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着严重“失调”,各地产业规划过度趋同、产业布局与科技资源不匹配、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能集中于产业链低端环节等。因此,应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宏观规划和指导、建立系统有效的协调组织体系、构建网络式产学研战略联盟、合理制定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步骤、完善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集群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主要路径.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中面临的产业技术储备不足与市场培育相对滞后并存的问题,从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等理论以及与生态学融合发展视角,综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探寻现有理论研究的一般规律以及存在的“缺口”,并分析了下一步研究可以拓展的方向,即结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特点,将生态位理论嫁接、融合到产业集群理论中,重点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协同跃迁的作用机理,由此提出相关的机制、政策等.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海洋高新技术为首要特征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为各国争相抢占的科技制高点。本文在界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总结出国外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政策规划的制定、管理与协调机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投融资机制、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借以促进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推进凉山州产业振兴,依据央地政府职能协同理论,需要央地政府上下协同扶持,也需要地处“三区三州”的凉山州积极行动。央地政府上下协同建设“中国航天博物馆”、做大做强邛海旅游环线和凉山大学回归,是凉山州“十四五”文旅产业优先发展的前提,也是其高质量发展“三位一体”内生协同联动的力量,更是将外部输血功能与凉山州内部造血功能合一,从而形成央地政府协同义务合力的机制、法制和体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产业政策是转型中国家有效激励产业绿色发展与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抓手。本文以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央地产业政策协同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不管是中央产业政策还是地方产业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证实了产业政策的绿色技术创新价值。第二,央地产业政策协同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央地产业政策不协同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抑制效应。进一步机制检验表明,产业政策协同性主要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以及研发激励三重机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产生正向促进效应,而央地产业政策不协同抑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原因在于削弱了政府资源供给以及外部融资信号支持。第三,调节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在央地产业政策协同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产生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说明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强化产业政策驱动的企业绿色创新导向,实现基于“外部政策驱动—内部可持续战略导向”的内外结合效应。最后,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产业政策协同与产业政策不协同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存在制度环境、产权以及行业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本文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安徽省2010-2019年1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法,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分权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也会抑制环境规制的提升,导致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作用发挥不够,引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受阻.但就综合影响效果而言,财政分权仍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深化财政分权制度改革、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及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把握其内涵和扶持政策的实施原则。目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展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点决定了政府扶持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兼顾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和阶段性原则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新科技主驱动性、新兴市场高需求性、产业多关联性、发展高风险性和自我循环强化等特征,以及支撑其发展的资源具有多元性、综合性和高科技特征,决定了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机制和政策扶持体系对于有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性。通过创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和国际化引导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行结构性减税等优惠政策,选择金融支持与产业周期相适应的发展路径,实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互补作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资源动态监测机制等途径,可以形成资金资源的有效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9.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入手,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产权能力、产业集群、金融支持、政府补助、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六大方面,现有文献主要围绕这六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采用假设检验、实证分析、构建模型等研究方法与评估体系,而比较研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学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数量较多,但大多数只是宏观地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某些影响因素。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包含不同行业,各个产业的特性存在差异,对于具体某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同时,技术、政策以及融资环境等某一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研究慢慢增多,但是对不同因素带来的交叉影响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国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新动能。基于系统的文献调查,构建事实-理论关联的分析视角,从政策定位、结构、功能、评价四个维度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进行述评。政府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弥补市场缺陷、优化产业结构和争取“弯道超车”三种目的。现有政策在主体、工具和程序上较为完整,但仍过分倚重于供给型、目标型政策。政策支持对该产业规模、效益和经济贡献发挥了显著的促增作用,但对产业布局、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小或不明确。关于政策评价的三个层次研究中,政策绩效评价方法总体缺乏深入探讨。由此,各地应采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理性看待政策实施的效能,促进政策绩效评价不断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总部经济集聚区内企业间价值链互动与合作,获得更多的价值链高端价值,发挥总部经济的集聚优势,从而推动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发展。在综合性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发展中,不同产业企业总部之间的协同和支柱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并存,而在特色性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发展中,同一产业链企业总部之间的协同和旧产业路径依赖与新产业培育的协同并存。从政府、企业、中介协作发展角度,制定相应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发展对策,要求在强化企业总部间协同创新和企业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保障体制建设,并完善社会中介服务支持体系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构建产业融合模型,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二者总体融合能力不显著,并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融合能力较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能力较差。为改变当前这种状况,安徽省应采取加强政府宏观政策引导、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辅剥离、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措施,努力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研发投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发展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是因为受到了创新网络效率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创新是一个非线性、联动的系统工程,创新效率的提高不仅是创新个体努力的行为,更是创新生态系统内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创新网络的构建能够提升创新主体吸收、获取、利用资源的能力,提高研发投入资源优化配置水平,能够将研发投入资源有效转换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发展的动力源。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创新网络效率不高,创新网络效率对研发投入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发展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在创新网络效率较低的地区,加大研发投入并不能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发展,表现出“高投入、低效率”的特征。在创新网络效率较高的地区,增加研发投入能够高效转化为技术成果和经济效益,表现出“高投入、高效率”的特征。因此,应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从“投入导向型”向“效率导向型”转变,从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升级创新载体和平台、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着力培养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等方面提升创新网络效率。  相似文献   

14.
针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对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基于政府视角,提出辽宁省的政府部门要引导企业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突出发展重点,强调要素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动态管理等建议。研究结果为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关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是跨越经济发展关口的迫切要求。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和市场需求、政府补贴及技术对企业创新的交互作用模型,从理论上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驱动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构建动态面板计量模型,运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2016年数据,实证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外部驱动因素。结果显示:研发人员、研发资金投入和市场需求对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政府补贴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所以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应从增加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注重研发人才的培养引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考虑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市场竞争力3个因素对技术创新驱动效应的影响,并将这3个因素纳入到技术无效方程中,基于1997-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21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研究技术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效应,分析影响技术创新驱动效应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2年间技术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效应,且整体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发展趋势;新产品开发经费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技术创新驱动效应具有显著性的正向作用;节能技术改造经费对技术创新驱动效应具有显著性的负向作用。完善技术创新投资体制,采取灵活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建立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促进国内外技术共生单元协同创新,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新兴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如何有效引入新兴产业和推进新兴产业的成长成为理论界和实践中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文章认为,政府的有效政策引导对新兴产业的健康有序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并在分析和借鉴美日政府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前提下,提出了推动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思路。  相似文献   

18.
区域环境政策执行对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基于府际关系视角,通过构建三个博弈模型,对区域环境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政府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区域环境政策执行过程中,从横向府际关系来看,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共谋行为",负面的"共谋行为"会导致政策执行出现偏差;从纵向府际关系来看,行政发包制的政策执行机制,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政治锦标赛背景下,会造成政策执行的"囚徒困境";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央政府的监管举措是约束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偏差的必要条件。为此,地方政府间应增强互信与信息共享,中央政府必须创新政策执行机制、政绩考核机制、激励机制、问责机制和协调机制,建立社会监督体系,推进区域环境治理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9.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政府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并确立后危机时代国家竞争优势而提出的产业发展策略,得到各地政府的积极响应,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多挑战,其中缺乏理论指导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对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成果的系统检索和分析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我国首次正式提出的,大国崛起通常与其抓住了特定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密切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全球范围内因突破性技术创新催生的具备构成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成长期产业,遵循产业生命周期发展规律,适用模式包括科技创新与市场内需双轮驱动模式及集群发展模式等,关键成功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支持、自主创新、集群发展、价值链延伸、市场培育、国际竞争、风险控制等七个方面,其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更多取决于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