。在法律存在"漏洞"的情况下,就需要法官来承担法律续造的职能。就司法公开来看,法律的续造离不开媒体的监督,司法公开和媒体监督是具有统一性和冲突性的命题。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提出要树立法律的权威 ,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并对如何树立法律权威的问题作了重要论述。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构成了依法治国理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交易所纪律处分行为的权力来源和法律属性的基础上,对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行为司法审查的相关制度设计进行探讨,提出应当在进行司法审查之前遵循“穷尽内部救济”原则,在司法审查的具体运行中以法律审查与事实审查为中心。  相似文献   

20.
海峡两岸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峡两岸民事法律适用问题是区际法律冲突的一个方面。可以将“一国两制”这一未来可预见的模式套用于今天的两岸民事法律适用的现实 ,台湾地区是我国这一单一制国家中的一个单独的法域 ,台湾地区的民事法律为台湾法域的法律 ,应确认其域外效力 ,并在审判实践中加以适用。台湾地区以不合理的区际冲突规范解决两岸法律适用问题 ,并不能真正起到解决两岸民事法律适用问题。在解决两岸民事法律适用问题时应遵循参照国际私法规则和区际法律适用理论成果、不能以非对非、参照国家政策等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