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产业集群可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竞争单元,其优势越来越被理论界和各级政府部门所认可,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产业集群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表现出技术、功能、结构、环境、机制的成长缺陷。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分析产业集群成长及其竞争优势的同时,分析了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缺陷,并着眼于产业集群可持续成长,提出了构建地方产业集群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具有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优势和系统合力,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重视,很多地区都将发展产业集群提升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高度。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已引起各方的强烈关注,也向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在长吉图一体化产业集群的培育、建立和发展中要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建立生态产业集群,对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集群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集群是介于企业组织和市场之间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由于集群内产业关联度高,因而集群经济既具有分工协作优势又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集群经济紧密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具有显著的特色,因而也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理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首选模式。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理论在初步形态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形成了产业集群理论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从创新环境角度研究产业集群,从知识扩散的角度研究产业集聚现象,从社会资本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理论的新进展对产业集聚现象的解释提供了理论工具,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为区域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方法.产业集群理论的新进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启示:以产业集群为途径,提高我国的区域产业竞争优势;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研究中国产业集群的一般规律,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成长;培育新的区域合作机制,创造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而且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浙江有名的"区域经济"就可以用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解释,如温州的制鞋业、义乌的小商品产业等近年来迅猛的发展,皆得益于产业集群的有效聚集和形成,并由此形成了区域的品牌竞争优势。本文重点讨论产业集群下的竞争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和启示意义,并由此提出几点建议,供读者思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产业集群战略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或机构,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一种新趋势。国外产业集群的三大趋势是:产业链条化、企业生态化和经营全球化。我国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江浙沿海一带,并以非公有为主力军。多种原因导致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局限性;统筹规划,搞好特色产业,推进区域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等是解决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发展与技术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聚集经济成本优势的集群将难以摆脱衰退的宿命,而技术创新是延长集群生命周期、提升集群长期竞争优势、促进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政府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应更多地关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区域竞争中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静态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强调和倚重于以更能有效地配置和整合资源的区域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动态的竞争优势.由于产业集群在其集聚区内所产生的集群效应能够充分发挥对区域内的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作用,可以形成多种竞争优势,培育基于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竞争优势战略已成为我国各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对区域品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在论述产业集群对区域品牌经济发展作用的基础上,剖析百色产业集群发展存在问题,并根据百色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提出百色打造产业集群的思路和建议,以促进百色品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态,其升级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以金华市(浙中区域)产业集群升级为例,分析了浙中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及金华市产业集群现状,指出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及其互动关系,认为产业集群升级是实现浙中区域经济顺利转型发展的关键,同时对其产业集群升级战略提出了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西部地区能否凭借其资源、技术、区位优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带",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西部地区能否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带,关键在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因此,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显得尤为迫切.从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配置现状、效益现状、结构现状以及国际竞争力现状等方面来看,西部产业结构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我国西部地区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西部各省区的客观现实进行调整,全面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努力实现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2.
发展产业集群,形成由外部经济性、联合行动与制度效应所构成的集群效应,能够在经济竞争中产生较强的竞争优势。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建设制造业基地是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一种成功的经济发展战略方式。以青岛、烟台、威海为龙头的胶东半岛已经具备了发展产业集群、建设制造业基地的基础条件。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规律,选择具有较好基础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实行相关的扶持政策,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可以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提高本地区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加速,现代企业竞争已经由过去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产业链之间的集体竞争。与此同时,现代区域间的竞争优势也越来越体现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之间或特色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优势。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产业集群为研究区域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逐渐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宁夏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经济取得了较快增长。但准确认识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成果还要结合产业结构的演进程度。宁夏产业结构在近10年的演进过程中,还存在着农业比重高,增长慢;工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宁夏新兴工业虽具有一定竞争力优势、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但这两大产业规模增长过慢,只有进一步实现工业、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提高宁夏地区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人才资源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资源,人才优势是最需要培育、最有潜力和最可依靠的企业优势.积极探索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评价、使用、竞争、激励等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和对策,构筑辽宁省区域经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促进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提升和人才强企战略全面实施,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为辽宁省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和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6.
从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出发,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是一个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的过程,发挥比较优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打造竞争优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取向.结合保定实际,论证了现阶段保定市在参与区域经济竞争中,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发展方向,并具体分析提出了构建汽车产业这一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文章测算了广东和山东2000-2010年的市场化指数和产业集群度,并以萨缪尔森模型为基础,引入市场化和集群化程度变量,比较了两省经济增长的市场化效应和集群化效应。分析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与市场化因素相比,广东产业集群度高于山东是广东经济增长快于山东的主要原因,集群化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远大于市场化的贡献率,而且集群化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在地区市场化差异程度越来越小的今天,地方政府应加快出台产业集群政策,引导产业从集聚向集群方向发展,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产业优势明显,中部地区已成为产业转移优势承接地。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重大发展机遇。立足我国经济梯度,运用TOPSIS评价模型和产业梯度系数,根据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在全国的位置、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时空格局及演化情况、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梯度系数可知,河南省近年来经济接近度位列中西部首位,但面临激烈竞争,应把有色、食品、纺织、轻工、建材、装备、汽车等行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把电子信息行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性行业,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但该区域目前正面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所带来的诸如外来人口急剧膨胀、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困扰.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长三角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尽可能地避免新一轮的同质化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