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临床共情是指医务人员理解患者的体验、需求和想法,与其进行沟通,并检验沟通准确性以提供治疗的能力。研究表明临床共情不仅会对患者和治疗效果产生影响,还会对医务人员自身产生双重作用。临床共情的各种干预方法效果有所差异,文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原因及应对策略,提出未来临床共情研究应注重共情能力影响因素的探讨、临床实践培训、干预方法的优化以及个人差异和宏观环境对医务人员共情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共情修辞可被视作推动国际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中国对外援助话语包含了诸多共情修辞印记,契合了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和共情意动的共情逻辑,经历了从文化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理念认同的过程。研究发现,在共情效果方面,受众与修辞者的共情水平并未表现出一致性,相反,面对修辞者持续高水平的共情,受众情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受国际话语博弈和“泛媒化”景观的影响,援助国和受援国在修辞者和受众的身份中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带动了修辞传播中共情效果的折变。在对外援助语境下,内化共情修辞机制的话语体系建设是实现外部认同和提升援助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共情训练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共情能力的有效性,在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心小学展开调研,通过基线调查筛选五年级两个自然班级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周接受1次共情训练,每次1小时,连续干预11周,对照组不接受共情训练。干预前后,均采用基本共情量表、人际关系冲突解决策略量表为测量工具。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无论是共情能力总分,还是认知共情、行为共情、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级,且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可见共情训练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共情能力,进而帮助其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其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4.
共情是在区分自我和他人的基础上对他人情绪的体验和理解,共情既是一种人格特质,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共情的结构和功能是近年来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共情不是一个单维的心理结构,而是包含着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和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情绪分享过程是刺激驱动的自动化的过程,而认知调节过程会对情绪分享过程产生调节作用,两个过程既彼此独立又互相作用,以确保个体社会适应的灵活性.两个过程的不平衡可能会导致社会适应问题,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5.
临床共情,是指医务人员理解患者的体验、需求和想法,与其进行沟通,并检验沟通准确性以提供治疗的能力。临床共情会对医务人员的工作产生影响,文章回顾了医务人员临床共情与工作倦怠的研究,分析了两者的关系,进一步从临床共情的产生过程和调节过程两方面探讨了临床共情的机制,为临床共情与工作倦怠复杂的关系提供了解释,并对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同伴关系是个体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早期积极同伴关系的建立对个体今后的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共情作为社交粘合剂,无疑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共情与同伴关系之间的联系会因 共情的维度(情绪、认知和行为)而不同,并且存在发展性差异。分析了共情如何通过情绪、认知和行为路径影响个体早期积极 同伴关系的发展,并根据其影响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共情训练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往往和他们缺乏共情能力有关,本研究旨在探索通过共情训练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借鉴国内外多种共情训练程序,设计一套提高大学生共情能力及人际交往水平的训练方案,将68名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实验组的大学生进行共情能力的干预,对照组的大学生不进行任何干预。结论表明:大学生共情能力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手段得到明显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人际敏感都会随着共情能力的提高而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共情是一种叠印着人文主义哲学思潮的认识方法,是一种情感互通的人际沟通手段;共情是医患沟通、信息双向沟通的最佳纽带,是新医学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通过达成共情的语境、关键、中介、载体等多种途径建立共情关系,帮助医患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服务水平,实现共情在医患沟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共情促进着人与人之间的亲社会行为,人类社会因共情而温暖。社会工作者长期面对弱势群体、越轨群体和患病群体,需要以共情为前提提供社会服务。共情是把双刃剑,长期投入共情容易产生共情疲劳,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身体倦怠、认知错误和行为异常。当下,共情疲劳相关研究在中国处于初期阶段,且较少关注社会工作者这一职业群体。通过回顾国内外共情疲劳相关研究,梳理共情疲劳的概念界定、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提出了社会工作者共情疲劳的操作化概念,指出了社会工作研究的未来指向。今后,理论研究和干预措施应该更加关怀社会工作者这一高劳动强度、高认知技能、高情感投入的职业人群,从而推动社会工作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0.
共情是分享和理解他人情绪并对他人处境做出反应的能力。共情中的性别差异受到了社会心理学、演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关注。尽管研究者们对共情性别差异的意见尚有不一致的地方,但来自主观报告、行为实验、心理疾病分析和生理心理学测量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还是表明共情确实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共情的性别差异可能直接来源于个体家庭内和家庭外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个体信息和情绪加工心理特征的差异,共情的性别差异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包含激素水平和大脑机能在内的生理基础的差异,而共情中性别差异的最终原因也许可以追溯到演化上的性别原型。  相似文献   

11.
移情在语用学上指言语交际双方情感沟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作者对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进行了探讨,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取得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聚焦移情研究的语言与文化视域,从功能句法学、语用学和语言移情的人际功能各侧面切入,分析移情研究的语言视域,并探讨文化移情产生的层面和步骤、适度性及其与文化敏感性、文化顺应的关系,指出移情研究的语言与文化视域必定有着融合,该融合点即移情的最重要的目的——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达成。  相似文献   

13.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交际双方缺少对不同文化差异的了解和敏感性,只是简单地从自身的文化出发去解读和评价对方的话语和行为,再加上一种自我保护的需要,导致了在交际过程中不情愿袒露心声,以至于不能达到有效交际,这些都导致了移情的失败。移情能力是交际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不同文化群体的交际主体之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道润滑剂。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出发,浅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移情障碍,提出了培养移情能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交际双方缺少对不同文化差异的了解和敏感性,只是简单盲目地从自身的文化出发去解读和评价对方的话语和行为,再加上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需要,导致在交际过程中不情愿坦露心声,以致于不能达到有效交际,这些都导致了移情的失败。移情能力是交际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不同文化群体的交际主体之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道润滑剂。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出发,浅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移情障碍,提出了培养移情能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移情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一般认为,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然而,有关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得到不一致的结果:部分研究表明二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另一些研究则表明二者不存在有意义的联系。分析相关研究发现,概念上的分歧、测量方法和指标上的不同及被试年龄的差异等因素可能影响了移情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后续研究应考虑对概念与测量方法及指标的选用等方法因素进行更好地控制,对相应结果进行更谨慎地分析。同时,还应进一步探究影响移情与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深层原因,揭示移情对亲社会行为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从移情作用的概念出发,首先阐述了对移情作用的认知,接着进一步从认识社会和跨文化交流方面论述移情作用的重要性。移情是美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概念,推及到其他方面也可以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在此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认为交际能力包含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但在跨文化交际中,除掌握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外,社会文化知识、情感认同和行为适应也很必要。因此,本文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认知能力(语言知识、语用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移情能力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不良社会性行为 ,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与纠正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移情作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 ,同时对攻击性行为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探讨利用移情减少攻击性以及培养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对儿童的良性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移情是一种修辞现象,它要求说写者选择适当的话语,于情于理影响、感动听读者.语用学重在探究语言使用者如何利用情景因素进行语义表达,从语言和社会文化等方面为修辞移情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手段.移情的语用表达强调以交际对方为出发点,建构和选择适当的语境,生成和理解话语,促成双方的合作.本文主要从人称指示、言语行为、语篇的生成和理解三方面来探讨修辞移情的语言-语用体现.  相似文献   

20.
针对《瘗旅文》表达情感进行分析,从王阳明对逝者所表达的真切而深沉的同情并联系自身的感同身受以及淡然处之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瘗旅文》逐层深入的情感表达中包含着一定哲思内涵并显示着坚忍精神,让人在含泪中见到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