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西方学术舞台上相继登场的各种“派别”、“思潮”和“主义”,其基本的主张和见解虽然坦然相异,却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它们都对西方文化传统──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抨击,对这一传统的源头──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提出了深刻的质疑;它们都对中国古老的义化传统表现出了程度不同的兴趣。“欧洲中心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盛行了许,个世纪之后,一门利自己的文化抱有自信和自傲心态的西方学者何以会大异其趣,转头人虚心向自己的学生凉本被视为落后、保守的东方文化求教呢?经济发达、物质丰…  相似文献   

2.
章太炎是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他的复古主义文学观包括将“文学”的概念回复到先秦时代,倡导诗文创作应该宗法于魏晋等。然而章太炎的思想是复杂的,他曾激烈地批判传统,又对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学进行抵制,最终退化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章太炎的复古主义文学观体现了其所处时代的过渡性特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发展所蕴涵着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新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对欧洲近代民主的影响。尽管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不是现代意义的民主,但其中“重民”、“德治”、“吏制”以及“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对于17—18世纪欧洲一大批启蒙学者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成为他们开创近代民主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这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在章太炎的研究中,学术界囿于鲁迅先生对章太炎评价的窠臼,“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①较多弘扬了章太炎的革命精神,而弱化了他在学术领域的巨大成就;同时,或把他与孙中山、袁世凯等重大历史人物联系起来,或对他个案考察,却忽略了他曾与黄侃、钱玄同、吴承仕、汪东、马裕藻、沈兼士、朱希祖、许寿裳以及鲁迅兄弟等中国现代第一流学者,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学术流派——章黄学派。因此,本文拟通过对该学派形成进程、学术渊源、治学特点、学术成就、历史地位的考察,从某一层面进行探索中国现代文化基本轨迹和发展趋向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姚奠中先生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唯一健在的弟子,曾得到章太炎先生的指点,悟得笔法,书艺大进.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风云中,姚先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刚健清新的书法风格,并与自己的人格襟抱和满腹经纶相激荡,成就了一种厚重儒雅的学者书法文人书风.姚先生是学术与书法相结合的书法家,他强调文化对书法本体的优先性,其作品体现出一种大境界.他的书法是“守正创新”的书法,其书法美学呈现出“正大气象”.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学者书法意味,很好地表达了他深厚的文化内涵,笔墨线条中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姚奠中先生的学术和书法成就荣获书法界最高荣誉奖——兰亭终身成就奖.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学术文化总是继承前有的传统文化而来。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佛三家长期以来既鼎足相抗,又互为融合、激扬,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形成新的社会思潮,推动着中国文明向前发展。魏晋时期,儒、道相结合,产生以《庄》、《老》、《易》“三玄”为主要内容的玄学思潮。迄至宋明,儒家学者批判地(critically)吸取佛、道二教的某些思想,形成了影响中国社会达数百年之久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我国一批著名学者继承理学的儒家道统,融摄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西方思想,开创了在海外影响甚大的现代新儒家学派。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现代化包括文论的现代化。文艺学研究应面向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向古代优秀传统寻求资源,与现代化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学。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开掘传统,使之成为现代文艺学的有机组成因素;面向现实,研究社会现实和文艺现实的新发展和新特点;全面检索现代文艺学研究现状,进行20世纪百年文艺学学术史的研究。研究20世纪百年文艺学学术史,首先需要思考的是:(1)何谓“学术”,(2)文艺学术史的研究对象,(3)文艺学学术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如何进行20世纪百年文艺学学术史研究。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期的庄学研究,中国学者分别从哲学和文学视角进行了研究;20世纪下半期中国的庄学研究以改革开放为界,不断深化发展。同时海外的庄学研究在20世纪也从未停止。20世纪的庄学研究揭示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1世纪庄学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中国美学的典范符号,李泽厚“实践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是中西美学与文化艺术理论融汇、提炼的过程,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主义乃至现代西方文化理论成为这一美学体系的西学符号,“巫史”传统、实用理性以及“乐感文化”则成为李泽厚借鉴西学思想烛照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理论产物,其化合中西、融会贯通的理论驾驭范式不仅成就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奇观,也引发了对美学与艺术理论延展的无尽思考。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与赫尔德——以了解之同情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著作中使用的“了解之同情”一语的源流来自德国启蒙时代的重要思想家赫尔德,此语特指对古代历史、思想、艺术进行一种深入其境的理解和思考并寄予一种同情。陈寅恪使用此词来自其游学欧美的学术阅历,或是翻看西方哲学书籍、史籍,或是借助吴宓的帮助,或是间接来自师友白璧德,以一专门学术用语从德语语境进入汉语语境,作为历史背景看20世纪初期中国学者对西学的借鉴与运用。其次,陈寅恪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颇为著名的以文化而非血缘论种族认同的种族文化观和赫尔德在种族文化问题上有共同之处,可能受到赫尔德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清季民初,在“国故沦胥”的同情与“西学荡灭”的反思中,文化学统的维系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章太炎先生继绝自任,以排满情绪下所受的旧学训练,鼓吹革命,保存国粹,于讲学论史中继述文明,章太炎先生的学术精神正于此中流露,而此亦成为诠解章太炎先生学术的一个文化视角。  相似文献   

12.
近世以来,西学东渐,逐步形成融会之势。在融会中西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加以超越,寓世界文明建设于中国建设,是近世以来中国学术思想的一大潮流。章太炎的文明批判与礼教批判对于鲁迅早期思想的影响很大,归国后的鲁迅仍然延续着对章太炎的学习。通由章太炎,鲁迅大量接触释、庄思想,这使得鲁迅得以实现转识成智并以文学的方式把握世界。所谓以文学的方式把握世界,即不通过条分缕析去说教,而是通过智慧领域的诗与寓言加以暗示,将道理寓于艺术形象之中去启迪人,使人自悟,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作圣之功”。从章太炎与鲁迅的案例里可以发现,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不是一场冒失的、突然的运动,也并不是一场仅仅局限在中国的运动,它是一大批前代思想家对于世界文明作出总结反思之后的思想结晶。  相似文献   

13.
日译西学是章太炎哲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是直接促使章太炎哲学思想向近代转型的最直接的推动力。首先,日译西方哲学和社会学思想是章太炎俱分进化论思想形成的主要思想资源。其次,日译西方宗教和哲学思想是章太炎坚定的无神论思想的理论依据。再次,日译西学尤其是柏拉图、芝诺、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理论是章太炎建立以“自识为宗”的新的价值观和新的道德体系的新宗教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4.
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的民粹主义心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民粹主义植根于小农经济的文化心态,因此,它不是中国的特产,起码在亚洲具有同源性。尽管它是以“俄罗斯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在中国与俄国具有语言表述上的相似性。中国近代的民粹主义心态,以孙中山和章太炎最具典型意义:一是通过民生主义表现出民粹心态的内在矛盾与紧张;一是以回归传统而显示出传统民粹心态对近代人物所具有的巨大的吸附力。从两种民粹心态的分析可以看到,20世纪初期社会主义和反资本主义思潮之间的微妙关系,尤其是民粹主义心态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叙伦早年学术转向问题,前人了解较为表浅,因所涉背景复杂,研究相对薄弱。从表面上看,他的学术成果十分驳杂,而细别之,则有其前后兴趣转变的内在思路。从中可以看出其治学重点由史学、经学转向文字学的变化脉络;所受影响前期以陈黻宸为主,后期则以章太炎为主。这一转变反映了晚清中国学术发展转向的多面相与多样性。因此,尽管马叙伦的学术路径并非近代学术发展的主流,却从另一角度显示其具有相当重要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的视角,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分析了章太炎的反帝思想。指出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学者,享有"中国近代之大文豪,而亦革命家之巨子也"的美誉,鲁迅先生曾尊称他的这位老师"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的反帝思想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具有重要冲击作用,研究他的反帝思想对深入研究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先生无论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还是在晚年的国学讲授中,都极为重视道德的锻造和坚守。早年主张革命道德说,并将佛学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目标是建立革命道德说而进行排满革命;中年以后,逐渐回归到传统道德学说,尤其回归到儒家道德学说;晚年通过讲学活动,以保存中国历史经典,以延续中国民族文化、民族血脉、民族气节和道德,抵抗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18.
章太炎的语言社会学思想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民主革命风起云涌、中西思想文化激烈冲突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其主要思想体现为与"新世纪同人"的争论、标准化汉语言文字系统的创建、对汉语言文字本身近代发展的理解和对传统语言文字的研究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近代学术,经史嬗变。章太炎、廖平二人分别代表的历史化的古文经学与哲学化的今文经学,使民国时期章黄学派与廖平门生形成两种截然分流的儒学观念。20世纪30年代,廖平门生蒙文通、李源澄游学江浙,问学于章太炎、黄侃,两派学人在汉宋、今古、经史等问题上往复论辩,澄清儒家哲学思想及其渊源流变成为其中要旨。章太炎以儒家修己治人之学为中心,重塑国学正统,探求民族文化的变迁;廖平门生则重构今文学义理,以秦汉新儒学整合汉宋、今古、经史之争。以此为线索,考察民国时期廖平门生与章黄学派转化传统学术的不同旨趣,当可揭示国难之际儒学的多元走向。  相似文献   

20.
海外华文文学的第一个文学实体———南洋地区华文新文学,既是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在国境之外的第一个文学分支,又开始具备自己独特的人文品格和文学特点;既吸收继承了其母体的文学与文化传统,又及时积极地学习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先进经验与艺术手法。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具有意识流手法雏形的作品,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